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最美味的水果之一,它廣泛地分布于大約北緯20-50度,南緯30-45度之間的廣袤大地。中國自古就是一個植物大果,《詩經》里說,六月食郁及薁(yù),這“薁”指的就是葡萄,可見我們的祖先早在當時,就已經開始從野生藤蔓上采集這種果實了。后來經過馴化的葡萄傳入了中國,很快地融入了這片大地,從餐桌到酒杯,再到詩詞歌賦,它浸潤著我們的味蕾,也滋養著我們的心。那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跟隨葡萄的來時路,從西到東來講一段葡萄和中國的甜蜜故事,這故事就從古老的絲綢之路說起。”——龍洋(主持人)
火焰山,中國最熱的地方。酷暑,地表溫度高達89攝氏度,比天氣更火熱的是喜慶的節日氛圍。
2023年8月19日,第29屆絲綢之路吐魯番葡萄節開幕,這個為紀念絲綢之路開通而設立的節日,是新疆最大的葡萄節。
“歡迎家人們來到我們的直播間,這些葡萄樹是我媽媽小的時候,爺爺的爺爺種出來的,已經有幾百年的歷史了,我們祖祖輩輩就生活在這片土地上”
作為吐魯番的名片,一年一度的節日上,葡萄是絕對的主角。
“因為口感好吃,所以聞名于全國……”
此時直播帶貨則是熱西提大叔最重要的工作。
火焰山下的這片狹長谷地,是世界聞名的葡萄溝,熱西堤一家世代栽種葡萄。酒香也怕巷子深,這幾年,頭腦靈活的熱西堤大叔緊跟潮流,通過網絡售賣自家葡萄。最近,他還琢磨著要拍攝創意視頻,參加葡萄節的視頻大賽。
“(2023年)今年我們吐魯番沒有自然災害,天氣特別好,對葡萄的生長、結果非常有效,所以(2023年)的品質比往年來說特別好,農民豐收了”
2000多年前,當喜光植物葡萄沿絲綢之路來到中國,選擇天山東部博格達山南麓的吐魯番盆地開始接受馴化,有著充足的理由。這個中國地勢最低的盆地,日照充足,每年的無霜期平均能達到268天,從此葡萄在這方水土上愜意生長,它造就了葡萄溝,也在葡萄溝得到精心呵護。
在以葡萄為生的人們眼里,葡萄是一手帶大的孩子。葡萄天性喜水,讓葡萄喝飽水是熱西提一家的頭等大事。
吐魯番盆地被山地包圍,5000多米的高差讓大量熱氣無法消散,因此成為中國最熱的地方。在寸草不生的火焰山,葡萄溝里葡萄成蔭的奇跡來自于坎兒井。
坎兒井是沙漠里的另一個奇跡。夏天融化的高山雪水滲入地下,不透水的巖層讓雪水聚集在低洼地表,人們將雪水引入密集的地下溝渠,形成了綠洲的生命之源——坎兒井。據說,將坎兒井所有的水渠連起來,超過5000千米。在坎兒井的潤澤下,火洲的葡萄汁水豐盈,輕觸唇齒便甘汁迸裂。
豐富的熱量資源,極大的晝夜溫差,雪山融水的滋潤,誕生了吐魯番特產——甜蜜的無核白。這個墜入凡間的“蜜糖”,糖度達到20%到24%,制成葡萄干糖度更是可達80%。
干旱的沙漠,葡萄干不是曬制,而是晾制。用生土壘成的晾房,四面墻洞,葡萄在熱風的作用下,經過30-40天的晾制即可風干。新鮮葡萄經過時間點化,變身甜蜜干果,成為新疆人情有獨鐘的標志性風物之一。
在新疆,手抓飯不能沒有葡萄干的點綴,切糕少不了葡萄干的甜蜜。葡萄干出現在飲料里,點綴在美食里,是外地人眼中最新疆的風物。而對于葡萄人家而言,用葡萄葉做成的蒲葉包肉才是最愛。
“今天我們就做一個我們小時候經常吃的葉包肉。這個葉子還要挑啊?這個葉子必須要挑,第一要柔軟的,不要太硬的,第二一定要有個密度的,不要開開的那種不行。這個葉子可以,你看這個葉子看見沒有,這個葉子非常好,咱們就找這個。這個可以嗎?這個可以,學會了,來。鍋開了嗎?開了,已經來了。看火啊,馬上就好。葉包肉熟了,怎么樣?好吃嗎?葡萄,葡萄也是寶,葉子也是寶”
得天獨厚,坐擁600多種葡萄的新疆,不管是鮮食還是制干,葡萄都有著不可撼動的江湖地位。新疆的人們熟悉葡萄,更了解它,在這片廣袤大地上,葡萄不僅僅是一種水果、一道食材,還有著更多可能。
在距離吐魯番1000多千米外的喀什市,葡萄以另一種方式影響著人們的生活。每周二是82歲的買買提艾力·阿木提老人坐診的時間,這位從醫60多年的全國名中醫,依然堅持坐診和授課,使維吾爾醫學這門古老的技藝在他這里繼續傳承。
“石榴、葡萄、蘋果,這些食物是對你有益的”
在維吾爾醫藥學中,不管是新鮮葡萄還是葡萄干、葡萄籽,都有廣泛的用途。新鮮采摘的葡萄,維吾爾族醫生會用來榨取葡萄汁,經過發酵做成口服液,治療脾胃不和、消化不良等疾病。葡萄籽和葡萄干還會被添加進一些其它藥物,經過研磨,混合蜂蜜等其它材料,反復蒸煮后會做成糖漿,治療神經衰弱。
“不光是用來食用,還是制作醫藥藥材,葡萄是我們始終離不開的天然產物。”
代代相傳的葡萄,在新疆人的生活中無處不在。功夫不負有心人,熱西提鏡頭下的葡萄生動有趣,在葡萄節上得到了人們的一致肯定。葡萄架下的歡歌笑語是新疆最美的風景,也是絲綢之路沿途最甜蜜的歷史篇章。
葡萄從遍布沙漠和戈壁的西方之域一路向東,沿古老的絲綢之路灑下甜蜜和浪漫。位于絲綢之路上的吐魯番,見證了中國最早的葡萄栽培,歷經漢朝的開疆拓土,唐朝的氣象萬千,如今依然延續著2000多年的葡萄種植傳統。
這片干旱的盆地,向全世界貢獻了品種格外豐富、汁水無比甘甜的鮮食葡萄,借助發達的網絡和交通,葡萄的甘甜鮮美從沙漠之地直達大江南北岸的舌尖味蕾。
2000多年里,葡萄的繁衍與絲綢之路的歷史水乳交融,成就中國文化大觀園里獨特的景觀。葡萄從熱量豐富的吐魯芬盆地一路向東前往中原,河西走廊是必經之地,在這里,它和大漠邊塞的金戈鐵馬相遇,書寫下“葡萄美酒夜光杯”的傳世經典。
酷暑過去,河西走廊的大片葡萄進入了采收期,這條狹長的堆積平原,因位于黃河上游以西而得名,沒有河西走廊,或許就沒有絲綢之路。
祁連山雪水澆灌著黃河流域特有的沙質土壤,受北緯36-40度的充足日曬,從遇見葡萄的那一天起,2000多年來,河西走廊一直是一條葡萄長廊。
河西四郡也演繹著不同的葡萄傳奇。敦煌,陽關鎮的紅提葡萄,因“西出陽關無故人”的詩句而聲名遠播。張掖,“張國臂掖,以通西域”,這個唐代中國的“酒鄉”,釀造冰酒的葡萄甜香入鼻。武威,武功軍威、河西門戶,這座中國葡萄酒城,正聚集著采收前最后的甜度。酒泉,這個張騫出使西域、霍去病大勝匈奴的地方,正是下葡萄的時候。
“白露下葡萄,秋分打紅棗”,此時也是權玉廷最忙碌的時候。
“選兩塊料挺好的,制作夜光杯,也是非常地晶瑩剔透”
自古飲酒成為風尚的河西走廊,葡萄酒的正確打開方式是夜光杯。夜光杯,祁連山玉石雕琢而成,杯薄如紙,玉色透明。月光下,酒入杯中,杯體生輝,因此得名。
“'葡萄美酒夜光杯’,說的是不是就是咱這杯子?對,王翰寫的一首詩詞,邊塞詩嘛。'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它這個的酒杯,杯壁很薄,透光很好,當把酒倒入杯中以后呢,在月光的映照下,杯中閃閃發亮。咱們酒泉生產的夜光杯,也是我們一代一代人傳承下來的”
歷史與自然交匯的河西走廊,是中國最早種植葡萄的地區之一,葡萄東行的腳步在河西留下了璀璨的印記。
莫高窟,這是敦煌畫匠用鮮艷色彩繪制的葡萄圖案。上個世紀,夜光杯一度瀕臨失傳,作為土生土長的酒泉人,權玉廷精雕細琢,成功復原1000多年前古詩詞里的夜光杯,也因此成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一代代匠人,用夜光杯裝滿邊塞詩人的千古豪情,讓五湖四海的來客讀懂了“古來征戰幾人回”的生死離別。
河西走廊,葡萄傳入中原的中繼站和接力點,葡萄迸出的汁水、釀出的瓊漿,經受數千年風沙烈日依舊甘甜。
一路向東,越過賀蘭山,葡萄從河西走廊來到了黃河流域。當人們喝到裝在皮質酒袋里的葡萄,“人酺飲之,則陶然而醉”的樣子,讓葡萄得到最初的名字“酺醄”。“酺”是聚飲,“醄”是大醉,從誕生之日起,葡萄就和美酒密不可分。
陽光下,一望無際的葡萄園生機勃勃,這個中國最大的釀酒葡萄連片種植區,是釀酒葡萄的新興產區。來自世界各地的釀酒師懷揣夢想,嘗試著用幾十個葡萄品種釀出獨特風味的美酒。
黃河沖積而成的肥沃平原,讓賀蘭山東麓土壤富含礦物質。來自太平洋的暖濕氣流千里迢迢抵達這里,用最后的力氣降下滋養萬物的雨水。秋分,送走快速生長的雨季,賀蘭山麓進入葡萄采收期。
凌晨,釀酒師鄭子超和工人們戴著頭燈,開始了一天的工作。這時正是一天里溫度最低的時候,葡萄氧化的速度相對較慢。此時采摘,有助于最大程度地保留葡萄的新鮮果香和風味物質。
好的葡萄酒是種出來的,辛勤耕耘方能碩果累累。
“你盡量給挖機師傅說一聲,那他挖的時候還是按照一米五的深度去挖,最少得保證一米五,咱們地方土層薄、石頭多,一米二挖出來之后一篩,土層太薄了,乘不了多少,還是按照一米五的深度去挖,挖完以后整個篩出來,最起碼土層厚一點,后面整個種葡萄就好種了”
10年前,鄭子超在家鄉荒蕪的戈壁灘上挖石平土,迎著風沙栽下第一顆幼苗,也種下了作為釀酒師的夢想。
葡萄的一生都需要人類的精心呵護。北方的冬季苦寒難熬,為了讓葡萄安然過冬,冬藏埋土、春分出土成為特有的種植方式。賀蘭山下的人們,將葡萄藤用土壓埋越冬,春天再挖出上架。當沉睡一冬的葡萄藤舒展枝莖,開啟新一年的醞釀之旅,賀蘭山產區的春耕展藤節就開始了。從那一刻起,大伙從早到晚必須忙碌不停。
“(2023年)園子葡萄長勢還是非常不錯的。對,主要也是跟我們種植也有關系。”
采收時間異常關鍵。需要兼顧每一種葡萄的糖度、酸度及糖酸比,還得結合葡萄皮和籽的酚類成熟度,過早或過晚都會有損葡萄酒的風味。
“這成熟度怎么樣?我們剛剛測的糖度,是26.5(° Bx)。26.5(° Bx),這個成熟度剛剛好了”
對時間的把握,賀蘭山下的人們成竹在胸。
“就按照這速度倒,半筐半筐倒,選的時候注意點葉子,還有葉子都摘掉……”
新鮮葡萄經過多種復雜工序,化為晶瑩剔透的美酒。
“(2023年)我覺得是質量最好的一年”
葡萄酒一年只能釀制一次,每一年,人們的辛勤勞作和氣候水土合作,共同造就專屬于時光的獨特佳釀。
一年四季,落在葉上的雨、搖動果實的風、滋養藤蔓的土壤,都是無法復制的年份味道。而只有灑在地上的汗水,才讓葡萄酒充滿驚喜的味道。
“賀蘭山下果園成,塞北江南舊有名”,賀蘭山的豐收景象,在唐詩里延續了一千多年。今天,寧夏每年生產一億四千萬瓶葡萄酒,每一瓶酒都裝滿堅韌和獨特的風土,盛滿時間和辛勞的期盼。
春華秋實,每一年,數百種葡萄在中國的城市或鄉村的泥土里開花,在南方或北方的陽光下結果,這是四川的陽光玫瑰,這是東北的巨峰,這是安徽的玫瑰香。天南地北,葡萄見證著耕耘的偉大和收獲的美好,隨季節的輪回散布四方,無處不在。
“當葡萄的種子沿著絲綢之路一路向東,最終落進了中原的庭院。“離宮別館旁盡種葡萄”,這是當年太史公司馬遷在《史記》中寫下的,人們對于這個外來物種的喜愛,很快從內陸到海濱、從庭院到天邊,葡萄在大江南北開枝散葉。當東方的舌尖邂逅了西方的美味,文化的甘甜便浸潤了歷史的時光。在漫長的歷史里,葡萄是一種入口甘甜的水果,它更成為了中國人內心深處的情感寄托。”——龍洋(主持人)
中秋節,新鮮上市的葡萄占據了中國人的果盤C位。2023年的中秋,恰逢國慶,宣化蓮花葡萄小鎮,600多歲的天下第一老藤周圍人頭攢動。來宣化,就是要吃一口牛奶葡萄。
“現摘的宣化葡萄,到嘴了,吃著了啊”
一口脆甜,頃刻間穿越時光,直抵味蕾。這樣的味道,曾讓劇作家曹禺念念不忘,揮之不去,寫下“嘗遍宣化葡萄鮮,嫩香似乳滴翠甘”的詩。
河北,中國最早的葡萄產區之一,來自西域的葡萄穿越風沙來到河北,與華北平原獨特的風土相遇,牛奶葡萄便誕生了。
1300多年時光里,宣化和葡萄密不可分,半城葡萄半城香,宣化是座生活在葡萄里的城市。宣化的葡萄架被稱作“蓮花架”,如蓮花盛開,似綠傘倒置。架下花紅果香,藏著牛奶葡萄美味的奧秘。
“宣化牛奶葡萄的第一個特點就是粒大皮薄,清甜爽口,百吃不厭,這就是咱們這種栽培方式帶來的宣化牛奶葡萄獨特的一個品質特點。還有就是可切片、可剝皮……”
作為宣化葡萄研究所的一員,李大元走遍了家鄉的每個蓮花架。
“咱們這種獨特的栽培方式的優點,省肥省水,光也集中,肥也集中”
蓮花架是宣化獨一無二的城市符號,多棵葡萄根栽種在園坑,枝條向外輻射,形成內圓外方多藤架。在多風多旱的北方,這樣的藤架防風防沙,聚光聚水,葡萄充分吸收陽光,最大程度保存糖分。
延續千年的獨特農藝,給宣化帶來了諸多榮譽。2013年,宣化城市傳統葡萄園系統入選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保護試點,是全球第一個以“城市農業文化遺產”命名的傳統農業系統。
葡萄不僅屬于鄉土,也是城市田園理想的寄托。在宣化,超過百歲的葡萄藤隨處可見,天下第一老藤至今枝繁果茂,這離不開農人和科學家的共同努力。
在宣化,舌尖上的葡萄有了更多的滋味。趙向春是宣化有名的葡萄烹飪大師。中秋節,他準備了一道特別的菜品。響當當的葡萄宴是當地一絕,將洗凈的葡萄扒皮,去籽,在面粉里攪拌均勻,雪球般的葡萄再裹滿雞蛋液,蘸上面包糠,放到熱油里烹炸。白糖快速攪動熔化,放入剛炸好的葡萄,一道拔絲葡萄出鍋了。
“宣化的葡萄(因為)季節的變化,含糖量比較高,因為它這個肉比較緊致。”
刀切不流汁的宣化葡萄,在廚師的巧手下,變身讓人眼花繚亂的美味佳肴。
“宣化的葡萄就能把所有菜融合一起,交融在一起,能產生出我們自己特有的菜品。”
葡萄與菜肴的邂逅,碰撞出宣化名吃葡萄宴,成就了舌尖上的宣化味道。不同風物的交匯,在宣化的大地上如同兩條河流匯聚而成的海洋,獨特而壯觀。
“這就是皮厚有皮厚的好處……”
中秋,葡萄架下,人們有擺不完的龍門陣。葡園即家園,藤蔓上結滿觸手可及的鄉愁。
“這里都有葡萄,都有葡萄,那就是拔絲葡萄,繡球葡萄。我小的時候,趕上這個葡萄熟的時候……”
對宣化人來說,有蓮花架的地方就是家。從古到今,宣化人在葡萄架下度過一個又一個中秋,蓮花架下的煙火日常在城市里延續著千年田園牧歌。
“好吃不好吃?好吃……”
象征團圓的葡萄正是宣化的味道。
當年遠道而來適應了這方水土的葡萄,從華北平原繼續向東而行,越過萬水千山,抵達山東半島,從此誕生了中國最有海洋氣息的葡萄產區。于是在海洋之濱,葡萄開始釀造一個新的旅程。
霜降,海邊的葡萄園收獲已經進入尾聲,這座亞洲最大的葡萄酒城內,人們格外忙碌。2023年是李記明在煙臺度過的第24個年頭,這里已經成為他的故鄉。
煙臺不僅是世界七大海岸葡萄酒產區之一,更有延續百年的葡萄酒傳承。130多年前,愛國華僑張弼士開啟了國產葡萄酒業的創業史。從那時起,幾代人賡續傳遞,釀造著時光陳釀。
煙臺的葡萄酒產業,來自齊魯大地的詩酒文化,更得益于山東得天獨厚的地候條件。山東,中國最大的葡萄酒產區,瀕臨黃海、渤海,適宜的光照和濕度成為釀酒葡萄的風水寶地。
釀酒葡萄精華在皮,其中有機酸和單寧物質是釀酒需要的風味物質。研究發現,葡萄酒含有多種化合物,而要使它們充分轉化需要復雜的工藝。好原料要有好工藝,被譽為“美酒之王”的葡萄酒,是釀造科技含量極高的復雜飲品。除了工藝,風土挖掘、酵母選擇、橡木桶使用等各個環節缺一不可。
“俗話講,一方水土養一方人,那么在葡萄酒行業,我們通常講,一類風土養一類酒,那么這個風土是葡萄園里小氣候。那么我們今天,就要選取生長比較健康、果實新鮮飽滿這樣的果實,只有從它們身上邊才能獲得比較好的酵母菌,最終實現我們利用優良酵母菌,產生典型風格這樣的目標”
獨特的海岸、沙礫和溫潤宜人的氣候,孕育出本土自然酵母菌群。
“風干這個環節,時間一定得到,烘烤一定是輕度烘烤不能過,一定得均勻,我覺得這兩個環節一定在烘烤過程是最重要的是基礎要素”
來自東北橡木制作的酒桶,注入白山黑水的氣息,經過技藝的調和、時間的加持,一杯醇厚的中國風味緩緩暈染出來。
“這個酒,目前放到18個月,果香應該是保持得非常好,黑色漿果的香氣。這進一步證實了,采用中國橡木是比較成功一個實驗”
釀造中國風味是李記明的人生理想,海洋與大陸的雙重協奏,時代與歷史的相互交融,才能成就地道風味。
葡萄酒是風土,也是傳承,山東蓬萊、寧夏賀蘭山東麓、甘肅河西走廊、新疆天山山脈、云南雪山峽谷,一個個產區冉冉升起。葡萄,世界上最古老的果樹之一,從古老的絲綢之路到如今生機勃勃的“一帶一路”,它一路走來,繼續演繹著關于土地和人生的東方故事。
“從踏上古老絲綢之路的那一刻開始,葡萄就再也沒有停下過奔赴萬里山海的腳步,它跋涉萬里來到華夏大地,經受了熱風的洗禮、陽光的親吻、雨水的滋潤、海風的吹拂,為我們的生活注入了豐富和甘甜,也讓中國與世界聯系得更加緊密。時間的發酵,大地的包容,讓葡萄承載著古老中國對遠方的想象,也釋放了今日中國對未來的激情。”——龍洋(主持人)
有嘉果西來,
釀東方浪漫。
——葡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