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時杜甫則被迫前往鄜州羌村避難,得知唐肅宗即位,立即北上,但在途中被叛軍所俘,和一同被俘的王維關押在長安。
杜甫被譽為詩圣
好在杜甫此前官職太小,叛軍看管也不是很嚴格,趁著郭子儀平叛大軍到來,杜甫冒著生命危險逃出長安城,投奔了唐肅宗,這一年為至德二載(757年)五月。
得知杜甫前來投奔,唐肅宗當即授他為左拾遺的官職。
那么問題來了,杜甫費盡心思出逃長安,得到左拾遺是多大的官職呢?
根據《大唐六典卷八.門下省》記載,左拾遺的品級為從八品,隸屬諫諍機構,相當于諫官。
這么一看,唐肅宗賞了杜甫的左拾遺不過是從八品,品級太低,未免顯得過于小氣了。
但實際上,別看左拾遺品級小,但含金量高,是別人求都求不來的官職,也是杜甫一生從官里地位最高、含金量最高的官職了。
杜甫
先看看杜甫這一生做的四個官職。
杜甫也算官宦人家,祖父是國子監主簿、修文館直學士杜審言,父親是朝議大夫、兗州司馬杜閑。
但可惜的是杜甫文采雖高,但科舉一直屢試不第,不得不轉走權貴之門,投贈干謁等等,但一直沒有下文。
直到天寶十四載(755年)的時候,杜甫被授予一個河西尉的官職,這一年,杜甫已經四十四歲了。
在唐朝時期,縣尉屬于從九品的官職,有“分判眾曹,割斷追催,收率課調”之責,屬于地方實權官。
但杜甫卻覺得河西尉這個官職不咋地,并未接受朝廷的任命,實際上頗為損失。
要知道唐朝的縣會因為地望和民戶的不同而劃分等級,高等級的縣其品級和地位就高于低等級的縣。
唐玄宗時期,將大唐的縣分為五等,分別是京城直轄的縣,即京縣,分別是長安縣、萬年縣、河南縣、洛陽縣、太原縣、晉陽縣六個。
其次就是京畿府所轄之縣,即畿縣,包括京兆府、河南府和太原府三個所轄之縣。
第三等就是物產豐富,人口眾多的縣,即望縣,根據記載,大唐共有八十五個。
第四等就是稍遜一點的縣,大概有一百多個,即緊縣,剩下的都是第五等縣。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由此導致高等縣的縣令、主簿、縣尉、縣丞官的品級是要高于次一等的縣,而在唐代,由下等縣改任高等縣,哪怕官職都一樣,也被視為升遷。
那么河西縣屬于什么級別的呢?答案是上等縣。
望縣出于百,鄭縣為之最;緊縣出于百,夏陽為之最;上縣僅三百,韓城為之最
其中夏陽縣的前身就是河西縣,屬于緊縣,后來唐玄宗規定,緊縣之上無論有多少民戶,一律視為上縣。
可以說杜甫任職的河西尉算是一個不錯的官職了,也是唐朝不少進士出身最先授予的官職之一,算是一個不錯的起點,可惜杜甫放棄了,最終改授太子右衛率府兵曹參軍。
這是杜甫擔任的第二個官職,從官職上來看,杜甫擔任太子屬官,似乎還不錯。
但天寶八年(749年),宰相李林甫上書罷折沖府,意味著唐朝府兵制的徹底結束。
但結束歸結束,但并沒有罷免相關的官員,依舊保持著官吏編制,只不過他們失去了原有的職責罷了,其中就包括杜甫的太子親軍右衛率府。
可以說杜甫的這個官職就是一個閑散官罷了,遠不如實權的河西尉。
但杜甫樂在其中,畢竟在杜甫眼里,河西尉算是需要欺壓百姓的基層職事官,他不忍欺壓百姓,甘愿當一個無所事事的京城清職官。
“不拜河西尉,凄涼為折腰。老夫怕驅走,率府且逍遙”,這是杜甫擔任太子親軍右衛在《官定后戲贈》寫的詩,也可以看出他的心態。
況且太子親軍右衛雖然沒啥職責,但可以留在京城,方便自己結交權貴,畢竟在文人眼里,朝中有人好做官,當時不少文人都到處獻詩以期得到權貴的賞識,杜甫亦是如此。
文人都到處獻詩以期得到權貴的賞識是當時的主流
畢竟這一年,杜甫曾經寫詩投謁過左相韋見素,因而才做了調職。
就這樣,杜甫一直擔任太子親軍右衛率府直到安史之亂爆發,然后被唐肅宗授予左拾遺的官職。
但在乾元元年(758年)六月,因聲援被貶謫的宰相房琯,杜甫觸怒唐肅宗,被貶為華州司功參軍。
華州司功參軍為從七品下,品級雖然高一點,但事實上屬于貶謫。
不久杜甫再次棄官,在蜀地顛沛流離幾年后,被四川節度使兼成都尹嚴武辟為幕僚,官職為節度參謀、檢校工部員外郎。
別看掛了節度參謀、檢校工部員外郎的名頭,但實際上并沒有品級,其中“檢校”的意思相當于為代理,意思是代理工部員外郎這個職位。
這樣一來,杜甫實際上并不是朝廷任命的官員,既沒有俸祿,更不管工部的事情,純粹就是以這個官職為虛名擔任充當嚴武的幕僚罷了。
當然這也是杜甫最后一個官職了,嚴武去世后就離開了成都,繼續漂泊的生活。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就在這段時間
這么一看,杜甫一生最高的官職大概就是左拾遺了。
但大家又會說了,左拾遺說來說去還是從八品的官,怎么看都是一個小官,那大家就錯了,實際上左拾遺是一個品卑而位重的官職。
前面說了,左拾遺屬于諫官,要時常諫言,是典型的天子近臣,不僅如此,左拾遺還需要參加每日的常朝,對朝廷大事進行諫言,成為參與議事的供奉官之一。
而且左拾遺地位還體現在禮節上,一般來說,品級低的官員在道路上遇到比自己品級高的事需要為對方讓路的,但左拾遺不需要,除非遇到百官之首的宰相。
而且作為近臣,左拾遺也還可以得到天子的賞賜,比如賜食等等,對于官員來說,這可是莫大的榮耀。
宦途之士,自進士而歷清貴,有八俊者:一曰 進士出身制策不入,二曰校書、正字不入,三曰畿尉不入,四曰監察御史、殿中丞不入,五曰拾遺、補闕不入,六曰員外、郎中不入,七曰中書舍人、給事中不入, 八曰中書侍郎、中書令不入。言此八者尤為俊捷,直登宰相,不要歷余官也——唐《封氏聞見記》
可以說左拾遺是大唐時期一個令人羨慕的官職,是人人羨慕的八駿之一,擁有這些官職,意味著他們的仕途會非常順利和光明。
而且左右拾遺和監察御史一樣,是中唐之后官員快速升遷的兩大途徑之一。
杜甫能擔任這個官職,可見唐肅宗對他的厚望。
那么問題又來了,為啥這么重要的官職卻給了一個從八品的品級?
這是因為諫官屬于一個得罪人的官職,畢竟品級高了,身居高位的官員為了仕途而不會輕易得罪人,所以為了避免諫官的職能打折扣,只能給予左拾遺一個較低的品級了。
諫官屬于一個得罪人的官職
這點后來明朝也學去了,六部科道言官位卑但親要,成為大明升官的快車道。
另一方面杜甫作為一個非科舉出身的官員,唐肅宗給予他左拾遺的官職已經屬于過蒙拔擢了。
畢竟看看其他大臣如何擔任拾遺的,就明白唐肅宗對杜甫的厚望了。
首先就是一起被俘的王維,和杜甫不同,王維是開元九年(721年)考中進士的,一開始擔任太樂丞,直到開元二十三年(735年)才擔任右拾遺。
另外就是名臣張九齡,他是長安二年(702年)的進士,但直到景龍元年(707年)才擔任校書郎,最終在先天元年(712年)才擔任左拾遺。
至于大家津津樂道的高適,他算是大唐詩人官職最高的一位了,但在天寶八年(749年)的時候才擔任封丘縣尉,一直到天寶十五年(756年)才擔任左拾遺。
這么一看,杜甫從天寶十四年(755年)被授河西尉到至德二年(757年)擔任左拾遺,不過才兩年時間,可以說要不是安史之亂,就憑杜甫的資歷,根本當不上左拾遺。
那這些人最終的官職如何呢?王維官至正四品的尚書右丞、張九齡官至宰相、高適官至正三品的散騎常侍,封渤海侯,幾乎每一個都位居高官。
這么一看,大家還認為唐肅宗給杜甫一個從八品的左拾遺是小氣嗎?
大家還認為唐肅宗給杜甫一個從八品的左拾遺是小氣嗎
而且杜甫其實也知道左拾遺官職的含金量,杜甫在述懷里有一句詩“涕淚受拾遺,流離主恩厚”,可見他是明白的。
而且杜甫也對對自己曾任拾遺感到非常驕傲,詩文里多次提到做左拾遺時候風光的場景,比如在《臘日》里寫了這句詩“口脂面藥隨恩澤,翠管銀罌下九霄。”
杜甫在臘日里得到唐肅宗面賜的防凍藥,自覺恩榮無比,因而寫了這句詩。
可惜杜甫啊,雖有才名,但在做官這個方面,實在太挑了,而且能力上也不足,一心只想成為輔佐堯舜的命官,最終被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