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旅行系列美篇】 紹興城西南的蘭亭鎮,春秋時越王勾踐植蘭于此,因漢代建驛亭故爾得名。東晉永和九年三月初三,王羲之邀四十二友人名士雅集修禊,在此地玩起了曲水流觴的游戲。微醉下的書圣寫下的《蘭亭集序》,成就了“天下第一行書”千古絕唱。真跡早已不知所蹤,卻被歷代帝王將相和無數文人墨客臨摹,傳奇故事至今依然撲朔迷離,令蘭亭成了萬千游人懷古覓蹤的書法圣地。 紹興城西南25公里處蘭渚山下的蘭亭景區,即書圣所言“會稽山陰之蘭亭渚”,以“景幽、事雅、文妙、書絕”四大特色而享譽海內外,是紀念書圣王羲之的書法圣地。 中國歷朝歷代被稱為“書圣”者僅王羲之一人,中國知名度最高、最富傳奇色彩的書法作品當推《蘭亭序》。甲辰龍年三月,為追尋“天下第一行書”的故事,我們踏著古今無數游人的腳步,冒著朦朧細雨,再次來到紹興這個著名的中華文脈景區。 蘭亭景區的精華,據傳可用“一序”、“三碑”、“十二景”來概況:“一序”即《蘭亭集序》,“三碑”即二王合書的鵝池碑,康熙御筆的蘭亭碑,康熙、乾隆祖孫兩代皇帝手跡同碑的御碑。“十二景”即鵝池、小蘭亭、曲水流觴、流觴亭、御碑亭、臨池十八缸、王右軍祠、驛亭、書法博物館、樂池、蘭亭文化休閑園、之鎮等。 當然,蘭亭景區最值得一探的還是書圣在此地與友人“曲水流觴”后,微醉之下書寫的那幅《蘭亭集序》,以及“天下第一行書”留下的千古之謎。 江南三月,通常是細雨綿綿的雨季。進入蘭亭,茂林修竹,惠風和暢,溪中清流激湍,景色恬靜宜人。 蘭亭景區的一切,都與書圣有關;而蘭亭流傳至今的故事基本都和書法相聯系。 鵝池與鵝池碑迎面而至綠樹下的這座三角亭,里面豎立的“鵝池”碑,是蘭亭有關王羲之的第一塊碑石。 相傳王羲之為這塊碑題字時,剛寫好“鵝”字,忽遇圣旨下達,連忙擱筆接旨。其子王獻之順手接過父親的筆提筆一揮,續寫了一個“池”字。兩字雖風格相近,但“鵝”瘦“池”肥,成為中國書法史上著名的“二王”父子合壁,被尊稱為“父子碑”。 王羲之一生愛鵝,養鵝,喜歡看鵝,喜歡寫鵝字。只要去到與書圣有關的地方,大多會有鵝池建筑,而這些池子里還都真的養著鵝。 看到蘭亭里雄赳赳氣昂昂的白鵝,不禁令人想起初唐詩人駱賓王七歲時寫的那首《詠鵝》的五言古詩:鵝鵝鵝,曲項向天歌。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 ![]() 《詠鵝》與“鵝池”有異曲同工之妙也。 ![]() 鵝池水面面積約600平方米,池中植睡蓮和王蓮,還有太湖石構成的假山,水中紅鯉、錦鯉悠閑漫游,幾只蘭亭的白鵝“曲項向天歌”,與“鵝池”碑亭共同構成了一幅美麗的山水畫卷。 蘭亭碑亭![]() 蘭亭景區的標志性建筑就是這座“蘭亭碑亭”。這座小亭子也稱“小蘭亭”,號稱是中國四大名亭之一。 ![]() ![]() 蘭亭碑亭是整座園林的代表性建筑,也是游客出鏡率較多的一處勝跡,磚石結構,古樸典雅,亭內石碑高1.73米,寬1.02米,厚0.27米,“蘭亭”二字系清朝康熙皇帝手書。 ![]() 可惜在上世紀那個特殊的年代被砸成四塊,后于1980年修復,但已留下了“蘭”字缺尾,“亭”字缺頭的遺憾。游客們在嘆惜之余常用手去描摹,殘缺部分似乎被慢慢填補,人們戲稱此碑“君寫民填”,是“君民碑”。 曲水流觴與流觴亭![]() 轉過小蘭亭的東側,來到流觴亭。流觴亭建于清康熙年間,木格長窗,冰裂紋隔扇,四周回廊圍繞。 ![]() 流觴亭內陳列最珍貴的文物是一幅扇形的《蘭亭修褉圖》,畫面再現永和九年王羲之等42位名士在蘭亭曲水流觴飲酒賦詩的情景。 ![]() 曲水流觴的魏晉名士,坐的躺的倚的站的笑的喊的唱的吟的,各種姿勢都有,將書圣及其友人的神態表現得淋漓盡致,由此催生了“天下第一行書”。 ![]() 流觴亭前,疊石高低起伏、碧溪蜿蜒流淌,此處便是當年王羲之等人曲水流觴之處,只見茂林修竹深處,溪流涓涓,似乎從歷史深處流淌而來,長流不息。 ![]() 蘭亭雅聚、曲水流觴的故事,可能就發生在這里。讓我們把時間倒退回東晉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的三月初三,這天是上巳節,書圣王羲之邀請了名士謝安、孫綽等親朋子侄41人在此聚會,借“修禊事也”組織了一場文人酒局。 ![]() 王羲之的座上賓除太原王氏,東晉各大門閥都來了代表,其余人等也多在地方上任有官職,是為“群賢畢至”。與會人員已知王羲之最為年長,時年51歲,年紀最小的則是王羲之的兒子王獻之,只有10歲,是為“少長咸集”。 ![]() 曲水流觴是一種中國古代民間傳統習俗,最早可以追溯到西周初年,后來發展成為文人墨客詩酒唱酬的一種雅事。農歷三月上巳日,人們舉行祓禊儀式之后,大家坐在河渠兩旁,在上流放置酒杯,酒杯順流而下。一旦酒觴滯留在誰的面前,誰就得即興賦詩一首,詩如不成,則罰酒三觴,如此以為娛樂。 ![]() 元代趙孟頫用一幅《蘭亭修禊圖》(現藏美國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將蘭亭雅集“曲水流觴”的場景栩栩如生地呈現在人們眼前。 ![]() 當盛有美酒的羽觴隨波逐流,一首首佳作此起彼伏。作為聚會的發起人,王羲之最先端起了酒杯:“欣此暮春,和氣載柔。詠彼舞雩,異世同流。”謝安緊隨其后:“醇醪陶元府,兀若游羲唐。萬殊混一象,安復覺彭殤。”孫綽吟出:“鶯語吟修竹,游鱗戲瀾濤。攜筆落云藻,微言剖纖毫。”眾人的詩興被激發起來,呈現出詩興正酣、行觴如飛的場景。在與會文士中,唯有10歲的王獻之未能成詩,被人揶揄“卻笑烏衣王大令,蘭亭會上竟無詩”。 ![]() 蘭亭雅集接近尾聲,集上共有26人寫詩37首,眾人提議匯成《蘭亭集》,并推舉聚會主辦者、德高望重的王羲之為其作序。 ![]() 已經喝高了的王羲之,即興揮毫,用鼠須筆在蠶紙上寫下了28行共324字的序文,可謂字字珠璣,這就是中國書法史上流傳千古的《蘭亭集序》。據說酒醒之后,王羲之自己也覺得寫得不錯,想提筆重寫一幅,可怎么也找不到那個感覺。這篇序文上雖然有諸多醉酒后涂改的痕跡,也不啻“天下第一行書”的美譽,為后世樹起了跨越文學和書法領域的一座豐碑。 ![]() 御碑亭和臨池十八缸![]() 流觴亭后為御碑亭,八角形,高12.5米,內置我國最大古碑之一的蘭亭御碑,高6.8米,寬2.6米,重一萬六千余斤。 ![]() 清代康熙皇帝對《蘭亭序》仰慕不已,1693年,他親自臨摹了一幅《蘭亭序》全文,令人刻在了御碑正面。碗口大的字體,灑脫酣暢,表明康熙帝也是一位功力不淺的書法家。 ![]() 巨碑的背面,是乾隆皇帝1751年游蘭亭時即興所作的一首七律詩《蘭亭即事詩》。祖孫兩代皇帝同書一碑,可謂世所罕見,所以這塊碑又被稱為祖孫碑。 ![]() 御碑亭后的臨池十八缸,說的是王羲之的兒子王獻之的故事。據說,王羲之叫王獻之練習寫字,告訴他說,你把十八缸水寫完后,就能發現書法的秘訣。可是,王獻之只練了三缸水就驕傲了,以為自己寫的和父親不相上下,便拿筆寫了一個“大”字給父親看。 ![]() 王羲之看了覺得上緊下松,就隨手拿筆在“大”字下面點了一點,變成了“太”字。他說道:“給你母親去看吧。”不料,王獻之的母親看了卻說:“吾兒練了三缸水,只有一點像羲之。” ![]() 王獻之聽了十分慚愧,他知道和父親的差距太遠,從此苦練書法,寫完了十八缸水后,終于成為與父親一樣有名的書法家,與王羲之并稱“書法二王”。 ![]() 臨池十八缸外的蘭亭碑林,有歷代名人的題字,體現的都是對蘭亭這個地方的仰慕。 王右軍祠![]() ![]() 王右軍祠是一處始建于清康熙年間的祠堂,就在流觴亭一側。 ![]() 王羲之(公元303年-361年),字逸少,號澹齋,原籍瑯琊臨沂(今山東臨沂),后遷居山陰(今浙江紹興)。因王羲之曾任右將軍,世稱“王右軍”。他是東晉的書法家,被后人尊為“書圣”。 ![]() 王羲之兼善隸、草、楷、行各體,廣采眾長,備精諸體,冶于一爐,擺脫了漢魏筆風,自成一家,影響深遠,創造出“天質自然,豐神蓋代”的行書,代表作品有楷書《樂毅論》、《黃庭經》、草書《十七帖》、行書《姨母帖》、《快雪時晴帖》、《喪亂帖》、行楷書《蘭亭集序》等。 ![]() 王右軍祠是蘭亭的精華所在,建于康熙年間,粉墻黛瓦,四面臨水。祠內清池一方,傳為書圣洗耳恭聽筆之墨池。 ![]() 墨池池中建有飛檐翹角的墨華亭,古樸自然,非常有江南韻味。 ![]() 王右軍祠如今已經成為中國書法的盛會場所。 蘭亭古道![]() 出寨門,上臺階,走上蘭亭溪的堤壩。 ![]() 蘭亭古道是1985年春修建蘭亭堤壩時發現。當時古道已被深埋2米,經考證系南北朝時期遺物。重見天日的蘭亭古道如今已是“蘭亭第八景”。 ![]() 蘭亭古道旁,蘭渚山下有溪水名蘭亭江,溪上架有騁懷橋,'騁懷'二字亦出自《蘭亭集序》。 ![]() ![]() ![]() 水流躍過低壩歡快流淌,江淺水清,游魚卵石清晰可數,過石板曲橋可達北岸。 ![]() ![]() 沿古道向前,即可抵達新建的蘭亭書法博物館。 博物館與《蘭亭序》傳奇故事![]() 蘭亭書法博物館是新開館的中國最大書法類博物館。館中收藏了第1屆至31屆中國蘭亭書法節的所有珍貴作品。 ![]() 我們將借助博物館的展品,介紹《蘭亭集序》后來的傳奇故事。 ![]() 書圣王羲之“曲水流觴”時書寫《蘭亭集序》后,日后每每重寫,皆不如蘭亭那次的酒酣之作。 ![]() 《蘭亭序》通篇遒媚飄逸,324字,字字精妙,有如神助,宋代書法大家米芾更是稱其為“中國行書第一帖”。 ![]() 帖中的20個“之”字,竟無一雷同,堪稱書法史上的一絕。 ![]() 然而,我們目前見到的所謂《蘭亭集序》,均為后代人的臨摹本,王羲之書寫的真跡始終沒有被發現。 ![]() 那位開創了“貞觀之治”的唐太宗李世民,對書法情有獨鐘,廣為搜集王羲之的作品,尤其對《蘭亭序》念念不忘,利用權力之便,派人各處搜尋《蘭亭序》真跡的下落。 ![]() 據說,王羲之對自己所做的《蘭亭序》甚是得意,將其作為傳家之寶,一直傳到七世孫王法極手中。王法極繼承了王羲之的衣缽,精勤書法,后來在永欣寺出家做了和尚,法號智永。 ![]() 王羲之書法字帖《三藏圣教序》智永有個弟子叫辯才,精于琴棋書畫。智永百年后,便把這一墨寶傳給了他。辯才深知《蘭亭序》的價值,一直小心翼翼保管著。有人問起《蘭亭序》便裝憨作癡。原以為事情可以瞞天過海,直到一名叫“蕭翼”的落泊書生出現…… ![]() 蕭翼來到永欣寺,專門找辯才喝酒談詩。蕭翼說自己從小就跟家父練習二王的書法,現在雖然流落他鄉,身邊還帶了兩幅二王真跡,便拿出來給辯才欣賞。辯才看后大加贊賞,激動之下拿出了智永傳給他的《蘭亭序》真跡,想讓蕭翼開開眼。 沒料到,蕭翼仔細觀察一番后,迅速將此帖收入袖中,并拿出了唐太宗的詔書。原來,蕭翼是李世民派遣的監察御史,假扮書生接近辯才,就是為了騙取他手中的《蘭亭集序》真跡,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蕭翼賺蘭亭”的故事。 ![]() 《蘭亭序》的真跡被李世民得到,龍顏大悅,隨即命宮內的拓書人趙模、韓道政、馮承素、諸葛真等四人,將《蘭亭序》拓寫數本,賞賜給皇太子及諸位皇子和近臣。此外,還令歐陽詢、褚遂良、虞世南等名手臨本傳世。 ![]() 唐太宗在遺詔里說,他死后要將《蘭亭序》枕在腦后下葬。也就是說,后來的這件寶貝應該在唐太宗身后的陵墓昭陵。然而萬萬沒想到,唐末五代的溫韜在任陜西關中北部節度使期間,竟然盜了昭陵,但沒有找到《蘭亭集序》真跡。 史學界還流傳另一個版本,說唐太宗并沒有用《蘭亭序》陪葬,而是將其傳給了同樣喜歡書法的兒子唐高宗李治。因此,有人懷疑《蘭亭序》被葬在李治的陵墓里。直到今天,《蘭亭集序》真跡何在都沒有定論,這個歷史留下的謎題,只好交給時間去解答。 ![]() 目前人們看到的版本,有馮承素臨摹的《蘭亭集序》。馮承素是唐代內府栩書官,因其卷引首處鈐有“神龍”二字的左半小印,后世又稱其為“神龍本”,因使用“雙鉤”摹法,為唐人摹本中最接近蘭亭真跡者。 ![]() 《褚本》為唐代大書法家褚遂良所臨,因卷后有米芾題詩,故亦稱“米芾詩題本”。此冊臨本筆力輕健,點畫溫潤,血脈流暢,風身灑落,深得蘭亭神韻。 ![]() 唐代書法家虞世南《蘭亭集序》摹本局部《虞本》為唐代大書法家虞世南所臨,因卷中有元天歷內府藏印,亦稱“天歷本”。虞世南得智永真傳,直接魏晉風韻,與王羲之書法意韻極為接近,用筆渾厚,點畫沉遂。 ![]() 博物館內也有宋代帝王的寫本,均為對“天下第一行書”的仿寫。 ![]() 天下第二行書是唐代顏真卿所書《祭侄季明文稿》。 ![]() 天下第三行書是宋代蘇軾《黃州寒食詩帖》。 樂池景點![]() 樂池以王羲之《蘭亭集序》中“信可口可樂也”中樂字取名,是蘭亭近些年新開拓的一處休閑娛樂旅游景點。游人可在樂池飲茶閑聊,乘座竹排,休閑娛樂,享有蘭亭漂亮的山色湖光。 ![]() ![]() 煙雨中的樂池似國畫山水,與書圣《蘭亭序》相得益彰。 ![]() ![]() ![]() ![]() ![]() 煙雨中的樂池似國畫山水,與書圣《蘭亭序》相得益彰。 ![]() ![]() ![]() 煙雨中的樂池似國畫山水,與書圣《蘭亭序》相得益彰。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