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翚等《康熙南巡圖》,第六卷 設色紙本手卷 , 68 x 2106.7公分 《康熙南巡圖》是清朝初年宮廷繪畫中的輝煌巨制,全卷以康熙第二次南巡路途為線索,分段描繪沿途重要的山川城鎮。主筆者王翚(1632—1717)是清初極負盛名的山水畫家。 《康熙南巡圖》共十二卷,長度各卷不一,總長度在二百米以上,圖中人物逾萬,牛馬牲畜過千,山川形勢,各行各業無不具備,尺幅之寬,包含之豐富,為中國古代繪畫史所罕見。 《南巡圖》卷首先是對康熙皇帝出巡過程作「起居注」式記錄,將南巡經過的地方和發生的重大事件如實地加以描繪,康熙皇帝的形像在每卷中只出現一次,人物比例較其他人略大,突出其尊崇的地位。 其次,隨著畫幅的逐步展開,山川地貌、景致名勝、風俗人情一一呈現,從中可以看到大量反映當時社會經濟以及文化的繁榮盛況。 《康熙南巡圖》卷是以繪畫來敘事,采用長卷的形式進行表現,在構圖形式上繼承了北宋張擇端《清明上河圖》卷的模式。每卷畫幅可以獨立成篇,各卷之間又首尾相接。畫面靈活變化,視野開闊,氣勢宏大。 ![]() 《乾隆南巡圖》是中國國家博物館典藏的國寶級書畫珍品之一。全套共十二卷,縱68.6厘米,總長15417厘米,描繪乾隆十六年(1751年)乾隆皇帝第一次南巡的情景。 乾隆十六年,為了奉年屆六旬的皇太后南下游賞,乾隆皇帝仿效圣祖康熙皇帝的南巡舊例,從北京出發,經德州,過運河,渡黃河,然后乘御舟沿運河南下,從瓜洲渡長江,經鎮江、無錫、蘇州、嘉興、杭州而達紹興,最后從紹興回鑾。全程五千八百余里,歷時一百一十二天。一路上,愛寫詩的乾隆皇帝總共寫了五百二十余首御制詩,并從中選出十二首,本著“以御制詩意為圖”的原則,令宮廷畫師徐揚依前后次序分卷描繪。圖卷以中國畫的寫實手法,將詩、書、畫三者結合起來,描繪了乾隆南巡期間省方問俗、察吏安民、視察河工、檢閱師旅、祭祀禹廟和游覽湖山名勝的情景。圖卷人物眾多,山川形勢,城池車船,各行各業,林林總總,為我們提供了清乾隆年間豐富而生動的歷史信息。 《乾隆南巡圖》有絹本和紙本兩種,均為十二卷,縱六十八·六厘米,總長一五四一七厘米,絹本已經散佚,現分藏于海內外不同的博物館中。而紙本則完整地保存在北京故宮博物院,一九五九年調撥給中國歷史博物館,現珍藏于中國國家博物館。 首卷末卷遙相呼應,分別描繪以乾隆為核心的儀仗送行圖,彰顯乾隆南巡出京、回鑾時的盛況,形式接近,隊列相反,使得畫面不但完整對稱、結構均衡,還補充了起居注或實錄等文獻中所缺的部分,使之更加直觀化。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中間十卷則是選取南巡中典型場景加以繪制,每一卷都有對水的描繪,通過長短不一、弧度不同的淡墨勾勒,描寫了沿途黃河、淮河、運河、長江,西湖、南湖等的風景,一則與南巡目的視察河工、勘查堤防工程和治水工程相契和,二來是以此描繪途中美景,突出江南的地域特色,再有就是水在每一卷中穿插出現,增強了畫面的氣勢,使相互獨立的畫卷有機結合在一起,增強了其整體性和前后呼應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