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登年度演講就在今晚8點! 點擊立即預約?? 在公司里,她出了名的好說話,總是盡力照顧所有人的情緒。有時候,她辛辛苦苦完成一個項目,卻因為害怕被人說喜歡邀功,從不敢主動找領導匯報。工作多年,她勤勤懇懇,卻始終沒有得到應有的待遇,這讓她非常苦惱。習慣于事事遷就別人,從不敢拒絕,結果總被人呼來喝去;他們原本能力不差,但做事畏手畏腳,結果被所有人認定不能擔責……如果你仔細觀察就會發現,生活中那些受到不公平待遇的,似乎總是以“弱者”自居的人。其實,這并不是簡單的巧合,而是因為:當你內心覺得自己是軟弱無力的,就容易把自己放在比別人低的位置。在人際關系中,每個人都渴望被認同、被喜歡,卻忘了,人性都是“慕強”的。一個人身上的“弱者氣息”氣息越重,越得不到應有的尊重,身邊的破事也就越多。《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中,有一個場景,給許多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蛤蟆先生是一個性格軟弱的人,有一次他因為情緒問題,請假在家里休息。獾知道后,就乘機從中挑撥,想要奪走他在學校董事會的位置。隨后,他趾高氣揚地對蛤蟆先生說:“希望你能主動辭職,把校董的位置讓給我。”蛤蟆先生聽了獾的話,十分氣憤。可看著強大的獾,他還是卑微地回答:“請給我幾天時間考慮一下。”第二天,蛤蟆先生拖著疲憊的身體去找心理咨詢師蒼鷺。他問蒼鷺:“為什么自己這么倒霉,總是被欺負。”因為你總是配合對方,玩一個'可憐弱小的我’的游戲。在這場游戲里,你表現得越弱小,就越容易吸引別人的惡意。 蛤蟆先生這才恍然大悟。真正讓自己陷入困境的不是別人,而是他自己。明知對方的要求不合理,卻不敢拒絕,寧愿壓抑自己的需求,結果受盡委屈;明知對方是故意刁難自己,卻只想息事寧人。結果被認定好欺負,一次次受到傷害……很多時候,我們總以為隨和、善良,是人際關系的潤滑劑。卻忽略了,與人相處最殘忍的“叢林法則”,就是欺軟怕硬。當你習慣于壓低自己附和別人,就會被禁錮在“我是弱者”的心態里,失去捍衛自己利益的能力。“當你覺得所有人都高高在上的時候,是因為你的內在有一個低低在下的自我。當你有被別人輕視的需要時,才會被別人拿捏。”你若給自己貼上“弱者”的標簽,就容易陷入自我懷疑的深淵,錯失原本屬于自己的機會。在別人面前,她從不敢表現得強勢,害怕給人留下不好的印象。因為這樣,她經常被別人搶功勞、占便宜。有些同事看著她好說話,還明目張膽地撬走她的客戶。那段時間,她常常感覺自己被別人打壓、剝削,卻無能為力。有一次,報社空出來一個主編的位置,她很想爭取,卻害怕別人說她自不量力。領導聽了十分納悶地說:“你明明各方面要求都符合要求,為什么需要我的允許呢?”她這才發現,原來一直以來讓她受制于人的,不是別人而是自己。從那以后,她逐漸丟掉弱者心態,主動爭取屬于自己的利益,人緣反而變好了,工作也越來越順。如果在關系中,你總處于被壓迫、被犧牲的角色,那大概率是因為你把自己放在了較低的位置。要記住:這世上,別人對你的態度,都源于你自己的允許。守住自己的底線,有棱有角地活著,才能從內而外地散發出高能量氣場,吸引到更高頻率的好事發生。
心理學上有一個“自證預言”:你內心是怎樣看自己的,就會成為什么樣的人。總是“以弱示人”,就容易攀附、討好,最后難免畫地為牢、怨天尤人。戒掉“弱者心態”,經常給自己積極暗示,才能改變現狀,收獲更豐盈的自己:無論做什么,總是瞻前顧后、猶豫不決。結果錯失許多機會;面對挑戰,從不敢主動出擊,害怕一旦失敗,會被別人發現真實的自己有多么糟糕……心理學家指出,這是因為,當我們從心底里認定自己“不配”時,就會習慣性地自我否定。不由自主地為自己貼上許多標簽:“我不配得到更好”“我只能這樣”。放下內心的不敢、不能,以積極的眼光看待自己,方能得到想要的一切。說錯一句話,別人還沒有發現,就開始自我貶低;做錯一點事,領導還沒有發話,就開始自我批判。當你積累了越來越多“我不夠好”的想法,就容易陷入對生活“無能為力”的低能量狀態。改掉對自己的消極暗示,經常進行積極心理對話,才能丟掉內心的“無力感”。遇到困難時,不要對自己說:“我怎么這么笨”“要是當時這樣做就好了”。而是要告訴自己:“每個人都可能犯錯”“下次我會做得更好”。人的思維方式有兩種:一種是固定思維,一種是成長型思維。任何別人的否定,都會證明他們是“失敗者”,這讓他們一直生活在焦慮中,逃避所有挑戰。成長型思維的人,不會自我設限,而是把成長當作終生事業。當問題迎面而來,他們會告訴自己:一切困難都是暫時的、可以改變的;就算解決不了,也能積累經驗。習慣于把自身價值全都寄托在別人的看法和評價里,就容易卑微、討好;客觀、理性地看待自己,才能擁有強大的內心。無論當下如何,只要你相信自己是可塑的、能夠改變的,就會擁有對抗挫折的勇氣。
《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提到過兩個概念:“影響圈”和“關注圈”。關注圈是指外界的事物,比如:天氣、環境、別人的態度;影響圈是指我們能夠控制的事物,比如:思維、心態、技能……當一個人把精力放在無法改變的關注圈時,就容易把自己當作生活的承受者,被動地面對外界的一切。把精力放在影響圈,去關注自己可以改變的,才能找回內心的掌控感。真正的強者不是擁有控制一切的力量,而是有分辨問題的能力。去改變自己能改變的,接受那些無法控制的事情,成為人生的主導者而不是受害者。相信自己擁有解決問題的能力,成為自己人生的擺渡人。音樂 | 顧彬《一個人的時光》 生活中,面對那些使我們倍感憤怒、焦慮的人或事,該如何避免產生過激的反應呢?不妨來聽聽樊登老師解讀的《我的情緒為何總被他人左右》,教你成為情緒的主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