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看過一部紀錄片《人生七年》。采訪來自英國不同階級的14個7歲小孩。
他們有的來自孤兒院,有的則是上層社會的孩子。此后每隔七年,導演都會重新采訪當年的這些孩子。傾聽他們的理想,聊聊當下的生活。
可以看到14個孩子50多年的不同人生,非常震撼。
這部紀錄片給我最大的感受是英國階級的固化,除了特別有天賦的孩子,一般人很難打破階級的桎梏。
聯想到自己身邊的同學、朋友、同事大多是中產階級。孩子的出生都差不多,家庭條件等方面也相差無幾,接受的前期教育也近乎相同。
認識的三個家庭,都是女孩。同為中產的孩子,因為家庭教育的差別,更確切地說是父母格局的不同,在20多年后,她們走向了各自不同的人生之路。
姑娘A:父母都是縣里學校的老師。母親是一般的英語老師,父親是數學老師,也是一所中學的校長。孩子的父母對小姑娘的教育,從小非常嚴格,甚至可以說是嚴厲。
小姑娘小學在媽媽所在的學校就讀,初中在爸爸所在的學校就讀。從小學到初中,可以說沒有離開過父母的視線。
父母的嚴厲以及每天離不開的視線,小姑娘從小有了一種超乎年紀的兩面性:即父母在場時,非常的乖巧;而一旦父母不在,就變成了另一個人。
小學到初中,成績一直名列前茅。中考結束,不出所料,進入了市里重點中學的實驗班。
姑娘B:父母都是公務員,父親是警察,母親是市級機關的公務員。母親對小姑娘的學習向來抓得非常緊。
但其母親除了抓學習,在其他的事情上屬于沒有什么主見的人。家里的事情基本是父親做主。
其父親在生活上屬于享受型,在單位里,卻是比較年輕就“躺平”的類型。小姑娘學習很不錯,一路努力,中考也進入了市里重點中學的實驗班。
姑娘C:父母都是市級機關的公務員。家里的氛圍屬于民主型,從小就著重培養孩子的主見和獨立生活能力。
小學三年級開始,小姑娘開始了,在沒有父母陪同下的世界各地的旅游。走過的山水,經歷過的人事,培養了她各方面的能力。
小姑娘小學成績一般,但到了初中以后一路上揚,中考也進了市里的重點中學。但是考慮到省里重點中學的教育資源更好,因此小姑娘又去考了省里重點中學的選拔考試(那個時間段還是允許有這樣的選拔考試的)。最終選小姑娘被錄取,由此開啟了在省里重點中學就讀的學習生活。
此時,從中考來講,三個孩子還是差不多。兩個在市里的重點中學,一個去了省里的重點中學。此后,她們開啟了高中的三年生活。
姑娘A:終于脫離了父母視線的小姑娘,開啟了叛逆的人生。到高中后,不僅自己上課不好好聽,還影響到其他同學,成績一落千丈。無奈只能從實驗班調整到普通班。
剛調整完的一段時間,稍稍認真了一段時間,成績有了一定的起色。一學期后,又開始了瘋玩的模式……三年很快,迎來高考,沒有什么意外,勉強上了一個二本。
姑娘B:到了高中后,還是努力學習。成績基本保持在年級段中上水平。高考時,成績不錯。
父母基于的壓力就業,要求她報考當地的公安學校(屬于二本)。小姑娘一開始極不愿意,最后還是聽從了父母的建議,報考了當地的公安學校。
姑娘C:到了省里的重點中學后,見識了更為廣闊的世界。他們的目標不再是國內的名校,很多的同學把眼界放到了全世界。
在高質量地完成學校教學任務的同時,他們也參與到了更多的社會實踐。每次社會實踐后,撰寫的高質量調研報告,多次在省里得獎或在一些期刊上公開發表。
她沒有選擇國內的高考,而是憑借自己高中的優異成績和國際競賽的獎項,申請了國外的名校。最終被世界排名靠前的名校錄取。
這樣三個孩子都進入了大學。又在不同的大學開啟了各自不同的人生。
姑娘A:到了大學,父母更加無法管束。小姑娘真的是有點貪玩,期末考試出現兩門不及格。每年都面臨著補考,終于在四年后勉強畢業。
父母在期間也是苦口婆心,但始終未曾見效。由于大學的成績和履歷等方面擺在那里,小姑娘只能進入到一個相對較小的公司工作。收入馬馬虎虎,吃住都在家里,還是能養活自己。
姑娘B:到了大學后,學習上也開始放松,只求及格。四年后通過考試,進入公安系統,做了一名普通的警察。入職后,就想“躺平”,如今做做內勤,非常輕松。
姑娘C:大學的生活非常緊張。而且修了雙學位。畢業后進入世界著名外企,成為一名數據分析師。年薪不錯,留在國外工作。計劃有一定的工作歷練后,再回國。
現在三個姑娘都剛剛參加工作,以后的路還很長。
但在三個小姑娘的身上,其實看到的是三種不同的家庭教育方式。
同為中產的父母,其不同的家庭教育理念和不同的教育方式,最終使孩子走向了不同的人生。
雖然沒有《人生七年》記錄片的震撼。到目前為止,沒有對錯之分,也沒有好壞之分。只是不同的教育方式,產生了不同的結果,令人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