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市面上很多仿古瓷器已經充斥大街了,讓很多藏友買了假東西又被一些公司忽悠,兩頭上當受騙。因此,我勸藏友們一定要自己學會鑒定,不懂的一定要跟著老師學習。不要買一堆假貨,損失財力不說還遭到別人恥笑,所以民間的朋友在不明白真假的時候最好不要入手,沒有那么多撿漏的好事。  古陶瓷鑒賞有一句行話叫“舉足輕重”,意思是說鑒定瓷器真偽和年代,看器物的底足十分關鍵,所謂舉其足而知其輕重(比喻瓷器的真偽和年代)也。的確,瓷器的底足傳遞了許多不同時代瓷器制作的諸多信息,包括原料信息、泥料加工制備信息、器物成型信息、修坯整形信息、施釉信息、窯具使用信息、裝燒信息、窯室火焰信息、出窯脫匣信息、后期修整信息……等等。還傳遞了瓷器的時間信息、流傳信息(出土或傳世)等等,瓷器底足也是贗品制作的“軟肋”,可以“形似”,而“神似”極難。所以觀察瓷器的底足對鑒定瓷器的真偽和年代意義重大。 看底足,如同性別的判斷,翻過來是“公”是“母”(是真是假),一下就可知。所以,底足是瓷器的“軟肋”。抓住它,往往可以收到事半功倍之效。對于元青花瓷來說,元代時“既仔細又隨意”的制造風格導致了其造型品種的復雜多樣和差異。這種差異又使得元青花瓷器的底足也都各有不同,再加上造假者的刻意模仿,給真假識別上帶來一定影響。
 大盤類為大圈足,罐類也是大圈足,小盤和大碗為小圈足。瓶類適中,與瓶身成適當比例。按器型排列圈足之大小依次為:大盤、大罐、瓶、小盤和大碗。前者圈足大于后者。 
 元青花麟鳳紋盤,高7.9厘米,口徑46.1厘米,足徑26.1厘米,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元 青花龍牡丹卷草紋雙耳罐,日本大阪市立東洋陶瓷美術館

青花云龍紋玉壺春瓶 元 高30厘米 口徑8.8厘米 足徑9.3厘米 1985年山東省青州市糧食中轉庫鐵路西側元代墓葬出土 青州市博物館藏 
 罐類都是淺圈足。大盤也是淺圈足。小盤反而有深圈足者。



 元代 青花纏枝牡丹紋罐,高27.5厘米,口徑20.4厘米,足徑19厘米,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元青花十字杵紋盤,遼寧省博物館 ,看看這個圈足比罐子深很多大瓶為窄墻,中小瓶類為寬足墻,罐類多為寬矮足墻,盤類為窄墻。

 元代 景德鎮窯青花纏枝牡丹云龍紋罐,高28cm,口徑22.3cm,足徑18cm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元代 景德鎮窯青花鳳穿牡丹紋執壺,高23.5cm,口徑4.7cm,足徑7.3cm,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大瓶為扁平式泥鰍背(一般認為“泥鰍背”始于清代,這種見解看來不對了)。中小瓶類多為雙面斜削(即“兩面坡”),個別為單面斜削(即外墻向里斜削,內墻為直墻)。罐均為雙面斜削,但坡面很小。小圈足的盤和大碗為平切足。


 元青花海水白龍紋八方帶蓋梅瓶,1964年河北省保定窖藏出土
 元 青花纏枝菊紋玉壺春瓶,高29.6cm,大英博物館藏由于土沁的程度、清洗的程度及火石紅的程度不同,胎色的“能見度”也有異。顯然,不應該把土色、火石紅呈色、鐵銹斑、霉斑及其它附著物的顏色視為“胎色”。有的瓷器露胎部分全部被窯紅(火石紅)覆蓋,有的土沁滿布而未經清理(或只略為清洗,土色仍在),這種情況下辨認“胎色”是毫無意義的,因為無從辨認。

 辨認胎色最理想的狀態是從器物的破缺處(哪怕很小的磕點)觀察。 其次為既無窯紅又無土沁,呈“本來面目”者,這種狀態的元青花不多。國外收藏的元青花一般清理的較徹底,有時火石紅也被磨去一些而見真正胎色(這種做法須有分寸);國內收藏者許多基本不做任何清理,如高安藏品,許多根本無從觀察胎色。

 灰白色(最普遍的一種。說它灰白,此指白中略帶一點灰色調,不同于宋瓷的“灰白胎”);
大多已使用二元配方(瓷石+高嶺土),已呈近代瓷特征。胎質堅致細膩,氣孔率極低,基本不吸水,叩之聲音渾厚響亮,部分為青白瓷和卵白瓷瓷胎。也有一些瓷胎不夠致密,比較松軟,可能與燒成溫度有關。不少瓷胎表面有鐵銹斑點,銹斑堅硬,不易去除,銹色極深,呈黑褐色。但也有基本不見銹斑者。說明元青花瓷的胎土含雜質(主要是鐵分子物質)還比較多,但如果使用含鐵分較高的墊具,也有可能在底足出現鐵銹斑點。
 區別主要是觀察銹斑是從胎體析出還是由外部粘連所致。如是后者,鐵銹斑點一般都分布在足端(即與墊圈、墊餅的接觸面),外底中心地帶少有;如是前者,則分布比較沒有規律,外底中心地帶??梢娭?。還有一點對鑒別很有參考意義,即大的銹斑常呈現銀面,有云母般的光澤。 也有少數保留,多為疏間距旋紋,絕無明清時的密旋紋。




 絕大部分元青花瓷器為砂底,即底部露胎不上釉,但也有釉底的,如河北省博物館藏元代青花獅子戲球紋八棱玉壺春瓶即是釉底。
 元青花獅球紋八棱玉壺春瓶 高32.5厘米 口徑9.7厘米 足徑9.8厘米 1964年河北保定永華南路窖藏出土 河北省文物保護中心藏
 元青花尉遲恭單鞭救主圖罐,1980年廣西橫縣出土,廣西壯族自治區橫縣博物館藏 有一部分砂底元青花瓷器底部有釉斑,釉斑或多或少,大小不等,形狀不規則,一般呈青白釉色。即經常分布在圈足內墻根和外底邊沿的交接處,外底中心區域。這不就是經常會出現裂縫的地方嗎?由于胎泥的問題(如熟化程度不夠)、成型的問題(如拉坯不勻)、瓷坯干燥環境問題(查有關資料,元代尚沒有“晾曬池”這種玩意),所以生坯在干燥過程中的坼裂現象當比較常見,這些釉斑即是用來填補瓷坯縫隙的。


 通高36.8厘米,罐高29.3厘米,腹徑35厘米,口徑21.3厘米,底徑20.2厘米,1980年高安縣江西第二電機廠元代窖藏出土,高安市博物館藏
 再觀察釉斑呈圓形的很少,許多都是呈不規則長條狀的,又可證實我的推測。另外這些釉斑都很厚,也能說明此道理。現代一些元青花仿品,也效仿釉斑,但因為作偽者不明元代人在器底加釉斑的用意,或者任意揮灑,在不可能產生坼裂的部位也亂點一通,毫無道理可言?;蛘叻植颊R、具裝飾意味,不知古人是在需要的地方(也就是有坼裂的地方)才加釉斑的,并沒有裝飾意圖,哪有這樣整齊的分布?

 現代仿元青花器足底,大家都可以和以上館藏的老器做對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