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后小憩,窗外結束了二十幾天以來的下雨天氣,此刻陽光明媚。 看看院子熟悉的一花一木,心中頓時涌上來許多想法。 與其說是在寫作,倒不如用悟道來表述更為準確。 在這個陽光明媚的5月8日,我的思維進入了一個悟性的井噴期,在腦海中快速發酵,并進一步融匯貫通。 以前看到一些傳奇故事,老覺得是胡編亂造,不太真實,人生不會那么復雜。 回想自己走過的路,終于體會到,現實的社會比傳奇故事更有傳奇色彩,充滿魔幻。 我總結2條草根成才的鐵律: 鐵律一:憤青們的慘痛代價 如果憤青們將更多時間浪費在抱怨當中,內耗中,而沒有用在實際能力的鍛煉、提升認知和改變思維方面,這是毀滅草根成才的最大障礙。 即使某天機會突然降臨到頭上,往往也會由于認知或者能力不夠,眼睜睜地看著它們從身邊溜走,遺憾告終。 草根的貧窮不可怕,可怕的是貧窮的人在貧窮的圈子里面打轉浪費時間精力。 更要命的是,草根意識不到這個慘重的代價。 在人的生命長河中,有著太多不如意。 從小家里沒錢省吃節用,考不上重點學校,選不上喜歡的專業,有情人難成眷屬,工作工資低,在就業、買房、婚姻等方面的拼爹游戲中沒有任何可資利用的資源,升職機會老被別人搶去...... 這就是現實生活當中絕大多數草根的典型現狀,孤注無援。 面對這種情況,有人無奈,有人彷徨,有人壓抑,也有人以此看作上蒼對自己的考驗和磨煉,越挫越勇,沖出瓶頸。 我們或多或少都會有這樣一種經歷,曾經遇到過一些非常好的機會,但由于自己能力認知夠不著,最終只能眼睜睜的看著它們從身邊溜走。 能力和認知的儲備何嘗不是這樣呢? 如果你能夠將更多時間專注于目標事情的每一步,并使之不斷系統化和優化。 日久天長你的認知就會具備超越的能量,把握機會的能力也跟著質變,競爭力就會顯得相當有優勢。 這時候你會不會也提出疑問,在社會運轉的規律中,背后不為人知的關系、裙帶關系、經濟實力、越來越決定著一個人的發展。 而真正靠自身實力,卻很難脫穎而出。 簡單明了地說,草根,無論怎么努力,現實中的前途都非常渺茫。 非常公允地說,從古至今,古今中外,這種問題都會不同程度存在著。 但在任何時候,草根出人頭地,靠著自己獨特的認知和思維獲得成功的案例大有人在。 比如本赤擎,我出身在一個農村的家庭,父母輩是地地道道的農民。 憑借自己的不服氣和奮斗,專注于自己認定的事情,一步一步走到今天,在深圳這座城市實現了真正的自由,體驗到人生非常的美妙。 中途也有失落,也有迷茫,也有內耗,我深知這些負能量的東西對于前路發展沒有任何幫助,只有拖累。 所以我也會特別強調強勢文化的重要性。 在我看來,沒有做不到的事情,只有不想做的事情。 任何時候,當你站在你就是這個世界的主角,少了你一點也不精彩的心態去做這件事情的時候,你會發現所有的門都為你打開。 我的成長閱歷,堪比歷史傳奇,能在這里跟大家分享我的心得體會,也是我非常喜歡的一件事情且會一直做的事情。 也許有人會問,你是無利不起早,別說得那么高尚。我說沒利益,你又說虛偽。我說有利益,你又說難怪了。 我沒必要跟你解釋,你覺得有用,就閱讀,你覺得沒用,直接關閉即可。 說再多都是廢的。 再說說其他人物。 明清的官場史上最烏煙瘴氣,黑暗可以說達到了無法超越的地步。 但還是有王陽明、左宗棠這樣的人,靠著自身奮斗,最終身居高位。 他們都曾有過長期不得志之經歷。 晚清重臣左宗棠,年少時曾屢試不第,蹉跎仕途。 但他沒有怨天尤人,虛耗光陰,每天不斷充實自己,補充能量,繼而留意農事,遍讀群書,鉆研兵法,竭盡才華儲備之能事。 左宗棠說過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話,“能受天磨真鐵漢,不遭人嫉是庸才”。 意思就是說:人生總要遭受困境磨難,能堅持挺過來的才算的上是真漢子,才華橫溢必定遭人嫉妒,倘若無人嫉妒,那只能說明他是個庸才。 既然困境苦難每個人都必須要經歷了,何不把困境苦難當成平時之事? 反復內耗,反復痛苦,忐忑不安,焦慮不安,對解決事情徒勞且增加負擔。 你把內耗的時間,痛苦的時間,焦慮不安的時間用來堅持專注做一件你目標的事情。 專注做一件事情,可以讓你充實到沒有時間內耗痛苦,會讓你感覺24小時,三頭六臂都不夠用。 而左宗棠正是知識和能力的儲備與提高認知,在他輔佐湘幕之時,能夠把握住時代賦予的機會,40歲鎮壓太平天國,60歲大興洋務,65歲率軍西征,收復新疆,垂名青史。 反觀周圍一抓一大把的底層人民,年紀輕輕給自己投喂各種網絡垃圾,在垃圾堆里面尋找快感。 成與敗,皆是你造就的結局。機會永遠屬于準備充分之人。 無論現在狀況如何,你多一份踏踏實實的鍛煉,多一份能力和認知的儲備,少一些于事無補的抱怨。 只有這樣,你才能擁有把握機會的能力,順勢而為,脫穎而出,出人頭地。 鐵律二:方法論比行動更重要 做任何事情,我們都應當將方法的掌握放在首位。解決了方法的問題,你的行動才會事半功倍,成才之路才能更為順暢。 當然,我所說的方法更多的是指解決各類具體問題過程中所用的手段、思路和模式,而不是像一頭牛一樣,猛沖直撞。 正確的目標與方向很重要,但如果缺乏一系列與之配套的方式和方法,失敗的收場的概率會成倍,甚至注定失敗。 缺乏可行的方法,會導致志大才疏,容易變成空洞口號。 我們從小到大受到的教育都是儒家學派的大道理,豐富的理論知識。 從小傳授給我們的思維都是知識,而非傾向方法傳授。 自漢武帝將儒學尊為主流意識形態后,經過兩千多年的不斷強化,儒家的一些理念和做事方式已經根深蒂固,植入靈魂深處。 時至今天,很多人仍按其中的一些邏輯做事,卻意識不到這竟跟儒家有關。 不少人認為,我國現在教育體制最大的問題是應試教育而非素質教育,但本人認為最大的弊端是方法論教育的缺失。 從娃娃期一直到博士教育,傳授的是偏重知識和理論體系的。 而可行性較強的方法論,則受到了很大程度的忽視。 于是又形成陷入了一種死讀書的循環里面出不來。 你去考什么證書,哪怕最高等級一路綠燈,抽屜滿滿的全是各種證書,可讓你上臺操作實踐,跟書本知識不是那么回事,究竟那里出問題了?懵逼了..... 什么建筑工程造價師,什么心理咨詢師...... 你拿到手了,只代表你學習書本知識的能力很強,不代表你在實踐應用中如魚得水。 在漢語體系中,形容一個人的學識,更多采用“學富五車”、“強聞博記”、“博學多才”、“知識淵博”、“宏儒碩學”之類的詞語。 也許我們早就習以為常,不會覺得這有什么問題。倘若認真細看,就不難發現這些詞語基本都指向知識和記憶力,而非方法論與創新。 作為草根,你知識不夠別人多沒關系,但是你的方法要比別人牛。 這也就不難理解,為什么有錢的頂級大佬,基本都是學歷相對低。 學習知識對他的創新方法的思維構建相沖突,他們往往是不按照常理行事。 他們想的更多的是如何解決,尋找方法才是他們做事情極致的目標。 當然,這類人在學校也是最不受老師歡迎的,這類人往往上課不專注,好動,腦筋轉的快,還沒等老師問完問題就已經搶答完畢,喜歡問一些跟書本知識無關的事情...... 會給喜歡按部就班的老師添加很多麻煩。 而這一類人,往往從小被人貼上調皮,不聽話,不乖的壞學生的標簽。 而這些標簽皆是受儒家文化2000年的傳承下影響,在大腦皮層形成根深蒂固的原因。 但,這一類人往往能夠在社會脫穎而出,即使是草根,他們也夠資格,因為社會運轉的規律里面需要他們這一類人去主宰。 而那些知識淵博,學富五車的人通常都會為大佬們服務,給大佬們創造價值,供大佬們享用。 知識只能是理論,而方法才是基于知識的產物,而又超越知識的創新。 如果你是一個草根,你細細品讀我以上說得這兩點,你逆襲指日可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