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梅山楂飲治息肉 息肉多指生長在人體黏膜表面上的贅生物。臨床常見的有胃息肉、大腸息肉、膽囊息肉等。息肉在病理上有良性和惡性之分,惡性息肉有癌變的可能性。本病在臨床上無特異性表現,多數病變早期很難被發現。胃息肉、膽囊息肉部分患者可出現上腹隱痛,悶脹、惡心、嘔吐等癥狀,大腸息肉患者可有腹瀉、腹痛、腹脹、便血等表現。目前,西醫學無藥物可以根治息肉,主要的治療方法是手術局部切除息肉,但手術仍存在復發率高、并發癥多的問題。息肉多歸屬于中醫“積聚”“癥瘕”“瘤”等范疇。楊德全教授認為,現代人喜食肥甘厚味、辛辣油膩之品,“飲食自倍,脾胃乃傷”,辛辣、肥甘之品損脾礙胃,以致中焦運化不利,濕邪難化,聚而成痰,加之作息不節、飲食無常、情志不暢,臟腑功能失調,氣機郁結,日久氣滯血瘀,痰結、血瘀皆性質凝滯之物,易阻隔經絡,息肉乃生。正如《丹溪心法》所說:“凡人身上、中、下有塊者,多是痰”。《醫林改錯》也提出:“無論何處,皆有氣血,氣無形不能結塊,結塊者必有形之血也。”因此,楊教授辨證論治息肉,以活血散結為基本治療原則,創立了烏梅山楂飲。同時,楊教授還強調應飲食有節,勿恣食生冷肥甘厚味,起居有常,勿過勞,調暢情志,注重預防及生活護理,做到“未病先防”“已病防變”,從而達到“正氣存內,邪不可干”。 一、烏梅山楂飲 [組成]烏梅20g,生山楂20g,鱉甲(先煎)15g,炮山甲粉(沖服)4g(土鱉蟲10g代),皂角刺20g,薏苡仁30g。 [煎服法]鱉甲先煎15分鐘,其余水煎25分鐘,每劑煎3遍,混勻,飯前溫服,每日3次。 [加減]脅肋脹痛者,加柴胡10g,延胡索15g,疏肝止痛;惡心嘔吐者,加法半夏10g,陳皮10g,竹茹10g,降逆止嘔;脘腹脹滿者,加木香(后下)10g,砂仁(后下)10g,理氣消痞;腹瀉者,加炒白術15g,山藥15g,蓮子15g,健脾止瀉;息肉較大者,加三棱15g,莪術15g,軟堅散結。 [功效]軟堅散結,化痰活血。 [主治]膽囊息肉,胃息肉,結腸、直腸息肉。 [方解]烏梅味酸而澀,有蝕瘡祛腐之效,屬攻不傷正補而不滯之品。《神農本草經》載其可“去青黑痣,蝕惡肉”。《本草求真》曰:“烏梅,酸澀而溫,入肺則收,入腸則澀……入于死肌、惡肉則除,刺入肉中則拔。”楊教授以烏梅為君藥,一般20g起用,多則30~50g。臣以生山楂味酸甘,有消食化積,活血化瘀的作用,尤善消化各種肉類積食;鱉甲軟堅散結,《本經》記載:主心腹癥瘕堅積、寒熱,去痞、息肉、陰蝕、痔(核)、惡肉;穿山甲活血通絡散結,通行十二經脈。佐以皂角刺,辛溫,皂角刺亦能軟堅散結,可消癰脫毒,搜風通絡,化痰散結,《藥鑒》云:“主治諸般腫毒惡瘡,能引諸品直至潰處……且能通氣導痰,又敷腫即除”;薏苡仁味甘、淡,性涼,入肺、脾、肝、胃、大腸經,始載于《神農本草經》,謂之“解蠡”,擅長健脾滲濕,重用更能軟堅散結消癥。全方最大的配伍特色在于散收配伍,生山楂、烏梅為收,鱉甲、炮山甲、皂角刺、薏苡仁為散,對于痰瘀留結之息肉,用藥一收一散,散收并用,恰中息肉之病機。 二、病案舉例 病例1:傅某,女,68歲,2016年4月23日初診。 患者1個月前,自覺右脅肋時有脹痛,于某醫院腹部B超顯示,膽囊壁有多處隆起,最大者0.3cm×0.4cm,診斷為膽囊息肉。刻診:右脅肋、胃脘時有脹痛,呃逆,口干,飲食尚可,二便正常,舌紅少苔,脈弦。 中醫診斷:脅痛。 辨證:肝郁氣滯,瘀血內結證。 治法:疏肝解郁,活血化瘀,軟堅散結。 處方:烏梅山楂飲加減。 藥用:烏梅20g,生山楂20g,鱉甲(先煎)20g,炮山甲粉(沖服)4g,皂角刺20g,薏苡仁30g,木香(后下)10g,香附20g,郁金20g,延胡索20g。 5劑,每日1劑,水煎溫服,每日3次。 二診:5月2日,藥后脘脅疼痛、呃逆消失,口干減輕。上方去木香、香附、延胡索、郁金,續進15劑。 三診:5月25日,服完20劑,歷時1個月,已無癥狀,復查腹部超聲示:膽囊壁不光滑,息肉消失。囑其飲食清淡,忌辛辣燥火,少食肥甘厚味之品。隨訪5年未復發。 病例2:陳某,女,36歲,2017年2月14日初診。 因發現膽囊息肉5天就診。腹部彩超示:重度脂肪肝,膽囊多發息肉,最大者直徑為1.6mm。血脂三項均高。刻下癥見:右脅脹滿不適,口干苦,喜食肥甘厚味。舌淡苔白膩,脈弦滑。 中醫診斷:脅痛。 辨證:氣滯血瘀痰濁互結證。 治法:化痰降脂,升清降濁。 處方:烏梅山楂飲化裁。 藥用:生山楂30g,烏梅20g,郁金20g,皂角刺20g,薏苡仁30g,鱉甲粉(沖服)12g,炮山甲粉(沖服)4g,天花粉15g,澤瀉15g,制首烏30g,決明子15g,甘草6g。15劑,水煎溫服,每日1劑,分3次。 二診:3月10日,患者所有癥狀消失,彩超示膽囊息肉2個,最大者1.0mm,效不更方。因患者外出不便,后連續服用20劑散劑。 三診:5月15日,各項理化檢查均正常,彩超未見膽囊息肉。 注:根據相關法律規定,從 2020 年穿山甲不再入藥,為保證本書處方的完整性和真實性,在 2020 年前的病例,仍在處方中保留了穿山甲這味藥。2020 年后的病例未再使用穿山甲,均用土鱉蟲替代。以此說明,敬請讀者知曉。 目錄 |
|
來自: 花無缺3myj1j3d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