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熟悉的陌生人——親情 陳奕迅有句歌詞:得不到的永遠在騷動,被偏愛的都有恃無恐。 我們往往把最糟糕的態(tài)度都給了身邊最親的人,但不相干的人卻總是能被寬容。 在和父母相處的過程中,父母的愛使我們有恃無恐。由于對他們過于熟悉,你很難再去探索他們說的話,他們已經成了你最熟悉的陌生人。 其實,你是不了解你的父母的,你也是不了解你的妻子或老公的。你只有經歷了,只有到了你自己為人父母,當自己換了一個妻子或老公,這個時候你才能夠真正的了解他們。 在你們相處的過程中,你對他們形成了一種適應,這種適應變成了一種定向的習慣——也即是條件反射。這種條件反射: 1、自動腦補 2、自動忽略 從而,又進一步使你失去了了解他們的能力。 反之,這個規(guī)律對父母也有效——并且更強烈。父母這種條件反射也使他們失去了了解你的能力。所以,有一句話叫做:“你在父母眼里永遠是個孩子。”前面二十年的相處,形成了條件反射,并且對你提供的其他信息不自覺的進行了自動過濾。 但是,你巨大的變化是在二十歲進入社會之后。于是,這種條件反射形成的信息過濾就不能適應你身上巨大的變化,以至于父母說的話使你感到無效并煩躁,可能還有股無名火——翻來覆去就那么幾句話。 電視劇《天道》中,丁元英與母親討論養(yǎng)兒防老的觀念時就與母親產生了沖突,原因是母親被傳統(tǒng)文化觀念束縛,而丁元英對觀念是自由的,不受束縛的。這就使母親無法理解丁元英放棄為老伴治療的做法。 如果,病危的人不是丁元英的父親,而是換成不相干的別人,母親也許就可以理解丁元英放棄治療的做法了,畢竟治療也無法挽回生命而只是延續(xù)痛苦。 但是,這種互相了解的能力是可以激活的——把這種信息的自動忽略和信息的自動腦補取消就可以了。 其中一個辦法是:在溝通和描述的時候,將事情放在別的人的身上而不是以自己為主體人物,再補充足夠的信息,你的父母就能恢復正常的處理和判斷能力。從而,使你和父母的相處重新走向有效和和諧。 所以,我們得到一個溝通技巧——以某一個別人為主體人物來描述發(fā)生在你身上的事情和遇到的問題,那么你就很有可能得到更有效的回答。 這個溝通技巧也使你更有效的實現(xiàn)了知己,在這種描述中,你對事情的認知更全面,更深入了。 最熟悉的陌生人——愛情 不僅僅是父母的說話,其實這種情況,換成你的妻子或老公的說話,也是同樣有效的。所以,在你和你愛的人的相處中,就有可能也形成了一個最熟悉的陌生人這樣一種狀態(tài)。結果,就使你兩個的生活陷入一種死氣沉沉的狀態(tài),似乎進入了慢性死亡。
經過時間的沉淀,當初打動你的地方形成了審美疲勞。 所以,你需要重新發(fā)現(xiàn)對方。 同樣,上面的說話技巧也是有效的。把對方的事情帶入到一個第三方的主體,你就獲得了重新思考的能力,從而得到理性的思考結果。這個時候,你就能給對方提供幫助了。 第二個方法,就是做相反的事情。 只要你來一個一百八十度大轉彎,你就給了對方一種全新的感受,迫使他重新發(fā)現(xiàn)你——這個過程會使對方重新燃起激情并隨之產生相應的變化。這個時候你就可能發(fā)現(xiàn),重新又擁有了對方,并且發(fā)現(xiàn)了對方的另外一面。 所謂關心則亂,將事情帶入到第三方就是要打破這種關心,站在旁觀者的角度冷靜清晰的看待整件事情,才能提出有效的建議,使親人愛人之間能夠進行有效的溝通。 人總是學不會珍惜眼前的幸福,所以,偶爾的轉變是有必要的,會給生活帶來新鮮血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