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的科學素養是隨著社會和經濟的發展不斷變化而更新,而且有著深厚的時代背景。至今,對科學素養還沒有形成統一、廣泛認可的表述,以下為幾個代表性的表述: 1、國際經濟合作組織(OECD)認為,科學素養是運用科學知識,確定問題和作出具有證據的結論,以便對自然世界和通過人類活動對自然世界的改變進行理解和作出決定的能力; 2、國際學生科學素養測試大綱(PISA)中提出,科學素養的測試應該由三個方面組成:科學基本觀念、科學實踐過程、科學場景,在測試范圍上由科學知識、科學研究的過程和科學對社會的作用三個方面組成; 3、美國學者米勒認為,公眾科學素養由相互關聯的三部分組成:科學知識、科學方法和科學對社會的作用,具體說就是,具有足夠的可以閱讀報刊上各種不同科學觀點的詞匯量和理解科學技術術語的能力,理解科學探究過程的能力,關于科學技術對人類生活和工作所產生的影響的認識能力; 4、歐盟國家科學素質調查的領導人J·杜蘭特認為,科學素養由三部分組成:理解基本科學觀點、理解科學方法、理解科學研究機構的功能。 概括以上表述,公民的科學素養是公民綜合素質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基本科學素養主要包括三個方面:(1)掌握基本的科學知識(包括科學術語和科學基本觀點);(2)掌握基本的科學方法;(3)基本了解科學技術對社會和個人所產生的影響。 科學素養是指主體在掌握科學概念的基礎上,以科學的態度、運用科學的方法來對現實中的個人、事物、社會關系等問題做出理智的抉擇。科學素養的發展以科學知識、技能的掌握和積累為基礎。科學知識、技能的內化、升華會逐步形成一個人的科學能力。科學能力包括了運用科學知識,具有科學意識和科學精神。其中科學知識泛指知識、技能,方法和能力;科學意識是指在追求科學的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科學熱情、激情以及自覺運用科學的行為與習慣;最核心部分是科學精神,即人們對科學的態度與價值觀。讀起來有些繞口,概括如下: 一個人的科學素養是指其對自然世界和社會存在進行理解和判斷的能力。科學素養體現在參與社會事務和經濟生產中個人決策所必須具備的知識水平和理解程度,即能認識世界的多樣性和統一性;掌握科學的基本概念和原理;了解科學、數學和技術的作用和局限性;能夠用科學知識和科學思維方法處理和解決問題。 全面提高國民的科學素養主要包括: 持續宣傳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普及科學知識和科學方法,激發青少年科學興趣,培養青少年科學思想和科學精神。 不斷完善基礎教育階段的科技教育,增強中小學生的創新意識、學習能力和實踐能力,促進中小學科技教育水平大幅提升。 大力開展高等教育階段的科技教育,引導大學生樹立科學思想,弘揚科學精神,激發大學生創新創造創業熱情,提高大學生開展科學研究和就業創業的能力。 充分發揮現代信息技術在科技教育和科普活動方面的積極作用,促進學校科技教育和校外科普活動有效銜接。 加大投入,鞏固和發展農村義務教育普及成果,提高農村中小學科技教育質量,為農村青少年提供更多接受科技教育和參加科普活動的機會。 建設與世界經濟大國和人口大國地位相稱科技大國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也是支撐社會和經濟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全面提高國民的科學素養,才能穩健地走向科技強國大道。 |
|
來自: nangongcunfu > 《眾生育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