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頤闕坐北向南,主闕有13層,高約6米,寬1.6米,厚0.9米,由基、身、樓、頂四部分組成,頂部為仿木結構建筑屋頂,斗拱清晰,轉(zhuǎn)角處有“角神”。 闕身用紅砂石英巖石疊砌,雕刻內(nèi)容豐富,包括人物、鳥獸、歷史故事等,如“張良椎秦皇”、“高祖斬蛇”、“師曠鼓琴”等。子闕7層,高3.39米,寬1.12米,厚0.5米。 ![]() 闕前兩具石獸雌雄各一,稱“天祿”、“辟邪”,威猛雄健,為東漢石刻藝術珍品。
高頤,是今雅安人,字貫方,東漢末與其弟高實同舉孝廉,歷任北府丞、武陽令、陰平都尉、益州太守。 出土碑銘評價他“親賢樂善”,“法蕭曹之兀要,求由之政事”,說明他從政時為老百姓做過一些好事,講求法治,正直不阿。
他卒于東漢建安十四年(公元209年)八月。歿后,因他的政績顯著,漢皇敕建闕以表其功,高頤闕便于他卒后的當年(公元209年)建成。
保存完好的高頤闕,矗立在1800年前的原地。它忠實地守護著以北200多米遠的芳草萋萋的高頤墓。漢墓因為有了漢闕,更加彰顯墓主人的威嚴、尊貴;漢闕因為有了漢墓,愈發(fā)烘托百年千秋后世態(tài)的蒼涼、寂寞。 ![]()
![]() 高頤闕共五層,第一層南北兩面各浮雕一饕、餮,轉(zhuǎn)角大斗下均雕有一角神;第二層浮雕內(nèi)容為歷史故事,有“張良椎秦皇”、“高祖斬蛇”、“師曠鼓琴”等; 第三層是人獸相斗圖;第四層浮雕有天馬、龍、虎等;第五層四面雕成24個枋頭,每個枋頭刻一個隸書銘文,共24字,內(nèi)容是“漢故益州太守陰平都尉武陽令北府丞舉孝廉高君字貫□(方)”;闕頂脊部正中,刻有一鯤鵬。 由于高頤闕是我國現(xiàn)存最完好、雕刻最精美的漢代仿木結構石質(zhì)建筑,因此太重要、太具有研究價值,早在1961年便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高頤闕前的石獸“辟邪”與“天祿”保存完好,是漢代雕塑藝術的代表作。辟邪”與“天祿”是漢代沿起的鎮(zhèn)墓獸,兩者似獅,“辟邪”頭上單角,“天祿”頭上雙角。古人認為獅虎兇猛,所以用這種神獸來看守闕門和神道。 闕前這一對石獸,身高1.1米,長1.6米,一副張口吐舌、昂首挺胸、闊步向前的姿態(tài),體現(xiàn)了漢代文化的恢弘大氣,漢民族勇健雄強的精神;其體態(tài)采用了S形屈曲造型,刻劃簡練,瘦勁有力,生動逼人;其胸旁刻有兩重肥短的飛翼。 1939年,梁思成在雅安高頤闕考察 ![]() 漢闕,似碑非碑、似亭非亭、似屋非屋。它是中國古代特有的石質(zhì)建筑設施,是漢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又被稱為“石質(zhì)漢書”,更被著名美學家王朝聞譽為“漢魂” 、“漢藝精粹”。 漢闕為代表的中國傳統(tǒng)建筑,既空靜淡遠,又恢宏大度,形成了有別于世界其它國家建筑的藝術風格。漢闕的特殊氣勢,則表現(xiàn)了一種整體靈動、浪漫進取的文化精神。這種精神視死如歸、宏闊開放,正是中華民族一貫的精神。 “西風殘照,漢家陵闕”。“李陵不愛死,心存歸漢闕”。漢闕,曾經(jīng)是華夏大國的象征,曾經(jīng)是仁人志士心中的寄托。它彌漫著古拙之風,散發(fā)著凜然之氣,閃射著華夏的歷史之光。敬畏漢闕,欣賞漢闕,保護漢闕,研究漢闕! 闕上的故事: 高頤闕,上面一周從東南角起從東南角到東北角依次是:炎帝、祝融乘兩龍,神荼郁壘,吳姬天門,鳳鳥天翟舞,天馬行空,伯夷助禹治水,飛黃,晏子崔杼,周公輔成王,兩虎相斗。 相關圖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