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貢,也就是端木賜,是孔子的得意弟子,七十二賢人之一,在孔子的弟子算是一個家境比較好的人。在《呂氏春秋·先識覽·察微篇》中記載了這么一個故事。春秋末年,各國之間戰爭不斷,禮崩樂壞,不少的魯國人在其他國家淪為奴隸。為了鼓勵國人能夠積極解救同胞,當時的魯國政府專門出臺一項法律:如果有人能夠把流落在其他諸侯國做奴隸的魯國人贖回來,那么就可以得到一筆魯國政府給的獎金。因為這個規定,每年有不少魯國裔奴隸得救。 ![]() 春秋末年各國征伐 有一次,子貢憑借自己的努力,在其他諸侯國贖回了一個一個魯國人,回國以后卻拒絕了魯國給的獎金。子貢本來以為自己這種高風亮節的行為一定會得到老師孔子的夸獎,結果孔子在知道了這件事情后反而責備子貢,認為他實在是做錯了。孔子憂傷感嘆魯國以后一定沒有那么多人去救人了。后來子路救了一個落水的人,落水的人感激救命之恩,給了子路一頭牛作為報答,子路欣然接受,孔子知道后,很高興,以后愿意救落水者的人一定會越來越越多。后來事情的發展果然如同孔子所預料的那樣。 子貢救人高風亮節的不要獎金,被孔子責備,子路救人欣然接受別人的報答,被孔子贊賞。這是為什么呢?子貢看似高風亮節的行為對于他自己來說確實是一個看起來很有品德的事,反應出子貢自己很好的道德修養。然而這種行為也為救人樹立了一個平常人比較難做到的標桿。從子貢以后,很多人在救人的時候都會因為輿論和面子等原因考慮再三,如果救人不要獎金,自己的利益就受損,如果收了獎金,有子貢這么一個例子在前,那么自己的形象也一定受損。子貢自以為正確的行為相比起子路,違背常理人情,反而不利于引導大眾向善,這也是孔子責備的子貢,夸獎子路的原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