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目標 1.積累掌握文言實詞“絕、強、假”等字的意義和用法。 2.引導學生了解荀子有關學習的意義、作用和學習應持態度的論述,明確認識學習的重要性以及學習必須“積累”“堅持不懈”和“專心致志”的道理。 3.學習本文比喻論證、對比論證的方法,提高學生圍繞中心論點合理論證的能力。 教學重點 引導學生進一步理解課文闡述的學習必須“積累”“堅持不懈”和“專心致志”的道理。 教學難點 引導學生學習本文論述道理時巧妙運用的大量比喻,感受其強大的說服力。 教學方法 《勸學》是一篇說理性散文,千百年來廣為傳誦,文中運用了大量的比喻,且句式整齊、節奏和諧,故教學中主要采用多層次誦讀、聽說讀寫相結合的方法引導學生理解課文闡述的學習必須“積累”“堅持不懈”和“專心致志”的道理。其次通過指導學生探討交流、分析評價來學習本文比喻論證、對比論證的方法。 教學課時 2課時 第一課時 一、課前準備 1.學生查閱有關荀子及《荀子》的基本知識。 2.熟讀課文,疏通文中字詞,思考課后練習。 3.搜集整理有關勸學的文章、故事、詩句或名言警句。 二、課文導入 有一句話說:謙虛的人像翱翔高空的雄鷹,知道天高地闊、學海無涯,因而刻苦好學,永不自滿;驕傲的人就像井底之蛙,以為天空只有井口那么大,因而淺嘗輒止、夜郎自大。親愛的同學們,你們作為二十一世紀的青年,在這個科學技術突飛猛進的時代,你們是如何看待學習的? 今天讓我們一起走進荀子的《勸學》。 三、作家作品 教師在學生簡介的基礎上,小結如下: 荀子(前313-前238),名況,戰國末期趙國人,思想家、教育家、文學家。是先秦時期儒家學派最后一位大師,樸素的唯物主義思想家,反對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規律是不以人們意志為轉移的,并提出人定勝天的思想。主張“性惡論”,認為“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強調后天的環境與教育可以改變人的惡的本性,主張“明禮儀而化之”。 《荀子》由《論語》《孟子》的語錄體發展為有標題的論文,是先秦散文發展到更高階段的標志,其中絕大部分是荀子自己的作品,小部分是他弟子的著作,共二十卷,收文章32篇,內容涉及哲學思想、政治問題、治學方法、立身處世之道,學術論辯等方面。 四、檢查朗讀、正字正音 1.解釋題意 《勸學》是《荀子》的開篇之作。“勸”勸勉的意思,即勉勵人們要不停止地堅持學習,只有這樣才能增長知識,發展才能,培養高尚的品德。 2.抽1-2名學生朗讀課文,鼓勵其他學生提出存在的問題。 3.正音 槁暴(gǎo) 跬步(kuǐ) 跂而望(qì) 鍥而不舍(qiè) 舟楫(jí) 就 礪(lì) 日參省(cān) 騏(qí)驥(jì) 須臾(yú) 蛟龍(jiāo) 駑馬(nú) 鱔魚(shàn) 五、指導朗讀、把握節奏 1.聽課文錄音,注意節奏、語氣。 2.教師作朗讀提示: 本文雖句式整齊、節奏和諧,易于朗讀,但為了突出強調,有時需重讀,有時還需讀后稍作停頓。例,第一段:“學不可以已”,應重讀“學”“不”“已”,并且“學”后稍作停頓,即:“學/不可以已”,以下要根據文意自己確定重讀、停頓情況。第四段,應注意一組一組的對比句,要把兩種截然不同的方法和態度讀出來——嚴格按標點符號的停頓來讀。 3.學生仿讀,劃分節奏。 4.檢查學生劃分結果,試用“|”和“.”標志出課文第一段的停頓和重讀。 明確:君子曰:學/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冰,水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繩,輮以為輪,其曲/中規,雖有/槁暴,不復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又如: 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 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 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 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 非/蛇鱔之穴/無/可寄托者。 5.學生齊讀,要求讀出節奏、感情。 六、理解朗讀、把握文意 1.學生兩兩合作,結合課下注釋,完成以下問題: (1)本文的中心論點是什么?怎么理解? (2)文章又分哪幾個方面進行論述?是怎樣論述的? (3)本文闡明了什么道理? 以上問題通過填寫表格的形式來完成。例如:
2.學生匯報交流,教師點撥。 (1)本文的中心論點是“學不可以已”,分兩層意思理解:一是說學習有重要的意義,所以“不可以已”;二是說學習應有的態度和方法是“不可以已”。 (2)全文共分三段: 第一段,論述學習的意義。 先用“青出于藍”和“冰寒于水”兩個比喻進行論證,說明客觀事物經過一定的變化過程,就能超越原來的狀態。接著,用直木“輮以為輪”“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進一步論證客觀事物經過加工改造后,就能徹底改變原來的狀況。最后作者由此推斷,得出一個結論:人只要廣泛地學習,培養道德品質,就能成為智慧明達、行為沒有過錯的人。 第二段,論述學習的作用。 作者先是提出“思不如學”的觀點。接下來,用生活中常見的現象,連設比喻,具體闡發學習的重要作用。學習如同“登高而招”“順風而呼”“假輿馬”“假舟楫”,借助外界條件,就會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見者遠、聞者彰、致千里、絕江河,同理利用外物,為我所用,接受前人的知識使自己見多識廣,知識淵博,就能獲得常人沒有的能力,做常人不會做的事情。于是水到渠成地得出結論:君子之所以有超過一般人的才德,就在于善于通過學習來豐富自己的知識,修養自己的品德。 第三段,論述學習的方法和態度。 在這段中,作者分三個層次闡述了學習應持的態度。第一層,用“積土成山”“積水成淵”“不積跬步”“不積小流”等比喻闡明學習要循序漸進,逐步積累。第二層,作者以“騏驥”和“駑馬”、“朽木”和“金石”這兩組比喻,從正反兩方面說明學習成功與否,關鍵不在主觀條件的好壞,而在于是否“不舍”,有無恒心。闡明學習要持之以恒,堅持不懈。第三層,作者用蚯蚓“上食埃土,下飲黃泉”和螃蟹“無可寄托”作喻,正反對照,告誡人們在學習中想要取得成功,必須專心致志,否則將一事無成,闡明學習的正確態度是積累、持恒、專一。 七、自由朗讀、嘗試背誦 板書設計(略) 第二課時 一、課文導入 君子曰:“學不可以已”。對于學習來說確實如此,上一節課我們雖然已經掌握了文章的基本意思,但是這一節課我們還要繼續,進一步了解文章更多的妙處,首先請完成這幾道搶答題。 二、檢查練習 1.“而”字在文中出現了十多次,理解各句中“而”的不同用法,有利于誦讀,說說下面各句中“而”字的用法。 (1)登高而招 表承接關系,可不譯。 (2)而神明自得 于是,表承接的連詞 (3)蟹六跪而二鰲 并且,表并列的連詞 (4)鍥而舍之 就,表承接的連詞 (5)取之于藍而青于藍 卻,表轉折的連詞 (6)吾嘗終日而思 地,連接狀語和中心詞,表修飾的連詞 (7)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 而且,表遞進的連詞 (8)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 但是,表轉折的連詞 2.解釋下列加點字的意思。 疾: (1)積勞成疾 病 (2)聲非加疾也快 強 (3)疾風知勁草 快、強 (4)痛心疾首 痛苦 致: (1)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達到 (2)閑情逸致 情趣 (3)家貧,無從致書以觀 求取,獲得 (4)婦前致問 表達 (5)專心致志 集中(注意力) 假: (1)善假于物也 借助 (2)乃悟前狼假寐 假裝 絕: (1)非能水也,而絕江河 橫渡 (2)群響畢絕 停止 (3)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 隔絕難通 (4)以為妙絕 獨特的 (5)絡繹不絕 斷絕 (6)絕處逢生 死路 (7)絕無僅有 絕對 三、學習論證法 1.學生找出文中所有的比喻句,分組朗讀。 2.學生分析評價:談談各個比喻的妙處。 解析: 本文中的比喻有: (1)正面設喻,如“青出于藍”“冰寒于水”“輮木為輪”“金就礪則利”等從正面闡明學習的重要性。 (2)正反設喻,如“蚓”和“蟹”,“騏驥”和“駑馬”,“鍥而舍之”和“鍥而不舍”,通過正反對照把所要說明的道理說得更具體明白。 (3)反復設喻,如“跂而望”“登高而招”“順風而呼”“假輿馬”“假舟楫”,把學習的作用說得更透徹。 作用是:形象生動,說理透徹,鮮明有理。 3.學生試用一句或幾句比喻來論證知識和學習的重要性。 例:學習如爬山。你在一開始的時候,不要因為山太高須仰視而不敢前進,這是懦夫;當你爬到半山腰時,不要因為前路茫茫而徘徊不前,甚至萌發退意,這是弱者;當你攀上山頂,俯察萬物之小時,你該高歌,因為你勝利了,但你還須抬頭看看,有一座更高的山橫在你面前,它在召喚你:“勇士,前進吧,學無止境!”于是你又抬起了腳...... 例:知識是擺脫荒蠻的工具,知識是人類發展的動力,知識就是力量!知識是人們生活下去的希望,知識是夜晚在海上遠航的人們心中的燈光,知識是使植物生長下去的陽光。 四、發散思維 1.荀子提出的“學不可以已”的觀點與我們現在倡導的“終身學習”的觀點是否一致?談談你的看法。 2.講一個勸學的故事或說一句勸學的名言或背一首勸學的詩歌。 (1)勸學的詩句: 唐代書法家顏真卿《勸學》:“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讀書時。黑發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 宋代詩人劉過題為《書院》的“勸學詩”:“力學如力耕,勤惰爾自知。但使書種多,會有歲稔時。” 晉代陶淵明的《雜詩》:“盛年不再來,一日難再晨。及時當勉勵,歲月不待人。” 孔子的“學思結合法”: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朱熹“三到法”:心到、眼到、口到。 子思(儒學家)“五之法”: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辯之、篤行之。 《三字經》:蘇老泉、二十七、始發奮、讀書籍。 (2)勸學的名言: 業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毀于隨。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 年華一去不復返,事業放棄再難成。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 知識永遠戰勝愚昧。 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百川東到海,何時復西歸?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 書到用時方恨少,事非經過不知難。 (3)勸學的故事: “孫權勸學”“鑿壁偷光”“懸梁刺股”等。 3.整理出本文中的成語。 例如:青出于藍而勝于藍、冰寒于水、跬步千里、鍥而不舍、積善成德、駑馬十駕、積水成淵。 五、檢查背誦 六、課外作業 以下作業可以根據實際情況任選兩題。 1.以“老師,我想對你說”為話題寫一段文字,向老師談談自己學習方面的心里話。 2.積累文中的通假字、古今異義字。 3.完成課后二、三題。 板書設計(略) |
|
來自: 昵稱503199 > 《微信中職言吾文-中職語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