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走過先秦時期的漫長歲月,皖北迎來了兩漢的輝煌。 來自澤國與山林之間的荊楚之歌,原本凄清、幽婉、迷離、虛幻,濃郁的神話色彩與巫祝之風重重疊疊,揮之不去。 然而,一旦進入淮河流域,皖北的丘陵與平原全然是另一番景色。湯湯淮水奔騰東去,海拔100~300米的低山只不過是平地上的些許點綴。 身邊無高山,眼前盡平闊,盡管昔日陳地也有巫風盛行,盡管水鄉也有柔美之風,但沒有了荊楚山區數不盡的曲折委婉,吟詩為文者心中,自然也就少了隨之而來的神秘幽深。 開闊雄渾的視野,需要更加質樸、豁達的表述方式。因此,漢王朝的開創者、生活在黃淮大地上的劉邦所唱楚聲為:“大風起兮云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全詩氣勢豪壯,奔騰千里。 另一位淮河流域的楚人項羽,兵敗垓下(今皖北靈璧縣境內睢水至洨水間平原地區),與虞姬相別,一曲“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雖是末路英雄的兒女情懷,雖然愁腸百轉,卻依然豪氣沖天。 如此的大氣磅礴不僅僅體現在幾首秦漢之際的楚歌里,更體現在漢王朝一統天下之后漸漸形成的審美理想中。 春秋戰國時期的皖北,北有黃河、南有淮水,東向大海,西接中原腹地,正所謂“大道坦坦”,既是齊、魯、宋、楚、鄭、衛、陳等國交通往來要途,也是各國學者文人游歷駐足之地。 于是,中原文化、齊魯文化、楚文化在此交融、匯聚,道家理論與儒、墨觀念在此交流、撞擊,終于成就了此期皖北大地的美學特色——“卓然獨立,塊然獨處,上通九天,下貫九野。員不中規,方不中矩,大渾而為一”(《淮南子·原道訓》)。 ![]() 司馬遷曾說:“皇帝起豐沛,討暴秦,誅強楚,為天下興利除害,繼五帝三王之業,統天下,理中國。中國之人以億計,地方萬里,居天下之膏腴,人眾車與,萬物殷富,政由一家,自天地剖判未始有也。”(《史記·酈生陸賈列傳》)襟懷如此,自有指點江山、揮斥方遒的意氣。 表現在文學創作上,為氣勢恢宏、鋪張揚厲的漢大賦與散文的出現。《過秦論》《吊屈原賦》《鵩鳥賦》的作者賈誼,《子虛賦》《上林賦》的作者司馬相如,《七發》的作者枚乘,《上梁王書》的作者鄒陽,《哀時命》的作者莊忌,都曾長期生活在豫東、皖北的交界地——西漢梁國的梁園。 他們的創作,著眼于治國理政,大有氣吞八方、襟懷四海之勢。賈誼、司馬相如、枚乘、淮南小山等人的作品,蘊道家之哲理,承楚辭之余緒,述儒者之政見,渾而為一,成為“材極富,辭極麗,而運筆極古雅,精神極流動,意極高”的傳世之作。 ?司馬相如之《子虛賦》,通篇皆以闊大壯美的筆調行文,滿滿充溢著放眼天下、襟懷社稷的豪情;枚乘之《七發》“創意造端,麗旨腴詞,上薄《騷》些,蓋文章領袖”,被視為漢大賦的發端之作;鄒陽《獄中上書自明》, 坦坦蕩蕩綜論時勢, 引經據典辯白自身, 詞采華麗、情思動人,既有戰國策士說辭之風,亦具漢代文章典雅閎深之貌。
即便時至漢末,也有儒道兼修、汲取了楚辭魂魄、漢家風神的曹操、曹丕、曹植,“雄瞻高華”,以非同凡響的藝術創作,唱出那一時代的最強音。 |
|
來自: 阿牛哥8mi3kbb7 > 《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