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昉是中國唐代畫家。字仲朗(公元8世紀-9世紀初),一字景玄,京兆(今陜西西安)人,生卒年不詳。出身于仕宦之家、游于卿相間之貴族。 曾任越州(今浙江紹興)長史、宣州(今安徽宣城)長史別駕,其職位僅次于一州長官刺史。周昉能獲得這個官位與他的哥哥的地位有關,其兄周皓隨哥舒翰征吐蕃克石堡城等立有戰功。 先后官越州、宣州長史。工仕女,初學張萱而加以寫生變化,多寫貴族婦女,所作優游閑適,容貌豐腴,衣著華麗,用筆勁簡,色彩柔艷,為當時宮廷、士大夫所重,稱絕一時。 傳世作品畫跡有《五星真形圖》《楊妃出浴圖》《妃子數鸚鵡圖》等72件,著錄于《宣和畫譜》。 傳世作品有《揮扇仕女圖》卷,絹本,設色,描繪宮廷貴婦夏日納涼、觀繡、理妝等生活情景,體態豐腴,運筆細勁古拙,流動多姿,設色濃麗,風格典雅,現藏故宮博物院。
《簪花仕女圖》卷(傳)描寫宮廷貴族婦女于春夏之交在庭園嬉游之情景,藏遼寧省博物館。 
《調琴啜茗圖》卷(傳),藏美國納爾遜美術館。從藝活動約在唐大歷、貞元間。 
周昉是中唐時期繼吳道子之后的重要人物畫家。道子善畫神鬼,而周昉妙造“水月觀音”。他的佛教畫曾成為長期流行的標準,被稱為“周家樣”,為四家樣之一。 周昉曾在長安通化門外新修的章明寺畫壁畫,畫就草稿以后,京城人士來觀者數以萬計,并紛紛提出意見,有人說好,有人指出缺點,周防虛心傾聽,經過了一個月的修改,使公眾認為完全滿意,而被推許為當時第一。 這一個故事不僅說明了周昉作為一個優秀的畫家所具有的美德,而且具體說明了宗教美術是如何和群眾的要求與愿望得到了結合的。 周昉作畫是非常認真的,據說創作時不停思考“至于感通夢寐,示現相儀,傳諸心匠”。夢中見到了所追求的形象。《調琴啜茗圖》和《紈扇仕女圖》過去都被認為是周昉的作品。作品的時代和風格都是和周昉接近的。《調琴啜茗圖》表現兩個婦女在安靜地期待著另一個婦女調弄琴弦準備演奏。圖中啜茶的出神的背影和調弄琴弦的細致動作,都被描得很精確而富有表現力。這幅畫,通過剎那間的動作姿態,描寫出古代貴族婦女在無所事事的單調生活中的悠閑心情。《紈扇仕女圖》在這一點上同樣也獲得成功。開卷處一個貴婦懶散地倚坐著,若有所思的神態也透露出她們生活的寂寞。《紈扇仕女圖》全卷凡十三人,表現了官廷日常生活的景象。 《簪花仕女圖卷》取材宮廷婦女的生活,裝飾華麗奢艷的嬪妃們在庭園中閑步。人物體態豐腴,動作從容悠緩,表情安詳平和,嬪妃們的身份及生活特點表現得很充分。環境只是借兩只鶴和小狗暗示出來而未加以直接的描寫。這幅畫的主要成功是在形象及動態的刻劃方面。
戲嬰圖 這些仕女畫中最通行的主題就是古代貴族婦女們狹窄貧乏的生活中的寂寞、閑散和無聊。描寫了她們的華麗的外表,也通過她們的神態揭示了她們的感情生活,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封建社會對于婦女的束縛。 周昉作品已遺失者很多,但從題目上可以看出大致的內容,例如:游春、烹茶、憑欄、橫笛、舞鶴、攬照、吹簫、圍棋等各種名目的仕女圖。  水月觀音之由來,目前學術界一致認為與中唐畫家周昉有關。張彥遠在其所著《歷代名畫記》的前言中提到,周昉在長安圣光寺畫了一幅水月觀音,他是畫水月觀音的第一人。那幅畫描繪一輪滿月將觀音團團圍住,周圍有片竹林。周昉根據玄奘《大唐西域記》記載的布呾洛迦山中的觀自在菩薩,而“妙創水月之體”,并在各地很快流傳開來,成為后世三十三觀音之一。晚唐、五代時期水月觀音像已在各地寺院壁畫中能夠見到。北宋以后水月觀音的影響日漸擴大,成為后世觀音造像最常見的表現形式之一。周昉畫“水月觀音”似是在仕女的身上添上項光、瓔珞、凈瓶、楊柳枝,并置身于水邊巖壑之中,有水、月、竹;游戲坐,得大自在。不經意間在水月觀音的一顰一笑里卻能看到仕女們的影子,仿佛仕女前世是水月觀音下凡來渡劫的。 周昉作品的特點,據當時人記載是“衣裳勁簡”,“彩色柔麗”,所描繪的婦女形象是“以豐厚為體”,這些特點都可以在現存周昉的作品:《紈扇仕女圖》、《簪花仕女圖》中見到。 “水月”意為“水中之月”,在佛經中寓意佛法皆無實體。身后的一輪圓月可以說是水月觀音的標志。水月觀音在早期佛教經典中并沒有出處,是佛教傳到中國后,與中國本土文化融合而產生的。五代時期所見的水月觀音為男性形象,面部有胡須。宋代人們對水月觀音的崇拜已深入到民間各個階層,甚至對觀音的崇拜勝過佛祖,觀音表現形式多種多樣,所見水月觀音形象已演變為女性形象,面容嬌美,體態婀娜多姿,雍容典雅,充滿了智慧和慈愛。
周昉作品在唐代很受朝鮮人的歡迎。至今也還可見各國博物館中保留有周昉風格的高麗水月觀音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