“棉花并非華夏風物,卻讓中國人備感親切。千百年來,它幫助我們抵御寒冷,也讓我們的心靈有了歸處。從春到秋,從南到北,讓我們從棉花的來路出發,沿著棉花和棉紡織技術傳入中國的路徑,去看一看中國的山與海、高原與盆地,看看中國的大地是如何成為棉花的家園,而棉花又是如何深深地融入中華民族的歷史與文化。海南島溫暖的陽光下,棉花的故事開始了。”——龍洋(主持人)
海南島短暫的春天已經接近尾聲,西部的俄賢嶺山腳下,木棉的花朵已經凋謝,果實裂開,吐露出蓬松的棉絮。
這些日子,符家三姐妹的生活有些忙碌。二妹家的小孫女剛出生,按黎族風俗,女孩子要在出生14天時行穿衣禮。穿衣禮前,大人們要親手制作染料、紡棉線、織黎錦,為孩子縫制新衣。
早在春秋戰國時期,被稱為“吉貝布”的黎族織錦就已經出現在史書上。大約在公元前3世紀,原產印度的亞洲棉經東南亞沿海路來到海南島,這種纖維更長更易種植的植物,憑借自己的獨特優勢成為了黎錦的主要原料。
扯線、染色、曝曬,循環往復,直到色成。人們席地而坐,把身體當作機架,投梭打緯,無需草稿,因為要編織的花色都了然于心。
“這里繃個腳,這小節經線只繃兩個腳。是這么繃的嗎?”
黎族沒有文字,他們以黎錦書寫歷史,通過編排螺紋、馬紋、牛紋、銅錢紋等,把對世界的理解和感悟都記錄在了衣裙之上。
在符家姐妹所在的東方市玉龍村,這種藝術穿越漫長的時間,被一代代地保留下來。
“我從小12歲就開始學這個染色、織布,什么都我媽教,等到我教我女兒,一代一代來”
黎錦制作繁瑣,極其耗時。為了讓穿衣禮如期舉行,符家三姐妹同心協力,分工合作。
穿衣禮這天,黎錦和新生兒一樣,都是當之無愧的主角。符家二妹為孫女穿上滿載祝福的新衣,一塊嶄新黎錦圍城柔軟卻結實的搖籃。棉線織成的搖籃,仿佛母親的溫柔懷抱,守護孩子恬靜的酣睡。
由棉花到棉線,由棉布到多彩的錦繡,一絲一縷都是祝福,一經一緯都是傳承,這或許是每個黎族人一生中第一份踏踏實實的溫暖。
光照充足、氣候溫潤的海南島,不僅是適合人居的熱土,更是動植物的天堂。每一年,諸多珍稀禽類都會不遠萬里而來,和它們一樣準時到來的,還有許多科學家,他們中有人正用一生的熱情探尋棉花的奧秘。
“三四月份的時候,這邊見到過(野)棉花,看能不能找到這個“蓬蓬棉””
劉方,中國農業科學院棉花研究所研究員,多年來他踏足世界各地,遍尋優質棉花品種。
“這就是“蓬蓬棉”,這上邊不少”
“蓬蓬棉”,一種古老的棉花品種,目前全世界發現了50多個棉花品種,劉方工作的這座苗圃里就保存著40多個。從野生棉品種中發掘優良基因,通過雜交等手段繁育優良品種,棉花在這座熱帶島嶼上開枝散葉,已經形成了一個龐大的家族。
“這個是辣根棉,這個是三裂棉,這個是瑟伯氏棉,這個是毛棉,我們從夏威夷群島收集過來的”
雜交棉、哈克尼西棉、旱地棉、瑟伯氏棉,還有一種棉絮為棕色的達爾文氏棉,人們將秋收的種子帶到地處熱帶的三亞進行繁殖和選育。沉睡的種子在溫暖的水土中醒來,并加速繁育,獲得了額外的生命周期,這就是“南繁加代”。
半個多世紀以來,無數種子隨著科學家們遷徙,從原生地到海南,再從海南前往各地,新品種不斷孕育。2000多年前,棉花帶著海洋的氣息來到海南島,這里的陽光與水土將海島的溫厚寫進了它的基因,2000多年后,棉花和人類依舊在這座島嶼上相生相伴,不斷溫暖著彼此。
公元前3世紀和公元3世紀前后,棉花分別由南北兩路傳入中國,起源于印度的亞洲棉經東南亞傳入海南島和兩廣地區,起源于非洲的草棉經西亞傳入新疆。很早以前,海南島上已經產生了紡織機的雛形,黎族先民們掌握了從棉到布的秘密,然而,海峽將之困于一隅,直到一位偉大女性的出現。
上海,中國最繁華的城市之一,長江三角洲沖積平原上的這方水土,是中國經濟的重要引擎,都市之中,仍然保留著傳統的印記。這里留存著棉花的一段記憶。
“這些掛著吊牌的,都是我們存檔用的,這些都是被掃描、都被記錄的,就是它不會再被我們使用掉,給后面更多的人可以看到”
楊少江是松江布展示館的創始人,為了不讓傳統的松江布織造技藝隱沒于歷史,他四處搜集松江布,建成了這座展館。
“黃婆婆、黃婆婆,教我紗、教我布,二只筒子二匹布”,這首民謠中的“黃婆婆”就是黃道婆。
黃道婆,宋末元初人,相傳就是她把海南島先進的棉紡織技術帶回了家鄉松江府,并進行了革新,由此產生了精致、牢固、美觀的松江布。此后的數百年間,以松江府為中心的江南棉紡職業獨步全國,沿著江河湖海,松江布傳遍全國,甚至遠銷海外?!百I不盡松江布,收不盡魏塘紗”,棉花逐漸擁有了“衣被天下”的美名。
在松江布展示館里,楊少江試圖通過收藏老棉布,找回屬于棉花的歷史記憶,他也嘗試還原松江布的傳統技藝,延續松江布的活態傳承。
“打個叉,用橘黃的線打個叉,就在這個位置,好吧?黃道婆太偉大了,在黃道婆之前,我們老百姓穿的就是夏布,就是麻的。在黃道婆之后,改善了(紡織)工具,甚至推廣了全國的棉種植,老百姓從此可以穿上比較柔軟御寒的衣服?!?/span>
楊少江對于松江布的興趣,是源于童年的記憶。楊少江是松江人,幼時曾看著母親為自己織布縫衣,棉布的經緯、織機的輕響是童年的一部分,松江布在他心里始終是溫暖的回憶。
在收藏松江布的過程中,楊少江開始接觸到織物背后的故事,這些記載了歲月痕跡的藏品,它們或許曾是某個水鄉女孩的嫁妝,也可能是母親幫女兒縫制的第一件衣裙。屬于江南的溫婉和靈性,通過黃老婆和無數江南女性的雙手,融進了棉花之中,綿延至今。
隨著從棉到布的技藝推廣,棉花在中國更多的地方開疆拓土。清代開始,江南的棉紡織工藝從長江流域傳到了西南的大山之中,此后的歲月里,在這里的侗家人手中,柔軟的棉花變得堅韌起來。
榕江三寶侗寨,貴州大山中難得的一塊平壩。大暑時節,氣溫節節攀升,人們的熱情也不斷竄高。
“貴山貴水迎貴客,貴州“村超”歡迎大家的到來……”
這個夏天,榕江縣里被稱為“村超”的村民業余足球賽事點亮了鄉村的夜。20支鄉村業余足球隊組成聯賽,村民們身著盛裝為本村球隊加油助威。場上場下激情聯動,人們享受著純粹的足球快樂。這場業余賽事,以一種不可思議的勢頭收獲了大家的廣泛關注。
賴蕾,幾乎每個比賽日都會來到“村超”的現場。
“這些東西全都是原創的,這是侗族的織、繡、染、纈(xié)……”
作為侗布手工技藝的傳承者和推廣者,賴蕾將為本次“村超”設計吉祥物,她的作品會作為冠軍的禮物在“村超”頒獎典禮上壓軸出場。
“棉桃都出來了,都有11個棉桃了”
每年,賴蕾都要種上幾畝棉花,作為制作侗衣的原料?!按宄奔槲锏脑牧?,同樣來自榕江的棉田。
貴州多山,并非所有區域都適宜棉花生長,榕江位于都柳江河谷地帶,地勢低、氣候熱,透氣性高的沖積土為棉花提供了合適的家園。
在中國歷史上,種棉織布離不開自上而下的推動。元代設木棉提舉司,明朝繼續大力推廣棉花種植和棉紡織技術,棉花可抵賦稅。到了清代,棉紡織技術被引入偏遠的貴州,侗族先民因地制宜,改造了傳統的棉紡織工藝,別具一格的侗布應運而生。
三月種棉,八月摘花,用傳統的木質紡紗機將棉花紡成紗線,侗族紡織最具特色的是腳踏紡紗機,一次可紡出雙紗。將紗線織成一尺來寬的布匹,成為侗衣的基本布料。
純白的棉纖維在藍靛染料中迅速暈染上色,清洗、晾干、再次復染,同樣的靛藍卻因時令和環境有了不同韻味,每一塊布料都是不同的。
在染好曬干的侗布上涂抹蛋清的物料再反復捶打,柔軟的棉纖維經過了千錘百煉,變得堅韌,也更光亮,棉布競有了皮革的質感。農耕民族的勤勉和智慧,融進了侗布的經緯之間。
侗歌響起,侗族人正在歡慶一年一度的嘗新節,人們吹響蘆笙,祈禱五谷豐登。
一套侗衣,從制作布料開始到完成,需要好幾個月的時間。只有在節慶的日子,侗族姑娘才會穿上最珍愛的衣服,參與重要的儀式。這是展示自我的舞臺,也是延續本民族文化的方式。在新一代侗族人的手中,傳統和現代的邊界越來越模糊,經由侗布的百般變化,棉花也在被重新定義。
“你們先把所有的菱形紋繡完,然后再繡螺旋的。你看加班加點備著呢,你莫逼我,我忙得很”
兩個多月的“村超”聯賽轉瞬即逝??倹Q賽前夜,賴蕾為貴州“村超”制作的吉祥物也剩下最后一道工序,她召集織娘們前來助力。
“中國自古以來農耕文化,而且我們過很多節日都跟牛有關”
農耕的歷史傳承讓賴蕾獲得了靈感,“村超?!钡脑O計由此而來。紡紗、織布、染色、織繡,“村超?!钡拿恳坏拦ば蛉考兪止ぶ谱?。當“村超?!钡男蜗蠹尤肓爽F代元素,侗布變得如此生動可愛。
總決賽當日,綠茵場外早已人聲鼎沸。經過一夜的忙碌,賴蕾帶著“村超牛”如期而至,安全交付大賽組委會。
“夜幕下的“村超”現場迎來了最后的決賽,都柳江畔村火洞天,在為所有的球迷歡呼吶喊。加油!加油!所以在整個進攻當中,直接飛向禁區,好危險。傳到了前點,守門員雙拳打出,射門,漂亮!現在要提高控球率,進攻的成功率。兩個人撞個滿懷,任意球。一個大腳解圍,球開出來了,機會,打門。打門,球進了,打門,球進了,比賽結束了,點球決定了“村超”比賽的冠軍歸屬。接下來有請冠軍——車江一村隊……”
在侗族人手中,棉花的純白被染上了獨特的色彩,柔軟的纖維也能變得結實耐用。這是延續了數百年的智慧,而面對新的時代,侗族人也在為棉紡織手工藝探索新的可能。
“村超”結束,侗寨里的生活依然繼續,身著侗衣盛裝,侗家女放開歌喉,迎接八方來客。侗族大歌是人與自然的共鳴,是傳承侗族文化的載體,靜心聆聽,歌聲中也有著屬于棉花的旋律。
“從嬰兒的襁褓到“村超”的吉祥物,棉花伴隨著五湖四海的中國人,祖祖輩輩,世世代代。今天的我們很難想象一個沒有棉花的世界,在棉布出現以前,人們穿不起絲綢,會用麻或葛制作粗布衣服,所以平民百姓也被稱作“布衣”,正是棉花讓布衣變得溫暖且柔軟。推動棉花“衣被天下”的,正是絕大多數自稱“布衣”的普通人,所以棉花的力量來自于中國民間的創造。暑去秋來,天氣漸涼,讓我們一路向北,1000多千米外的川西高原上,棉花正在人們的巧手創意之下迸發出更多的驚喜?!?/span>——龍洋(主持人)
白露,古爾溝村附近的山坡已經被秋葉染上點點紅,三郎斯基正在山野間尋找一種不起眼的植物。
“你看它已經散開了,正是采摘的時候”
這種植物叫野棉花,毛茛科草本植物,在生物學上其實和棉花并非同類,不過它的果實和棉花一樣輕盈綿軟,所以它也被當成棉花的一種。除了古爾溝人,很少有人知道野棉花能夠被食用。
位于青藏高原東部的理縣,平均海拔超過2000米,擁有典型的高山峽谷地貌。這里冬天寒冷干燥,晝夜溫差大,作物不易生長,卻成為野棉花的樂土。在高海拔的寒地,玉米、水稻都很難形成規模,生性耐寒的蕎麥成了主要的農作物,高原上的人們很早就學會了用野棉花作為輔料,制作蕎麥面。
將野棉花一顆顆捻出棉絮,平鋪在竹筐里反復攪動,讓棉絮變得更加蓬松。放在火爐旁簡單地烘烤,讓它們成為柔軟細膩的作料。輕盈的棉花消失在黏稠的蕎麥面中,柔韌的植物纖維正在發揮神奇的功效。
因為蕎麥面韌性和彈性較差,面團不夠黏,蕎麥面很難成形。有了野棉花的加入,問題迎刃而解。在棉花纖維的加持下,蕎麥面變得有韌性更筋道,做時不易斷,吃時更有嚼勁。搭配臘肉、豆腐、酸菜和辣椒做成的臊子,成為獨特的美食。
“吃蕎面嘍……”
野棉花蕎麥面制作費時費力,雖然美味,但人們也并不常吃,通常它只在節日的餐桌上出現。三郎斯基的兒子在外地讀大學,路途遙遠,中秋節他沒能回家,對孩子的掛念無時無刻,在此刻更加明顯。好在摘下的棉花被儲存一年都不會變質,等孩子回來,再一起做一次野棉花蕎麥面是三郎斯基必須要做的事情。因為對于漂泊遠方的人來說,吃到這樣一碗野棉花蕎麥面,才代表回家了。
野棉花本身是沒有味道的,不過對于這片高原上的人們來說,它就是家的滋味。
從川西高原繼續向北800多千米外,中國地理南北的分界山脈秦嶺,秋分時節,有人正用棉花繪制美麗畫卷。
秦嶺,高聳在中國中部,綿延1600多千米,14億人共同的中央山脈,同時它決定了中國南北的溫度差異。在秦嶺的森林深處,無數生靈自由棲居,大熊貓無疑是其中最特別的存在。
“七仔,七仔,應該用陜西話說呢,要不然它聽不懂。七仔就是不挪地方,這么給面子的”
14歲的七仔是世界上目前唯一一只被圈養的棕色大熊貓,因為慵懶傲嬌的屬性,博得一眾“粉絲”,許輝就是其中之一。
除了粉絲的身份,許輝也是七仔周邊文創產品的設計師。
“這個是專門給咱七仔定做的,咱們平時的大熊貓就是黑白兩色,這個是脫脂棉不生蟲。這個顏色?顏色是染的”
這是以棉花為原材料,手工捏制的七仔玩偶,技法源于陜西棉絮畫。關中平原“八百里秦川”,地勢平坦、土壤肥沃,自明朝開始便是黃河流域重要的棉花產區,棉農們在勞作之余開始探索用棉花繪畫,創作出了風格獨特的棉絮畫。
制作棉絮畫之前,先要給棉花染色。說是繪畫卻不用筆,從抽絲到按壓,從揉搓到扎剪,疊貼、刷膠固化,每個流程都頗具匠心。我手畫我心,黃土高原孕育出大氣磅礴的棉絮畫藝術,棉花在這片熱土上褪去柔和溫婉,多了些粗糲豪邁。
“來,過來,趴下……”
除了制作傳統棉絮畫,許輝更鐘愛寫意的風景畫。她從中國水墨畫中吸取靈感,以紗為背景,紗影棉絮畫,別有一番意趣。
“這個是水潤法,水一潤后它這個邊緣,它就會形成一條線,既保持了棉花的它的絨的那個特點,而且很通透”
從棉花中抽取最輕靈的一縷,便成就了中國畫的寫意山水。
古都西安,堅實的城墻背后是幾千年的風流往事,棉花自異域而來,融入了這方天地,也融入了厚重的中華文化中。
從關中平原北上追溯中國北方棉花的來路,一路來到廣袤的新疆大地。霜降,棉田里鋪天蓋地的白色是新疆大地的主色調,作為棉花傳入中國的另一條主線,早在南北朝時期,棉花就在這片土地上朵朵綻放。如今,棉花早已成為新疆的標志性風物。
10月底,新疆已是深秋,阿克蘇的蘋果成熟了,晚熟的葡萄愈加甜蜜,空氣中瓜果飄香。阿瓦提縣的慕薩萊思節開門迎客,人們正慶祝著葡萄成熟后第一波新酒的釀成。對于吉力力·艾麥提這樣的棉農來說,豐收的色彩是純凈的白色。
棉桃吐絮,如白雪皚皚,似乎在預示著冬天即將到來。五月棉花秀,八月棉花干,花開天下暖,花落天下寒。棉花真正的花朵是在初夏的晨霧中綻放,最初,花朵是潔白或者淡黃色,之后會慢慢變成紫紅色,最后凋謝。綠色的棉鈴留在枝頭,等待另一朵花吐蕊的時刻。
每一年,伴隨棉花的綻放、采收,新疆大地四季流轉。喜溫、喜光的棉花和新疆天然適配,這里的暖陽不斷給棉花提供熱和光,新疆撐起了中國八成左右的棉花出產量。一望無際的棉田由綠變白,也成為新疆標志性的美景。
阿瓦提位于天山南麓、阿克蘇河的沖積扇上,土地平坦,土質疏松,加上夏季有冰川融水的滋潤,讓一種特別的棉花能在這里大片生長。
天氣寒涼,來自西北的季風讓大地變得干燥,也帶走了棉絮中多余的水分,棉絮飽滿干爽也是最佳狀態,再等就會凋落。
“這個稈就是跟陸地棉有區別,長絨棉這個是一根往上長,陸地棉是往兩邊分杈子。你看長絨棉絨這么長,你看到沒有,陸地棉的絨長不到這么長”
長絨棉是棉中極品,纖維長而纖細,強度高,制衣紡布之外,它更是制造飛機、汽車、降落傘所需特種紡織用品的重要原料。挑剔的長絨棉,只能在全球極少數地區種植,因稀少而價格昂貴。
長絨棉非常柔軟,機械收割往往會傷害它的纖維,所以人們大多還是選擇手工采摘的方式。對于長絨棉,棉農們總是會投入更多的心力,一次次彎腰觸摸柔軟的棉絮,如同摘下真正的花朵。相比冷硬的機器,這大概是棉農們給棉花最后的呵護。
相對于長絨棉,天山南北的棉田里,大部分種植的是更皮實、產量更高、更適合機械生產的陸地棉。棉花從阿拉伯遠道而來,公元6世紀就已經在新疆廣泛種植。1000多年后,來自美洲的陸地棉傳入中國,逐漸成為優勢品種。
千百年來,棉花在中國人的手中不斷變換著形態,人們也在不斷破解棉花的隱藏技能。棉花的纖維是制作人民幣的重要原料,棉籽能榨成油,棉稈可加工成牛羊飼料。此外,軍工、被服、醫藥等行業也都會用到棉花。
吉力力·艾麥提的棉田,只有50畝是長絨棉,另外200畝都是陸地棉。女兒出嫁時,吉力力·艾麥提將其中一部分棉田作為嫁妝分給女兒,這也是阿瓦提縣近些年出現的新婚俗,父親希望女兒今后的人生里能多一分底氣,少一分操勞。
從古到今,棉花在新疆這片熱土扎根,也融入了普通人的生活。它是踏踏實實的溫暖,實實在在的財富,也是溫情的流動和愛的牽絆。
豐收季,忙碌的人們從早到晚輾轉于棉田之間,流動的白色裝點著深秋。軋花廠內,車來車往,一派繁忙。報價、抽檢、去雜、軋花,每一個流程都環環相扣,每個人都在為棉花而奔忙。
棉花離開枝頭,結束了作為植物果實的生命歷程,它正被人類整合、重塑,送上另一段旅程。
阿克蘇火車站,數以噸計的棉包和棉制品整裝待發,棉花專列將滿載著雪白的棉花奔赴全國各地。這一刻,以棉花為媒介,新疆的棉田連接著全中國的脈搏。接下來,這些棉花將以多樣的形態出現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
從南方的溫暖島嶼到西北的廣闊天地,從西南山地到黃土高原,中國給棉花提供了一個適宜的家園,棉花也走進了中國人的每一段人生,成為我們不斷體驗和擁有著的溫柔感觸。
“棉花雖然以“花”命名,但卻是淳樸素凈的,它并不華麗,也沒有芬芳,但總是給人一種溫暖純凈的力量。千百年來,棉花輕輕地挑起了人間冷暖,絲絲縷縷,綿綿不絕,它一頭連著百姓的煙火日常,一頭連接著國家的社稷江山。棉花雖然來自異域他鄉,中國人卻用心雕琢著它的形態,也最終讓它融入了這片溫暖的新天地?!?/span>——龍洋(主持人)
布衣傳天下,
冰必自暖融。
——棉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