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薇是古老的樹種之一,地質學家考證的資料認定其歷史可追溯到中生代。紫薇花有“紅、淡紅、紫、白(四種),紫卻是正色”(明代王世懋《學圃余疏》),故以“紫薇”名之。它的花期很長,從每年的六月開至十月,約有百日之久,故又有“百日紅”之稱。它不僅花期長,還是花木中的壽星。 故事掠影 杜牧是我國唐代著名的詩人和散文學家,也是紫薇花的愛好者。他曾寫過《紫薇花》的詩:“曉迎秋露一枝新,不占園中最上春。桃李無言又何在,向風偏笑艷陽人。”贊頌了紫薇不在春季趕潮、不與桃李爭艷,能低調在秋季開放,成為一枝獨秀的“晚花”“寒女”的精神。明代學者王象晉在《廣群芳譜》中說:“唐時(中書)省中多植此花,取其耐久,且爛漫可愛也。”中書省是國家的最高政務中樞,因此處習慣種植紫薇的緣故,唐開元元年,中書省還曾改名“紫薇省”,中書令就被稱為“紫薇令”了。杜牧官至中書舍人,故人稱“杜紫薇”。詩人白居易也當過此官,還自豪地寫下了“絲綸閣下文章靜,鐘鼓樓中刻漏長。獨坐黃昏誰是伴,紫薇花對紫薇郎”的詩句。 其實,把紫薇作為皇權代表的時間更早,東漢時期“紫微星”就已經是皇帝的代名詞,只是去掉了“薇”字的草字頭,紫薇花也因此被后人稱為“官樣花”。 藥用功效 紫薇以溫暖、潮濕的南方氣候為最適宜,我國北方地區在歷史上種植不多,故藥用記錄自然要少些,但在江南諸省的醫家醫案中卻不少見。 紫薇花性寒、味苦而淡,有活血、止血、解毒、消腫的功效,可治療產后出血、咯血、便血以及白帶過多、濕疹、體癬、骨折、肝炎、肝硬化腹水等。《滇南本草》中有用紫薇花治療“產后血崩不止,血隔癥瘕,崩中,帶下淋漓,疥癩癬瘡”的記載。《湖南藥物志》和江西《中草藥學》中分別介紹有用紫薇葉搗爛外敷或煎水洗治療濕疹和創傷出血的驗案。紫薇根、皮有治療癰腫瘡毒、牙痛、痢疾的作用。需要注意的是,紫薇全藥(特別是花)具有較強的活血作用,孕婦應謹遵醫囑,慎用或忌用。(溫長路 中華中醫藥學會) 來源:中國中醫藥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