確實,人與人之間的交流,總是伴隨著各種期待和所求。 那么,當中年的人們在異性之間建立起某種關系時,他們又在追求什么呢? 對于步入中年的我們來說,生活已經歷了無數的起起伏伏,情感和事業都逐漸步入了平穩的軌道。 此時,我們與異性建立關系,所追求的,無非是兩個核心的需求。 圖生理需求 古人曾言:食與色,皆為人之天性。 色,即是性之體現,乃人之本能欲望,多數情況下,乃夫妻情侶間之私密。 然而,當人生步入中年,婚姻的激情已如流水般逝去,兩人之間,如同左手握右手,那份初時的感覺早已不復存在,生理需求也自然變得寡淡。 但正如史鐵生在《我與地壇》中所言:“非人有欲,乃人即欲?!?/p> 當一個人開始厭倦現有的生活,內心的欲望便會悄然萌動。 當這些欲望在婚姻中找不到出口時,它們便會尋找其他的途徑得以釋放。 婚姻內的平淡與壓抑,與婚姻外的誘惑與刺激,無疑為中年人向外尋求生理需求提供了最好的解釋。 許多人婚外的關系,其對象未必比自己的伴侶更為出色,但他們卻能夠帶來久違的激情與新鮮感。 如尼采所言:“人們所愛的,非欲望之對象,乃欲望本身?!?/p> 人到中年,與異性建立關系,滿足自己的生理需求,實為一大原因。 至于對方是誰,是否需要承擔責任,關系確立后又該如何處理,這些問題,在追求欲望的他們眼中,似乎并不那么重要。 他們心知肚明,這不過是一場欲望的游戲,無需過多考慮未來與改變。 圖精神需求 心理學家馬斯洛曾深邃地指出:“個體的需求如同階梯,一旦滿足了某一層次,便會追求更高一層的滿足。當生理需求得到填補,精神上的渴望便隨之而來?!?/p> 進入中年,與異性的緊密互動,除了生理上的需求,更多的是追求一種更為深層的滿足——精神需求。 人到中年,曾經的風花雪月已化為日常瑣碎,那些浪漫的約定被現實的壓力所替代。 愛情在歲月的磨礪下,逐漸變得平淡,甚至有時充滿厭倦與隔閡。 于是,當心中的苦悶和疲憊無法向伴侶傾訴,當內心的酸楚和秘密無人可以慰藉時,所謂的紅顏或藍顏知己,便成為了心靈寄托的所在。 他們在婚姻中得不到的理解,在家庭里尋不到的溫暖,都可以在這些異性朋友身上找到。 因此,許多人在中年時期,都會有這樣的精神追求。 雖然他們未必真的做出背叛婚姻的行為,但若說只是單純的友情,也難免讓人心生疑慮。 坦白而言,他們或許只是在平淡的婚姻之外,尋找一個情感的出口,在現實的伴侶之外,為自己找一個“靈魂伴侶”。 每個人都希望婚姻能成為自己的避風港,但現實往往并非如此,婚姻中的風浪時常讓人心力交瘁。 而那個婚姻之外的人,卻成為了一個隱秘而溫馨的港灣,讓人情感得以寄托,心靈得以安放。 在情感的迷宮中,出現岔路和選擇再自然不過。 一剎那的好奇,一瞬間的心動,乃至一段時間的動搖,都是可以被理解的體驗。 然而,正如有句古語所言:“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當以同懷視之?!?/p> 我們一生中,或許會有那么一刻,如同遇見楊過般誤了終生,又或是遇見紅顏知己卻遺憾未能早點相逢。 但一個成熟的成年人,應當懂得如何掌握好情感的尺度,不越雷池一步。 人到中年,的確背負著諸多難以言說的隱痛和無奈,但無論遭遇何種困境,我們都應堅守自己的底線,承擔起應有的責任。 異性朋友的存在固然可以為生活增添色彩,但交往之間必須保持適當的分寸,絕不能被生理或心理的沖動所驅使,走上一條無法回頭的路。 細細想來,如今這看似平淡無奇的日子,不正是你當初心心念念、歷經艱辛才換得的嗎? 抬頭看看那個一直陪伴在你身邊的人,他為你付出了多少,你又該如何用你的愛去回報? 曹植在《君子行》中曾寫道:“君子防未然,不處嫌疑間,瓜田不納履,李下不整冠?!?/p> 這便是告誡我們,保持與異性間的恰當距離,是成熟之人應有的修養。 人到中年,守住與異性交往的尺度,便是最大的自律。 你或許覺得眼前的生活乏味單調,但這在別人眼中,或許正是他們夢寐以求的安穩與寧靜。 因此,切勿輕易破壞這份來之不易的平淡與和諧。 要知道,只有耐得住寂寞,方能守住余生的完滿與幸福。 若你喜歡這篇文章,不妨點亮【在看】,愿你我都能守住心中的那份寧靜與美好,晚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