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次看書的時候就會感慨,這是一個對讀書人空前友好的時代,每年花費200多的費用,就可以在線讀各種好書,即使書庫里沒有的電子書,網上肯定也有實體書,花幾十元,過兩天就送到家了。 在外閑暇可以看電子書,在家可以看紙質書,極大滿足了閱讀需要。 昨天,我在萬維鋼的《佛畏系統》里,第一次看到歐陽修對蘇軾《刑賞忠厚之至論》判卷的軼事典故。 而提到這個典故的書有上百本,萬維鋼說,如果是第一次聽過這個故事,那說明,書讀得還不夠多。 想到蔡志忠讀過幾萬本書,蕾兒也很愛讀書,吳勝明也要每天讀書,查理芒格也說,優秀的人,沒有一個不每天讀書的,一個也沒有…… 要向偶像們看齊,書讀得還是太少了,我還要繼續加油呀! 讀書是認識世界的最便捷的方式,萬維鋼說了一個全覆蓋的觀念:
我看完之后的第一反應是,怎么可能呢? 讀書要讀到全覆蓋,也太難了,世界上那么多書,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怎么可能都看完? 可確實又有很多人,比如曾國藩、夏曾佑、錢鐘書,在幾年的時間,做到了全覆蓋水平。這些人是怎么做到的呢? 萬維鋼解答說,讀書不是為了記住每一本書都講什么,而是為了建立一套自己對世界的“認知感”。 而認知感往往無法言傳,讀得多了,自然就會有一種感覺。 讀得越多,各種感受融合,是在修煉你的認知感。 我之前的觀念是,要多讀書,而且應該要多讀好書。 而萬維鋼的觀念是:不能只想讀好書,害怕把時間浪費在“壞書”上,因為如果不敢讀壞書,你就不能確保讀到好書。 這是兩種思維模式,只想做對的事的優等生心態,和廣撒網的尋寶者思維。 既然讀書的目標是認知感,那么誰開的書單、哪本書是不是必讀、精讀、還是隨便翻閱,都不那么重要。 因為讀書不是以書為本,而是以自己為本,以修煉認知感為本。 所有書都是修煉資源,書好與不好,你要自己打開看看找找感覺。 選出那些跟你現有認知感產生共鳴,又能讓你感到意外的書去精讀。 認知進步就會飛快。 ![]() ![]() |
|
來自: 碧海藍天kx32di > 《高手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