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的所有圖片均來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本文總計2700字,閱讀完大概需要 8 分鐘) 熟悉明朝歷史的朋友或許聽說過,明朝時期,除了行政區劃,也即是所謂的“兩京十三省”之外,還有軍政區劃存在。此處咱們先說說這“兩京十三省”,其實在明朝的某個時期,實際上是“兩京十四省”,多出的這個省便是“交趾布政使司”也就是如今越南北緯十七度以北的地區,明朝曾經掌控此地長達二十一年之久。后面出于什么原因導致交趾布政使司被撤銷了呢?這不是今日我們所要強調的話題,暫且不表,以后我們會詳述。 回到主題講軍政區劃,其實明朝的軍政區劃具有一定的獨立自主性甚至是有較強的自治權,包含都指揮使司,行都指揮使司,留守司以及五軍都督府直屬衛所。 今日,我們將提及的兩處,便是隸屬于后軍都督府的萬全都指揮使司以及隸屬于左軍都督府的遼東都指揮使司。為什么單獨提及這兩處呢?因為,它們與今日要講述的幾座明朝王府息息相關。 ·什么是都指揮使司? 既然要講述萬全都指揮使司與遼東都指揮使司,那么在文章的開頭,似乎有必要簡單普及一下何為“都指揮使司”。 其實,在整個系列合集內之前的文章,省愚便提及過“都指揮使司”這一級別的軍政區劃,分別是陜西行都指揮使司甘州左衛以及北平都指揮使司大寧衛。 明初,朱元璋廢元朝樞密、平章、元帥、總管、萬戶諸武官號。重新設立都指揮使司,下設衛指揮使司、千戶、百戶、總旗、小旗不等。又根據不同的山川形勢,分設衛所。大致五千六百人為衛、千人為千戶所、百人為百戶所。這也便是我們經常能夠在描寫明朝時期的影視作品中能看到的所謂“千戶”、“百戶”的來源。 歷史有時候讓人捉摸不透 與此同時,千戶所又分為10個百戶所,每百戶所112人。各衛所平時屯守,戰時奉命攻守。每逢戰時,朝廷臨時命將,并非都司指揮作戰。 簡單說來,這種所謂的屯兵制度契合當時的社會經濟狀況,在農耕文明的大環境下,人們的生活甚至是基本生活保障都十分依賴于自然資源,所以對于自然資源的保護與搶奪,便成為當時當世最寶貴的戰斗動力源。所以,這種戰備狀態其實是隨時鑲嵌在明朝社會生活中的。 而今日我們所想要重點提及的萬全都指揮使司以及遼東都指揮使司,其具體的位置便在今河北與東北一帶,其設立的目的想必已經是不言而喻,人們皆知曉其中的緣由。 ·宣府左衛谷王府,不該做的夢 咱們先講述萬全都指揮使司的宣府左衛,此處曾正經出現過一座明朝王府。 1379年4月30日,當年已經51周歲的朱元璋老當益壯再得一子,是為第十九子朱橞,而朱橞的母親便是著名的郭惠妃,所以朱橞也就是郭子興的外孫,也是他十一哥朱椿與十三哥朱桂的同胞兄弟。 古建群落是記錄歷史的最佳物象 洪武二十四年四月十三日,也即是公元1391年5月17日,這個日子我們過往曾經多次提及。當日,朱橞受封谷王,之所以稱作谷王,是因為他的封地宣府古名上谷郡。而這個宣府左衛的具體位置,便是如今的河北省宣化縣,很顯然,朱元璋為防止北方草原民族入侵,在此地放一個兒子作為看守,其用心良苦,可見一斑。 洪武二十八年,也就是公元1395年,谷王府建立就緒,時年16周歲的朱橞帶著王妃與家眷從溫暖的南京一路奔波來到寒冷的宣府左衛就藩。然而實際上,朱橞也并沒有在宣府停留過久的時間。靖難后,四哥朱棣即位,有著金川門之役的開門之功的朱橞被朱棣改封長沙。自此始,也很難再找到其余史料記錄宣府左衛那座孤獨的谷王府后來的宿命。 長沙顯然會比宣府更加溫暖,這一切卻沒能改變朱橞的認知。后來朱橞密謀謀反,被自己的胞兄蜀獻王朱椿向四哥朱棣告發,使其在永樂十五年二月初六和兩個兒子一起被朱棣削為庶人,與家人一同囚禁于徽州新安衛公署內,谷國亦被撤除。一場游戲一場夢,可惜,朱橞的這場夢卻來得有一絲不合時宜。不知道當他后來失去親王待遇的時候,是否還想起遠在北方邊塞的宣府左衛的那座孤獨的谷王府,以及其親王番號的由來? ·遼東三衛最終缺失的王府歸宿 明朝洪武四年,也即是公元1371年,朱元璋在遼東設置定遼都衛,兩年后的六月,置遼陽府、縣。洪武八年,將定遼都衛改為遼東都司。治所在定遼中衛,也即是今遼寧省遼陽市。至此,遼東都指揮使司轄區相當今遼寧省大部。 遼東秋色 然而在明初,遼東曾經三次與明朝王府擦肩而過。 洪武二十五年三月,朱元璋改封衛王朱植為遼王,封地也從大名府遷移至遼東都指揮使司廣寧衛。大名府城有一條衛河,這也即是朱植最初封號衛王的來源,改封遼東之后,朱植之封號便改為遼王。此處的廣寧衛是哪里呢?這已經是如今不常能見到的地名,其所指的便是今遼寧省錦州市代管的縣級市北鎮市。 廣寧衛 改封遼王后的第二年,朱植就藩。但是,因未建王府,故朱植與一眾家眷與護衛便于大凌河北樹柵為營。朱元璋命武定侯郭英修筑遼王府,當時因高麗為爭奪鐵嶺衛而屯兵鴨綠江畔。洪武二十八年四月,朱元璋命暫罷王府修建工役。至洪武三十年方命楊文督繼續營繕,并增高王城雉堞,以嚴防衛。很明顯,朱元璋還是心疼自己這個被迫戍守邊塞的兒子。 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駕崩,隨即不久后,朱植四哥朱棣起兵靖難,朱植渡海內附,被侄子朱允炆改封于荊州。至此,邊塞孤獨的廣寧衛的遼王府尚未完全具備親王府的規制便徹底從史料里被下架。人們后來還能找尋到幾許當初的華麗呢?已無人知曉。 遼東都指揮使司沈陽中衛,也即是今遼寧省沈陽市,也差點有了一座親王府。洪武二十四年,朱元璋封自己的第二十一子朱模為沈王,封地便在沈陽中衛。朱模當時年幼,未營建王府。永樂六年,朱棣改封朱模于山西潞州,在慶成王府的基礎上改建沈王府,至此,沈陽也與明朝王府無緣。 遼東都指揮使司三萬衛,此處如今是遼寧省鐵嶺市代管的縣級市開原市。上一段提及的洪武二十四年四月,朱元璋封韓王朱松于三萬衛。朱松時年幼,居于京師,未營建王府。 永樂五年,朱松在南京去世,永樂二十二年朱棣封其子于陜西平涼。三萬衛也與明朝王府失之交臂。 ·符合時代特征 讓我們簡單思考一下,為何洪武后期,朱元璋認為自己的兒子們要去守邊塞,都在永樂年間被他四兒子朱棣給否定掉了呢?很顯然,朱棣心里很明白,邊塞守著守著就會守出赫赫戰功,就會守出不服之心,就會守出一片新天地。朱棣自己,便是在這迷離的朦朧歲月中最終成就了自己的皇帝夢。 所以,把弟弟們遷回安逸的舒適之地,或許是他那個階層那段時間里能做的唯一的事情。所以,萬全與遼東,本質上講都沒有出現過長時間的明朝王府,那些虛無縹緲的華麗,最終都只是歷史浪潮下被人忽視的細節,也就只有省愚這般的好事者,才愿意重新提及。 有道是:“讀史知興替,來者猶可追。讀史知未來,鑒往糾昨非?!?/span>您閱讀完了嗎?您辛苦了,讓我們下一輯,不見不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