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宴,是國家招待外賓,或為國家做出突出貢獻人士最頂級的宴席,其菜品選用自然非常考究,每一個都是招牌中的經典,代表著一個國家飲食界的最高水平。中國是世界上著名的飲食大國,歷來以高超的烹飪技術和美味的菜肴享譽全球。我國八大菜系之說,著名菜品不計其數,能進入國宴的經典名菜也不在少數,中國國宴菜肴以其精致的烹飪工藝、豐富的口味和獨特的文化內涵而聞名于世。以下是中國國宴中備受歡迎的十道經典菜肴北京烤鴨、佛跳墻、開水白菜、松鼠鱖魚、揚州獅子頭、龍井蝦仁、東坡肉、宮保雞丁、文思豆腐、軟兜長魚。 北京烤鴨是有世界聲譽的北京著名菜,起源于中國南北朝時期,《食珍錄》中已記有炙鴨,在當時是宮廷名菜。用料為優質肉食鴨,果木炭火烤制,色澤紅潤,肉質肥而不膩,外脆里嫩。北京烤鴨分為兩大流派,而北京最著名的烤鴨店也即是兩派的代表。它以色澤紅艷,肉質細嫩,味道醇厚,肥而不膩的特色,被譽為“天下美味”。 ![]() 北京烤鴨以其嚴格的選料、精細的烤制技術、獨特的風味和多樣化的食用方式而聞名中外。它具有外形美觀、皮酥肉嫩、肥而不膩等特點,蔥花和醬料的搭配使其在中餐中獨樹一幟。北京烤鴨作為京菜的經典之一,其烤制方法也有多種,以便宜坊為代表的燜爐烤鴨和以全聚德為代表的掛爐烤鴨最具風味。尤其是全聚德采用棗、桃、杏等堅硬果木直接烘烤的方法,使成品顏色紅潤鮮亮,鴨肉更加酥脆,散發出濃郁的烘烤香味和果香。 品嘗烤鴨時,口感皮肉并重,甚至皮重于肉。鴨皮酥脆利口,瘦肉細膩香嫩,肥肉則油而不膩。在調料的搭配上,甜面醬的稀稠度適中,經過調料炒制后,去除了生醬的土腥味;大蔥選用山東羊角蔥,略帶微甜,鮮嫩多汁。黃瓜條也要鮮嫩,講究的餐廳還會削去黃瓜皮,以增加口感。荷葉餅則要薄而不糟、筋道而不艮。享用完烤鴨之后,鴨架子可以帶回家燉白菜或熬湯。另外,餐廳還會提供炸鴨架子作為佐酒佳肴。 佛跳墻又名福壽全,是福建省福州市的一道特色名菜,屬閩菜系。相傳,該菜品是在清道光年間由福州聚春園菜館老板鄭春發研制出來的,又據費孝通先生記,發明此菜者乃一幫要飯的乞丐。 ![]() 佛跳墻通常選用鮑魚、海參、魚唇、牦牛皮膠、杏鮑菇、蹄筋、花菇、墨魚、瑤柱、鵪鶉蛋等匯聚到一起,加入高湯和福建老酒,文火煨制而成。成菜后,軟嫩柔潤,濃郁葷香,又葷而不膩,味中有味。 開水白菜是一道四川名菜,原系川菜名廚黃敬臨在清宮御膳房時創制,后來由川菜大師羅國榮發揚光大,成為國宴上的一道精品。開水白菜以北方的大白菜心來制作,配以用雞,鴨,排骨熬煮,并用雞肉蓉,豬肉蓉澄澈的高湯調味,最后澆湯時在湯里淋一些雞油。成菜后,清鮮淡雅,香味濃醇,湯味濃厚,卻清香爽口,不油不膩。 ![]() 這菜聽似樸實無華,然則盡顯上乘的制湯功夫。開水白菜開水,其實是至清的雞湯。此湯要用老母雞、老母鴨、火腿蹄肉、排骨、干貝等食材分別去雜入沸鍋,加入料酒、蔥蒜等調味品調制至少4小時,再將雞胸脯肉剁爛至茸,灌以鮮湯攪成漿狀,倒入鍋中吸附雜質。反復吸附兩三次之后,鍋中原本略濁的雞湯此刻呈開水般透徹清冽之狀,香味濃醇敦厚,不油不膩,沁人心脾。 而白菜則要選取將熟未透的大白菜做原材,只選用當中發黃的嫩心,微焯之后用清水漂冷,去盡菜腥后再用“開水”狀雞湯淋澆至燙熟。燙過白菜的清湯當然要棄置不用,燙好的菜心墊入缽底,輕輕倒進新鮮的雞湯,此菜才算成。成菜乍看清湯寡水,油星全無,但聞起來卻香味撲鼻,吃在口中清鮮柔美,自勝過那萬般佳肴。這道菜,由精選的白菜心和熬制的清湯制作而成,看似樸實無華,卻盡顯制湯功夫。成菜后,湯醇淡素雅,清澈見底;菜色澤嫩綠,形態艷麗,見之頓覺清鮮明快;嗅之雅香撲鼻;食之柔嫩化渣,鮮香異常。據說這道菜對南方廣東這個地方,是非常受歡迎的一道菜,更適合南方廣東人清淡的口味。 松鼠鱖魚又名松鼠桂魚,為蘇幫菜中色香味兼具的代表之作相傳乾隆皇帝下江南,微服至蘇州松鶴樓菜館用膳,廚師用鯉魚出骨,在魚肉上刻花紋,加調味稍腌后,拖上蛋黃糊,入熱油鍋嫩炸成熟后,澆上熬熱的糖醋鹵汁,形狀似鼠,外脆里嫩,酸甜可口,乾隆皇帝吃后很滿意,后名揚蘇州。 ![]() 相傳清代乾隆皇帝下江南,一次南巡至蘇州,微服私出來到松鶴樓,要吃供桌上的元寶魚(鯉魚)。店主無奈,為避讓宰殺“神魚”之罪,遂把魚烹制成松鼠狀,一方面又巧與店招牌中松字相聯。乾隆食后甚是滿意。我國民間常以“鯉魚跳龍門”來表示吉祥喜慶,因此后來就改用鱖魚。自此“松鼠魚”流傳開去,有松鼠黃魚、松鼠鱸魚等,唯獨松鶴樓的松鼠鱖魚最負盛名。 揚州獅子頭江蘇揚州地區經典傳統名菜,屬于淮揚菜系。口感松軟,肥而不膩,營養豐富。紅燒,清蒸,膾炙人口。“獅子頭”千百年來盛譽不衰,成功之舉在于保持基本格調傳統烹調方法,而在適應季節變化。不同消費,尊重信仰方面,隨候用料因物而異,富于變化,成為系列佳肴。揚菜品中知名度最高的莫過于“獅子頭”。 ![]() 用豬肉制作的肉圓,以大而圓,嫩且鮮著稱,雅俗共賞婦孺咸宜。末代皇帝的御廚唐克明先生認為在隋代就列為揚州四大名菜之一,當時稱葵花大斬肉。宋朝大詩人楊萬里詩云:“卻將一臠配兩螯,世間真有揚州鵝。”雖不能確切的指此菜,但可肯定在他品嘗了包括像獅子頭之類的菜肴后,作了生動形象的夸張,借菜抒懷。 龍井蝦仁是中國浙江省杭州市傳統風味名菜,為浙江菜系。龍井蝦仁將茶飲與蝦仁融合,整體清新軟嫩,蝦仁玉白,鮮嫩,芽葉清香,色澤雅麗,蝦中有茶香,茶中有蝦鮮,食后清口開胃,回味無窮。 ![]() 清末安徽的廚師就已在用“雀舌”、“鷹爪”等茶葉去炒河蝦仁了。美食家高陽在《古今食事》里曾提及:“翁同龢創制了一道龍井蝦仁,即西湖龍井茶葉炒蝦仁,真堪與蓬房魚匹配。”20世紀20年代,龍井蝦仁流行于杭州百姓家庭中;30年代,常熟廚師將龍井蝦仁列入菜譜中。1972年,美國總統尼克松訪華時,周恩來總理在杭州設宴招待,菜單上就有龍井蝦仁。 東坡肉其以五花肉為制作主料,也可用豬后腿代替,最好選用肥瘦相間的三層肉來做,鍋具以砂鍋為主,做出來的肉肥瘦相間,肥而不膩,香甜松軟,營養豐富,入口即化。 ![]() 提起東坡肉,大家自然不能忘記那位將吃紅燒肉事業推向高峰的人——蘇東坡。 正是由于他的努力,紅燒肉才得以從基層走向了上層,從老百姓的菜鍋走上了文人墨客的餐桌。其實,那個源遠流長、名響大江南北的東坡肉說穿了也就是紅燒肉。考究紅燒肉的歷史,確實難以說清楚它產生于何時、何地,不過,由于東坡先生孜孜不倦的努力,從他那時起,紅燒肉就正式的走上了歷史的舞臺。“黃州好豬肉,價錢如糞土,富者不肯吃,貧者不解煮。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時它自美。每日早來打一碗,飽得自家君莫管。”從這首蘇東坡的《食豬肉》詩,不難看出蘇老先生不僅是“每日早來打一碗好吃”,而且,還深諳紅燒肉“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時它自美”的烹飪之道。 宮保雞丁是一道聞名中外的特色傳統名菜,在魯菜、川菜、貴州菜中都有收錄,其原料、做法有差別。該菜式的起源與魯菜中的醬爆雞丁、貴州菜中的胡辣子雞丁有關,后被清朝山東巡撫、四川總督丁寶楨改良發揚,形成了一道新菜式——宮保雞丁,并流傳,此道菜也被歸納為北京宮廷菜。之后宮保雞丁也流傳到國外。 ![]() 宮保雞丁選用雞肉為主料,佐以花生米、辣椒等輔料烹制而成;紅而不辣、辣而不猛、香辣味濃、肉質滑脆;其入口鮮辣,雞肉的鮮嫩可以配合花生的香脆。 文思豆腐起源于揚州,淮安。是江蘇省的一道傳統特色名菜,屬于蘇菜系-淮揚菜,該菜品擁有悠久的歷史,其選料極嚴,刀工精細,軟嫩清醇,入口即化,同時具有調理營養不良、補虛養身等功效,該菜品也是老人和兒童就餐選擇的上好菜譜。 ![]() 豆腐,古稱“福黎”,是由我國最早發明、制造,而后傳往世界各地的。豆腐是我國素食菜肴的主要原料,歷來受到人們的歡迎,被人們譽為“植物肉”。豆腐主要以大豆為原料加工制成的,大豆含有較多的蛋白質和脂肪,因此豆腐營養價值也較高。豆腐可以常年生產,不受季節限制,因此在蔬菜生產淡季,可以調劑菜肴品種。豆腐有南和北豆腐之分。主要區別在點石膏(或點鹵)的多少,南豆腐用石膏較少,因而質地細嫩,水分含量在90%左右;北豆腐用石膏較多,質地較南豆腐老,水分含量在85-88%。豆腐是中國的傳統食品,味美而養生。 軟兜長魚又稱“軟兜鱔魚”,屬于淮揚菜,也是在淮揚菜中最負盛名的一道菜肴。淮揚人厚待中外賓客最喜歡上這道“鮮嫩可口別具一格”的菜,讓賓客嘗鮮,贊口不絕。該菜的功效為補虛養生調理,氣血雙補調理,營養不良調理,產后恢復調理。 據《山海經》記載:“湖灌之水,其中多鱔。”江淮地區盛產鱔魚,肉嫩、味美,營養豐富,淮安名廚田樹民父子以鱔為原料,可制作108樣佳肴,即著名的“全鱔席”。而軟兜鱔魚則是鱔魚席中的精品。 ![]() 鱔魚,淮安、阜寧等地俗稱“長魚”。其味甚美。俗有“小暑鱔魚賽人參”的民諺。 兩淮庖廚擅長以鱔魚為主料,烹制成席,名曰:“兩淮長魚席”。其菜多達108 款,肴肴疊出,品品味殊。軟兜長魚,即是長魚席中的一道名肴。據說古代氽制長魚,是將活長魚用紗布兜扎,放入帶有蔥、姜、鹽、醋的沸水鍋內,氽至魚身卷曲,口張開時撈出。取其脊肉烹制。 軟兜長魚是淮安、鹽城、阜寧等地名菜,清人徐珂在其《清稗類鈔·飲食類》中記載:“淮安多名庖,治鱔尤有名。且能以全席之肴,皆以鱔魚為之,多者可數十品。盤也,碗也,碟也,所盛皆鱔也。而味各不同,謂之全鱔席,號稱一百有八品者”。乾隆十八年,黃河奪淮,里運河決口,洪水四溢。此時河道總督高斌在河帥府(今清江浦清晏園)以鱔制宴,名字還沒想好,圣旨到了,慌忙下跪聽旨。圣旨最后還說“吃不了,兜著走!”,躲在屏風后的廚師聽了,心想,皇帝能把“老泰山”怎么樣?肯定是把他“軟兜”了,也就是說巧妙地免除懲罰罷了,于是靈機一動,就將這道菜叫做“軟兜長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