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元405年的時候,當時已經40歲的著名詩人陶淵明,決定辭官。他在辭官之前,只是一個小小的縣令。而他給出的辭官理由,是不愿意為五斗米而折腰。 辭官后,陶淵明就再也沒有回到過官場,一直隱居在田園。所以陶淵明被稱為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田園詩人,他也是田園詩派真正的開創者之一,被譽為魏晉南北朝時期最著名的文學大家。 但后世對陶淵明這么干,卻有一些其他想法。因為陶淵明說好聽點兒是隱居田園,說不好聽點兒確實選擇了躺平。 而且他一躺平就是22年的時間。到最后臨死之際,陶淵明也沒有給自己的孩子們留下足夠他們生活的家產。 ![]() 一、 隱居田園可沒那么容易很多人覺得陶淵明隱居田園,是掙夠了錢,然后找個環境優美的地方。不愁吃不愁喝,每天就是逛街旅游。可實際上,陶淵明的隱居生活根本不是大家想象中的那樣。 因為陶淵明本身就出身貧寒,祖上雖然有人做過太守。因為為官清廉,所以沒有給陶淵明留下什么遺產。陶淵明家最珍貴的,就是家里歷代以來收集的那些書籍。 ![]() 陶淵明自己又是一個性格高潔的人,他前后數次外出當官,也都沒有攢下什么家產。所以陶淵明幾乎是帶著自己多年來攢下的書和自己的妻子、兒子,一塊歸隱了田園。 沒有足夠多的家產,就意味著陶氏家族的成員,每天還要通過辛勤勞動的方式去掙錢。 ![]() 陶淵明家又處于隱居狀態,他們又不能靠自己的知識掙錢,所以每天就只能夠種地。陶淵明的五個兒子在父親歸隱以后,也只能被迫跟著父親一塊兒天天早出晚歸的種地。 從某種程度上來看,這算得上是階級倒退。陶氏家族的長輩們通過數代人的努力,才讓他們基本上達到了寒門的水平。而不是普通的老百姓,也算得上是書香世家。 ![]() 但到了陶淵明這一代,卻直接帶著孩子們歸隱田園,天天種地生活。這不就是在開歷史的倒車嗎? 最后的結果就是陶淵明的五個兒子,沒有一個成了大器。陶氏家族在魏晉南北朝時期,雖然也有名氣,但卻沒有什么地位和影響力。 到陶淵明晚年的時候,他自己都是窮困潦倒,還要經常接受朋友們的救濟,才能勉強度日。比如說他有一個朋友叫做顏延之。 ![]() 在陶淵明已經隱居了19年的時候,顏延之在地方上當太守。而他與陶淵明的關系非常好,知道自己的朋友生活窘迫,還主動掏錢幫助陶淵明付酒錢飯錢。 在陶淵明人生中的最后幾年,基本上都是窮苦度日。甚至有傳聞稱,陶淵明是在公元427年,也就是他63歲的時候,是活生生餓死的。因為他實在是太窮了。 那么陶淵明明明出生在一個官宦人家,為什么最后卻混的那么慘呢? ![]() 二、 陶淵明并不受重視在陶淵明年輕的時候,他并不像后來那么頹廢和躺平。實際上,陶淵明這種出生于官宦人家的子弟,小時候是有夢想的。 按照史書的記載來看,在陶淵明十幾歲的時候,就已經做到了熟讀儒家經典。并且很有志向,不愿意和俗流同流合污。 ![]() 而且那時陶淵明是極少數,既修儒家,又修道家的人,所以算得上是儒道結合的優秀人物。在圈子里面也算是很有名氣的名士。 陶淵明也是有政治抱負的人,要不然也不會在之后數次進入官場。他早在29歲的時候,就出任了江州祭酒。 公元398年的時候,還曾經接受邀請進入了東晉時期大權臣桓玄的幕府。可最后,陶淵明還是選擇了歸隱田園,就是因為他的個人政治抱負無法得到伸張。 ![]() 魏晉南北朝時期,是世家大族正處于巔峰的時期。那時的世家大族把控朝政,實行九品中正制,把讀書人分成了世家和寒門。而普通的老百姓在這些世家大族眼中,和動物沒有什么區別。 陶淵明的家世就屬于寒門。雖然有讀書的權利,在機緣巧合到了以后,也能夠進入官場圍觀,但是卻很難有什么大的發展。 ![]() 因為陶淵明并不是世家大族出身,所以陶淵明歷次入仕。但每一次得到的都是一些邊角料的小官。 在當官的時候,保證衣食無憂是完全沒問題的,但卻無法讓陶淵明伸展自己的抱負。他進入官場以后也發現,東晉的官場確實非常腐敗。 ![]() 世家大族出身的官員,控制著朝廷和地方政權的方方面面。像他這種沒有背景的官員,幾乎永無出頭之日。陶淵明也曾經想過要掙扎,所以才會到東晉權臣桓玄的幕府里面當職員。 但陶淵明沒想到的是,桓玄野心非常大。他后來竟然會逼迫東晉的第十位皇帝,也就是司馬德宗。把皇位禪讓給他,他自己當皇帝。 ![]() 桓玄后來因為大逆不道被討伐死的時候,只有36歲。那么曾經在他的幕府里面當過官的陶淵明,他想出人頭地的一次積極嘗試,就這么失敗了。 雖然后來他并沒有受到追究,還得到過劉宋開國皇帝劉裕的賞識,可那時的陶淵明年紀也已經不小了。他對被世家大族所壟斷的官場,感到深切的無力和反感,所以最后才會做出歸隱田園的選擇。 ![]() 當時的陶淵明也知道,就算他繼續當官,以后也很難有更好的發展。東晉的政治腐敗,世家大族壟斷了幾乎所有的政治權利。讓陶淵明這種有能力、有抱負,但唯獨沒有身份的文人雅士,感到非常壓抑。 中國古代的讀書人,讀書時所秉持的一個基本理念就是讀得萬卷書,報予帝王家。如果都受不到皇帝和朝廷的重用,那么他們讀再多的書,又有什么用呢? ![]() 所以陶淵明在歸隱田園時,恐怕心里并不是輕松和愉快,反而會有一些憤怒和多年志向不得伸張的郁郁之氣。這也是后來陶淵明的兒子們都沒有出去當官的原因,陶淵明是真的不想讓自己孩子再去趟那灘渾水。 三、 陶淵明無法改變現實陶淵明會主動歸隱田園,說白了就是對現實的反抗。但實際上,陶淵明的努力能夠起到的效果非常小。 ![]() 他在東晉王朝,乃至于后來的一些南方王朝,又沒有太大的影響力,他的歸隱根本影響不到任何人。從某種程度上來看,還會放棄自己能過上好日子的機會。 如果陶淵明繼續在官場里面任職,就算以后不會有什么大的發展。但只要能夠一直擔任中高級別的官吏,朝廷每年給發放的薪金。以及當官的各種福利,還是能夠讓陶氏家族活得很好的。 ![]() 靠著陶淵明自己的文筆,說不定他們家等幾代人以后,就能夠躋身世家階層。所以陶淵明的選擇,如果從實際角度上來看,不算什么好選擇,但這并不代表著陶淵明的選擇就錯了。 也正是因為歸隱田園的決定,才讓陶淵明創造出了那么多田園詩派的詩作。實際上,在中國的古代歷史上,那些能夠寫出好詩的作家。在官場上幾乎都沒有什么大發展,比如李白和杜甫。 ![]() 唐代時期最出名的大詩人,但他們兩個人的仕途卻非常的不順利。李白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就只是皇帝的一個翰林侍召,而杜甫更是后半輩子都顛沛流離。 這些詩人能夠源源不斷地創作出那些優秀的文藝作品,也是因為他們并沒有被官場牽制精力,所以才有大把的時間去創作詩作。真正有能力兩者都兼顧的,恐怕也就只有王安石、韓愈等極少數人了。 陶淵明晚年的時候,生活可能確實不怎么好,甚至還過上了向朋友乞討的生活。但想必陶淵明并不會為自己的選擇所后悔。 ![]() 他本身就生活在那樣一個黑暗的時代,陶淵明敢于對時代開戰。敢于向那些掌權的世家大族表達不滿,就已經超過了很多人。 在那個年代,真正像陶淵明一樣敢對世家大族說不。甚至多次拒絕朝廷征召,都要隱居田園的人,實在是太少了。 ![]() 陶淵明的這種反抗行為,可能給自己的后代帶來了一些影響。但他敢于與當權者作對的精神,還是值得敬仰的。也正是因為陶淵明能夠堅持底線,他才能夠成為影響千古的田園派祖師。 結語:其實陶淵明多少有點生不逢時,如果他能夠出生于文風鼎盛的宋代,說不定還真的能夠一展抱負。只是他生活的那個年代,階級太過固化,出身就是一切。 世家大族的后代,可以在不做任何努力的情況下,不斷的升官,一步一步成為國家的領導者。但像陶淵明這種寒門出身的子弟,確實很難有發展。 最慘的還是那些沒有任何家族背景的平頭老百姓,他們連去當官的資格都沒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