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義內卷經網絡傳播,被很多高校學生用來指代非理性的內部競爭或“非自愿”競爭。后被引申為同行間競相付出更多努力,以爭奪有限資源,從而導致個體“收益努力比”下降的現象,可以看作是努力的“通貨膨脹”。[8]從網上輿論來看,內卷已經滲透到社會經濟生活的方方面面,由內卷演繹成了內卷化,企業之間為了爭奪資源陷入內卷化、學生為了高考升學被內卷化、員工為了上崗升職陷入內卷化等等。[2] 概念演變內卷化,最初作為一個藝術領域的描述性概念,是由美國人類學家亞歷山大·戈登維澤提出來的。他在新西蘭進行田野調查的過程中發現,居于新西蘭的毛利人有一種獨特的藝術表現形式。這些藝術圖案看似復雜,實際上是幾種圖形的簡單重復。戈登維澤將這種現象定義為內卷化。也就是說,如果你知道最基本的幾種圖形,也可以畫出毛利人的特色圖案。所以,內卷化最初的含義,是指在藝術領域中沒有創新的簡單重復現象。[2] 之后,內卷化被美國人類學家吉爾茨(Clifford Geertz)借用到社會經濟領域,相關內容則出自該人物的《農業內卷化——印度尼西亞的生態變化過程》。在這本專業性著作中,吉爾茨指出“農民在人口壓力下不斷增加水稻種植過程中的勞動投入,以獲得較高的產量。然而,勞動的超密集投入并未帶來產出的成比例增長,出現了單位勞動邊際報酬的遞減。”吉爾茨將這種現象定義為“內卷化”。[2] 上世紀80年代,中國學者也曾借用內卷化這一概念對中國農村與農業進行過類似的研究。黃宗智在《長江三角洲小農家庭與鄉村發展》中,把內卷化這一概念用于中國經濟發展與社會變遷的研究,他把通過在有限的土地上投入大量的勞動力來獲得總產量增長的方式,稱為沒有發展的增長,即“內卷化”。[2][3] 2020年底,內卷化一詞走入大眾視野,它的意思較于之前的學術概念開始慢慢變了味,人們開始將它的意思往攀比的方向靠,且在生活中處處看到內卷的身影,互聯網中對內卷話題的討論主要圍繞著 就業、升學、購房以及晉升的方面,并且多數都是以負面情緒為主調。在有限的社會資源的情況下,社會對于存量資源的爭奪加劇,人們不斷提升自己去爭奪資源,使原本資源獲取的條件也隨之提高,從而陷入一種“非理性 競爭”的狀態。[9][1][10] 流行范圍“內卷”一詞之所以在社會大眾,特別是青年群體中流傳較為廣泛,[10] 學生群體有人把“內卷”用在了教育競爭上,如“招生名額是一定的,報考人數也是一定的,但有的學校開始補課,其余學校擔心考分落后都跟著補課,結果所有人的考分都提高了,但錄取分數線也隨之提高了”。[10]如再搶占教室第一排,作業絕不落后,圖書館就是家等等。2022年,一則“寢室內卷”話題走紅網絡:許多大學生拍攝了一些視頻,內容是背著其他室友偷偷學習,表示自己要“卷死”他們。這種“內卷”被娛樂化的同時,也反映了一些大學生將“內卷”視為貶義詞。[1] 職場內卷也有人把“內卷”用于職場競爭,如一些人為了在領導面前表現努力工作,經常不按時下班,其他人也如法炮制,最后形成大家都故意加班的局面。事實上,“內卷”的話題已經覆蓋了人們生活的各個方面。[10]在重大節日或是政治敏感時期的前夕,下屬機構便會按照上級機構的指令,動員開展一系列以安全生產或穩定維護為目的的大規模檢查活動。盡管眾所周知,許多領導層成員可能并未具備相關的安全生產資質認證,從而使得這些安全檢查活動的成效存疑,然而,為了規避潛在的責任風險,機構仍需動用大量人力資源和物質資源去執行這一例行公事。通過這種形式的檢查活動,機構意圖構建一個萬一出現問題時的責任防護機制,此種做法同樣體現了組織內的一種內卷現象。[11] 價值內涵內卷反應了一定的社會現象。[9] 環境壓力導致“內卷化”中國是一個人口密集程度相當高而存量資源有限的國 家,因此環境壓力也促成了“社會內卷”的形成,據相關報道顯示2020年后,不少企業采用這種違反勞動法規定的工作制度,企業內部缺 乏一個準確的工作質量評估標準,注重量變卻忽略質變, 因此員工以工作時長作為評價高績效的一個因素,不合理 的工作機制導致越來越高的勞動投入換來越來越低的邊際 回報,迫使員工被迫參與內卷的競爭中。然而迫使員工加 班的不是他人,而是難以突破的封閉的系統本身。以程序員為例,“996”和“007”這樣的工作模式近年來成為大 部分互聯網的工作模式,即使有很多人都不滿這種不人性 的工作理念,但卻又不得不為生計而默默忍受。快速發展的科技造就了互聯網行業,程序員數量猶如井噴,然而由于程序員的工作性質影響,程序員的更迭速度也是非常快, 面對數量龐大的后備軍,加班是最簡單獲取高績效的一個方法,更高的勞動投入對應的不再是高的回報,而僅僅是不在內部競爭中被淘汰,導致環境壓力和資源有限壓榨著程序員的精力,卻無法突破“內卷”的困境。[9] 環境壓力同樣影響著教育方面,面對急速上升的競爭 者以及隨之遞減的升學機會,無論是家長還是學校都會逼 迫學生投入更多的精力來應付層出不窮的考試,學習五花 八門的技能,不再是為了培養興趣而是為了升學。學校采 取量化管理來凸顯自身的教學質量,分數則成了量化指標,環境壓力學生被迫花越來越多的精力和時間去達到標準,越來越緊密的勞動投入促使教育體系更加內卷化。[9] 消費主義跟風“內卷”新媒體時代,網絡文化快速發展,在社交平臺上許多人分享著精心挑選的“生活日常”,在這些所謂的生活日常里你會看到各種無比精致的年輕人,住著精裝房,開著自己的代步車,每天的任務就是去各種裝潢華麗的店里拍照,照片里的名牌包包,刺激人們的同時也成了年輕人社會焦慮的來源, 當迷失在這種假象中時往往也會迷失自我。久而久之就會認為這樣的消費水平是很普遍的,消費主義,就是這樣在 不知不覺間入侵了人們的意識,于是也開始追求這樣的精致生活,開始認同這種消費觀,購買超出經濟能力的東西, 甚至在各類廣告的轟炸下,不消費也會產生焦慮情緒。“內卷”是一面鏡子,人們從中看到自己生活的影 子,同時也看到了那些和自己具有相同經歷、命運的其他人,在社會中大家都對“內卷”的現狀感到疲倦和無奈,但是當“內卷” 形成了社會風氣時,人們就只能被動向前走,被動選擇了“內卷”的生活方式。[9] 自媒體時代的“內卷”焦慮21世紀社交平臺的快速發展,各種自媒體大 v 快速涌現,信息傳播速度加快,但相比質量,自媒體更加在意的是流量,點擊率。 通過調查點擊率很高的文章發現,他們都有一個共同點都是在 “販賣焦慮”,可能是職場焦慮、生育焦慮,也可能是就業焦慮,因為這類新聞最吸引眼球,在這類的推文下,較多的焦慮、壓力奔向你,因此在被放大的焦慮下,人們變得越來越浮躁,急于看到成果,導致變得跟風盲從。比如網絡上出現的新聞,生怕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的“雞娃”的家長, 或者是文章標題是“孩子再不學 XX,就會輸在起跑線上了” 于是,家長們為了孩子能讀好書給孩子打雞血,不斷地給 孩子安排學習、培訓班等活動,不停地讓孩子去奮斗;“你再不買房子,你就永遠買不起了”;于是,人們掏空錢包 買房子,反倒讓房價漲得更猛了。這些媒體從業者丟失了 新聞的社會責任,以增加瀏覽量為榮,生產著低質量的快 餐式新聞。 自媒體憑借自身的優勢,快速地制造并傳播焦慮,挑 動和誤導著公眾的情緒,讓人們產生一種錯覺,如果不參與這場“內卷”戰爭,就會被社會拋棄,處在這樣的焦慮下,大家受這類焦慮的傳播渲染后只能被動選擇內卷。[9] 影響負面影響身體傷害“內卷”是“一種不健康的極端消耗的競爭。是一種長期而激烈的競爭,帶來的壓力是慢性而巨大的。研究發現,慢性壓力與心臟病、癌癥、肺病、肝硬化等軀體疾病發病都密切相關,還可能增加一種極端的惡性結果——猝死——的發生。[4] 心理傷害“內卷”給人們心理帶來的最直接后果是產生焦慮,更嚴重時,還會產生抑郁,患者感覺像是“掉進一口沒有底的深井,而且永遠在往下掉”。姜思思告訴記者,關于抑郁,心理學上有很多不同的模型假說,其中,“習得性無助”模型同與“內卷”相關的抑郁關系密切。[4] 積極影響辯證、彈性地看待競爭內卷,在努力改變自己與接納自我局限之間尋找平衡。壓力恰當,成績也會隨之增長。[4] 相關獎項咬文嚼字 · 2020年十大流行語 入圍 2020-12-04 / 內卷 頭條搜索 · 2020年十大流行語 入圍 2020-12-08 / 內卷 新周刊 · 2020十大關鍵詞 入圍 2020-12-05 / 內卷 以上參考資料[5][12][13] 衍生詞匯卷王“卷王”一詞來源網絡詞匯“內卷”,指內卷勝出者。[14] 外卷外卷本指通過向外拓展新的資源的方式進????????????行競爭,現在可以指大家互相拉著一起停止內卷。外卷和內卷對應,內卷是指在現有資源沒有增加的情況下,參與競爭的人紛紛更加努力以獲取資源,最終獲取資源的人沒有增多,但每個人付出的努力都增多了。外卷是指,通過向外擴張,開拓新的資源。[15] 社會化內卷社會化內卷,網絡流行詞。指的是當某一種社會資源有限,但爭奪它的人越來越多的時候,每個人得到的都越來越少,卻付出的越來越多,活的越來越累。[16] 社會評價現代社會的健康發展,有賴于健康向上的工作倫理的鍛造,個體的勞作奮斗也需要精神世界的安頓。日益增速的工作和生活節奏或許會讓人感到壓力,但人們的精神心態卻不應就此內卷。唯有為年輕人創造更多發展機遇,進一步做好社會兜底保障工作,更加重視人們對于意義感和公正感的追求,才能讓他們避免受到內卷的困惑,以更加熱情、飽滿的狀態面向未來。(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副教授余盛峰評)[17] 無論從個體層面還是社會整體視角考慮,“內卷”現象都構成了一項嚴峻的挑戰。她主張,學生個人應當深入思考自身未來期望成就的人格特質;與此同時,教育政策決策與執行者以及學生家長,也需深思熟慮,明確教育的根本宗旨,即培養何種類型人才及期盼孩子們將來能夠成為什么樣的人。(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副教授陳陽評)[18] 內卷更多地表達一種消耗精力的死循環。其實作為輔導員,我個人也是能理解這種競爭和一定程度上的攀比心理,但是我們在和學生交流的過程中,就會更加希望學生要有意識去思考,不要讓自己進入這個陀螺式的死循環中。(湖南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輔導員于涵宇評)[18]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