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閱讀此文之前,麻煩您點擊一下“關注”,既方便您進行討論與分享,又給您帶來不一樣的參與感,感謝您的支持!前言隨著歷史的塵埃逐漸被拂去,一連串日本侵華期間的機密文件重見天日。 公眾的視野被極大地拓寬,隨之而來的,是對那段黑暗歲月更深層次的認識。 因此越來越多的人認為,日本對中國的侵略,背后動機可能遠不止于簡單的領土擴張或資源掠奪。 他們的真正目的,是要徹底消滅整個中華民族。 百萬戶移民計劃1937年后,日本推出了“百萬戶移民計劃”,旨在通過大規模的移民來加強對東北地區的控制和同化。 這個計劃被列為日本廣田弘毅內閣的“七大國策”之一,也是偽滿洲國的“三大國策”之一。 日本試圖通過這種方式來徹底吞并東北地區,并實現其在該地區的殖民統治目標。 這種移民政策的實施,不僅是對東北地區人口結構的改變,也是對當地文化、社會和經濟體系的重大破壞。 農民是移民的主體,因此,土地成為了他們掠奪的主要目標。 在東北地區,大量農民的土地被奪走,失去了他們賴以生存的生產資料。 曾經能夠自給自足的農民,一夜之間淪為無家可歸的赤貧。 根據統計數據,到1941年4月,偽滿政府和“滿洲拓殖公社”通過強制手段“收購”或“征用”的土地超過了2000萬公頃。 這個數字,是當時日本耕地總面積的3.7倍。 這些遷徙來的日本農民,又把他們搶奪來的土地轉租給中國農民,當起了“外來地主”。 他們以“高等民族”自居,對東北人民進行殘酷的剝削、迫害。 原本分散居住的農民依靠自己的辛勤努力,在土地上開墾荒地從事農耕,以維持溫飽。 然而,日偽當局又實施了“集團部落”政策。 他們迫使農民們離開熟悉的家園,遷移到指定的、陌生的地區建立新的居住點。 為了執行這一政策,日本侵略者在歸屯并戶的過程中實施了“三光”政策。 導致無數無辜百姓慘遭殺害,大量房屋被焚毀。 到了1944年,隨著戰爭局勢的發展,日本推出了戰時增產方案,催生了緊急農地造成計劃。 在吉林的前郭爾羅斯旗,有8萬畝的土地被征用,導致數萬名當地居民被迫遷出,多個村莊遭到毀滅。 在梨樹縣,為了種植水稻而建造的二龍山水庫,迫使48個村莊的1840戶農民離開家園。 兩萬多坰的耕地和5000多間房屋被水淹沒,造成了巨大的人員流離失所以及財產損失。 據統計,到1945年日本投降前夕,僅在黑龍江地區就有36.7萬日本人居住。 從這一數字便可見日本對中國東北地區的殖民野心,而他們的野心還遠不止于此。 1941年1月,日本政府進一步顯露其擴張計劃,制定了《大和民族人口政策確定綱要》。 該政策制定的目標是在1960年之前,使得居住在中國的日本移民人口達到一億。 中國的土地和資源是有限的,大量涌入、增長的日本人,要如何獲得更多生產資料與生存資源呢? 最簡單的辦法,就是消滅中國人口。 因此可以想見,日本政府的這一計劃如果得以實現,那么過程中一定伴隨著更加殘暴的種族滅絕行為。 對鄂溫克人的迫害日本侵略者在東北推行了一系列旨在奴役當地居民,灌輸殖民思想的政策。 企圖將東北人民塑造成順從的奴隸,并將這片土地據為己有,視作“日本領土”的延伸。 鄂溫克族人居住在敖魯古雅地區,位于內蒙古自治區的呼倫貝爾盟,民國時期是黑龍江省的一部分。 在額爾古納河右岸的原始森林中,鄂溫克人以捕魚、狩獵以及馴鹿養殖為生。 1935年3月,日本人強行沒收了鄂溫克獵民的所有槍支,并將他們趕下山去,重新選舉部落首領。 盡管后來他們被允許返回山區,但日本人卻并未將他們的槍支歸還,導致他們在狩獵活動中遭遇了極大的困難。 為了生存,他們不得不回歸使用弓箭、陷阱和繩套等原始捕獵方法,生活變得異常艱難。 戰爭全面爆發后,日本人又到鄂溫克族的各個部落宣揚與蘇聯人斷絕往來,轉而與日本人建立友好關系。 額爾古納河右岸的奇乾,也叫烏啟羅夫,原本是鄂溫克族人與外界的交易城鎮。 而日本侵略者卻不允許鄂溫克獵民與其他民族的人接觸或交談,使他們完全處于被隔離的狀態。 日本人切斷了鄂溫克獵民與外界商人的貿易聯系,好讓他們的“東榮貿易公司”和“滿洲畜產株式會社”得以實現壟斷。 他們用極不公平的交換比率,以極低的價格換取鄂溫克獵民的獵物。 半尺生布,一斤面粉,甚至一個彈殼,一包火柴就能換來珍貴的灰鼠皮。 這種交換被日本人稱為“交易”、“收購”,實際上就是變相的掠奪,嚴重損害了鄂溫克獵民的經濟利益。 除了經濟上的剝削,鄂溫克人民還被迫承受各種苛捐雜稅和公差勞役,這些負擔沉重到讓他們無法進行正常的生產活動。 日本侵略者還對鄂溫克族實施了嚴苛的軍事統治政策,其中就包括強制征兵制度。 根據這一政策,達到一定年齡的鄂溫克青壯年被強制征召入伍,被迫接受軍事訓練。 日本侵略者在奇乾東部建立了一個專門用于統治鄂溫克人的機構,名為“關東軍棲林訓練營”。 他們切斷了鄂溫克人與蘇聯以及抗日聯軍的聯系,對獵民實施奴化教育和軍事訓練,企圖將鄂溫克獵民變為他們的犧牲品。 日本人將鄂溫克獵民視為“野人”,而非平等的人類。 在訓練過程中,動輒拳打腳踢,用棍子、鞭子抽打。 而在獵民被強迫進行訓練的時候,鄂溫克族的婦女兒童只能忍饑挨餓。 他們沒有獵物能換取糧食和生活用品,甚至只能殺馴鹿充饑,或是用草根來填肚子。 這些鄂溫克族的青年被迫參與對抗抗日聯軍的戰斗,他們在戰場上往往充當著前線敢死隊、炮灰的角色。 1942年2月初,東北抗日聯軍第三路軍第三支隊,在呼倫貝爾盟鄂倫春旗北部的庫楚河附近遭到了日本鈴木喜一討伐隊的包圍。 在這場激烈的戰斗中,第三支隊進行了頑強的抵抗,與敵軍血戰數日。 然而,由于敵我力量懸殊,大部分隊員壯烈犧牲。 原本170多人的隊伍,最終只有11人成功突破重圍,撤退到蘇聯境內。 而這支討伐隊,主要由鄂溫克人和鄂倫春人組成。 這是日本侵略者“以華制華”政策的一部分,旨在讓中國人自相殘殺,從而進一步削弱了中國的抵抗力量。 ![]() 在日本占領東北期間,日本商人還采取極其不道德的手段,故意向鄂溫克獵民出售鴉片。 毒品的泛濫不僅嚴重損害了鄂溫克人的身體健康,使他們喪失了勞動能力,而且極大地削弱了他們對疾病的抵抗力。 更令人發指的是,日本侵略者還以進行種痘和打預防針等醫療活動為借口,用鄂溫克人進行細菌實驗。 在東北地區被日本占領的黑暗時期,鄂溫克族遭受了日本侵略者全方位的迫害。 其殘暴程度,幾乎將鄂溫克族推向了滅絕的邊緣。 ![]() 無人區與“人圈”1939年至1945年間,侵華日軍在長城沿線制造了一個長約1000公里、面積達5萬平方公里的“無人區”。 在這片廣闊的區域內,日軍實施了“三光政策”——燒光、殺光、搶光。 導致大約35萬無辜的中國百姓慘遭殺害,380萬間房屋被付之一炬,化為廢墟。 “千里無人區”與南京大屠殺一樣,都是日本侵略者在侵華戰爭中反人類的罪行。 南京大屠殺,是日軍在較短時間內對中國人進行的集中屠殺。 而“無人區”的制造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伴隨著日軍對中國平民的持續虐殺。 ![]() 日軍在制造“無人區”的過程中,實施了極端的集家并村政策。 導致了大約140萬群眾被迫離家,1.7萬個自然村被摧毀,建立了2506座被稱為“集團部落”的集中營,老百姓俗稱為“人圈”。 根據駐密云白馬關日軍機槍分隊長船生退助所寫的《無人區》一文,我們可以了解到日軍的殘忍手段。 文中提到,當時日軍作戰命令規定的方針是,為了建立無人區,日軍需要進行掃蕩討伐。 焚燒所有房屋,并且“不問任何理由槍斃”中國人。 ![]() 在這些“無人區”中,原本的村莊和農田變成了荒涼之地。 野草叢生,野獸出沒,原本的家畜如豬和雞也回歸了野性,生存環境惡劣到極點。 日軍還不斷對“無人區”進行“割青掃蕩”,使得原本肥沃的土地變成了徹底的荒地。 最初的割青行動開始于1942年夏季,主要集中在豐灤密中心地區以及興隆、寬城沿長城線部分地區。 隨著集家并村的全面推行,到1943年,大范圍的“無住禁作地帶”被劃定,土地遭到了更嚴重的破壞。 ![]() 據木村光明在《坦白書·制造無人地帶》中交代,1944年3月,日本關東軍西南防衛司令官安藤忠一郎推測,八路軍將在無人地帶幫助民眾開始春耕。 因此,他下令日偽軍嚴密戒備,發動了以破壞春耕生產為主要目的的“掃蕩”行動。 到了6月,八路軍預計已協助農民完成春耕,于是從7月起,便命日偽軍警將春耕的農作物徹底毀壞,以阻止再次耕種。 至于日本人建立的那些“集團部落”,實際上和集中營沒什么區別。 被趕入“集團部落”的居民,面臨著極其艱難的生活條件。 他們的土地被毀,本就無法維持生計,各種苛捐雜稅,更是加重了他們的經濟負擔。 在這樣的環境下,老百姓常常食不果腹,衣不蔽體,生活在極度的貧困之中。 ![]() 更為嚴重的是,他們在“集團部落”中受到日軍的嚴格控制,人身自由被剝奪,連基本的人權都無法得到保障。 日偽軍為了加強對“人圈”的統治,實行了殘酷的“大檢舉”制度,也就是大規模的搜捕和鎮壓。 起初,日本人還會制定一些罪名,以此為理由實施抓捕。 到后來,所謂的“大檢舉”就與“屠殺”沒什么區別了。 根據憲兵曹長太田秀清在戰后的交待材料,他參與的幾次“大檢舉”中,日偽軍得到的命令是抓捕所有20至50歲左右的男子。 不僅成年男子被抓捕,青年婦女也未能幸免,甚至還有大批婦女,遭到日偽軍奸污霸占。 ![]() 被捕的群眾遭受反復的折磨和嚴刑審訊,有些人甚至在審訊過程中當場被屠殺。 還有一大批群眾,被送往勞工營。 根據偽熱河省民生廳長李葆華的供認,僅1944年,熱河省就有13萬人被抓去當勞工。 而在日本投降后,能夠逃回的人數不足20%。 還有一部分被送到縣“留置場”,或更遠的承德、錦州監獄。 當時,日本侵略者在中國各地設立“留置場”和監獄,其中承德監獄最是臭名昭著。 承德街水泉溝萬人坑,就是日本侵略者肆意屠殺中國人民的罪證。 ![]() 日軍對被捕的中國人民,施加各種令人發指的酷刑。 包括壓杠子、電磨粉身、軍犬撕尸、挖肝摘心、活拔神經等,種類繁多,手段殘忍。 承德監獄當時是偽滿洲國西南國境上最大的監獄,而水泉溝則被設立為刑場。 據不完全統計,有3萬余人在水泉溝被殺害或因虐待、疾病、饑餓而死亡后被棄置于此。 更為惡劣殘忍的是,一些被捕者被用作日軍新兵訓練的活靶子。 或者被送往臭名昭著的“731”部隊,進行細菌武器的活體實驗。 ![]() 種族滅絕在東京審判中,被起訴的日本戰犯被指控犯有多項罪行,包括了反和平罪、戰爭罪和反人道罪。 這些罪行在東京國際審判憲章中被定義為: “謀殺、滅絕、奴役、流放和其他的在戰前和戰爭中犯下的非人道罪行,還有出于政治和種族原因的種種迫害。” 當時,種族滅絕罪還沒有成為國際法上的罪行。 因此東京審判無法將“種族滅絕”作為獨立的指控,而是將日本種種暴行涵蓋在了“反人類罪”之下。 但其審判的內容和性質,與現代國際法中的種族滅絕罪是非常相似的。 ![]() 根據1948年聯合國大會通過的《防止和懲治種族滅絕罪公約》的定義,種族滅絕是指有意或無意地消滅一個特定民族、種族或族群的行為或政策。 種族滅絕包括一系列特定的行為,如殺害某個民族的成員、故意造成該群體生命條件的全面或部分毀滅等。 在日本侵華戰爭期間,日本軍隊實施了大規模的殘暴行為,包括對中國平民的大規模殺戮、性暴力、強迫勞動和生化實驗等。 這些行為,都是日軍實施種族滅絕的跡象。 ![]() 日本侵略者在戰爭中對中國人民犯下的滔天罪行,可謂是罄竹難書。 這些行為不僅給中國人民帶來了深重的苦難,也是對國際法、對人權和人道的嚴重挑戰與踐踏。 銘記這些歷史,不僅是對逝去生命的悼念,也是對未來的警示。 提醒著我們必須獨立自強,珍愛和平,堅決反對一切形式的侵略與暴力。 ![]() 參考文獻[1]許賽鋒.戰敗前日本的“種族主義”及其特征——與納粹德國相比較[J].北華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21(02). [2]王國柱.日本侵略者對鄂溫克人的滅絕政策[J].中央民族大學學報,2001(01):74-77. [3]高樂才.日本"百萬戶移民"時期的土地掠奪[J].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1998(4):7. 由于平臺規則,只有當您跟我有更多互動的時候,才會被認定為鐵粉。如果您喜歡我的文章,可以點個“關注”,成為鐵粉后能第一時間收到文章推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