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目標: 1. 體會文本通過尖銳的戲劇沖突、曲折的故事情節刻畫典型人物的寫作特點。 2. 通過對戲劇語言、戲劇沖突的賞析,掌握品讀人物的方法,提高戲劇鑒賞能力。3. 正確認識哈姆萊特復仇的意義,感受哈姆萊特的人文情懷。 作者簡介 莎士比亞(1564— 1616),歐洲文藝復興時期英國偉大的詩人和戲劇家,他出生于一個富裕的市民家庭,少年時代曾在當地的文法學校讀書,后因家道衰落,前往倫敦謀生。他先是在倫敦劇院門前為看戲的紳士們看管馬匹,后來逐漸成為劇院的雜役、演員、導演、編劇。他給世人留下了37 部劇本、2 首長詩、154 首十四行詩和一些雜詩,他的主要成就是戲劇創作。馬克思稱他是“人類最偉大的戲劇天才”,英國戲劇家本·瓊生稱他是“時代的靈魂”。 《哈姆萊特(Hamlet)》是由英國劇作家威廉·莎士比亞創作于1599年至1602年間的一部悲劇作品。《哈姆萊特》是莎士比亞所有戲劇中篇幅最長的一部, 也最負盛名,具有深刻的悲劇意義。復雜的人物性格以及豐富完美的悲劇藝術手法,代表著整個西方文藝復興時期文學的最高成就。 莎翁悲劇的特點: (1)必須以英雄人物的死亡而結束。主人公雖然死了,令人心痛,但他為之奮斗的理想卻勝利了,使人感到前途光明。悲劇主人公之死給人以悲壯感,而不是單純的悲哀、悲觀。 (2)悲劇的主人公必須是貴族。 (3)悲劇人物的行動必須出自他們本人的意志和內心。即悲劇人物之所以走向不幸的結局,不能歸咎于客觀原因,而應由自己負責。 相關背景 文藝復興是指發生在14世紀到16世紀的歐洲新興資產階級發動的反對封建主義和天主教神學統治的思想文化上的運動。因為它打著復興古代文化的旗號,所以歷史上稱它為“文藝復興”。其實它并不是復興古代文化,而是創造一種新的文化,對歐洲乃至世界的文化發展影響甚遠。 莎士比亞出生在1564年,逝世于1616年,在此期間正是文藝復興的鼎盛時期。時值人到中年的莎士比亞,已不像早期那樣沉湎于人文主義的理想給人帶來的樂觀與浪漫,而表現出對理想與進步背后的隱患的深入思考,社會過渡時期的問題十分突出。此時的英國,社會矛盾激化,宮廷生活揮霍浪費,社會動亂不堪,王室與資產階級的矛盾越來越尖銳。《哈姆萊特》正是他對充滿隱患和混亂社會的一種審美觀照。莎士比亞借哈姆萊特之口,無情地揭露了當時社會的異常混亂和無法遏制的貪欲。 故事梗概: 第一幕:老王鬼魂顯現,告知哈姆萊特自己是被克羅迪斯害死的,這是復仇的緣起。 第四幕:克羅迪斯為除后患,迫哈姆萊特去英國,欲借英王之手將他殺死,反被哈姆萊特抓住機會,假英王之手殺死了派去監視他的朝臣,返回丹麥。 整體感知 1.請同學們閱讀課文,梳理課文結構層次,概括主要故事情節。 ①第一部分:國王聽取羅森格蘭茲和吉爾登斯吞的“匯報”,心懷鬼胎,指使奧菲莉婭進一步試探哈姆萊特是否真正瘋癲。 2、本文主要是圍繞什么沖突展開的? 哈姆萊特與國王克勞狄斯之間的沖突 手法鏈接 延宕 戲劇用語,指在尖銳的矛盾沖突和緊張的劇情推進過程中,作者將矛盾各要素加以融合與選擇,以副線上的某一情節或穿插性場面,使沖突和戲劇發展受到抑制或干擾,從而使情節運行達到暫時的緩和,事實上卻加強了矛盾的尖銳性和情節的緊張性,也激發了觀眾強烈的期待心理。對于“延宕”,學術界一般都視之為哈姆萊特的獨特行為。 揣磨人物的形象特點 哈姆雷特 哈姆萊特是一個富有理想,敢于行動的人,勇敢、果斷使得他具有“英雄”的個性,但文中也可以看出他的遲疑、憂郁、孤獨。 克勞狄斯 詭詐,陰險,奸惡,無恥 波洛涅斯 他極具政治眼光和抱負,趨炎附勢,奸詐圓滑,迫于對權利的向往和恐懼,最后選擇了向邪惡妥協 奧菲利亞 ?她美麗善良,天真純潔,但身處閨閣,又在庸俗的封建朝廷包圍之中,自身脆弱被動,無力反抗世俗,被父兄利用為抱復的工具。 深入探究 1、造成哈姆雷特悲劇命運的原因是什么主觀:哈姆萊特是人文主義者,也是個人主義者,他的斗爭是孤軍奮戰,失敗也就是必然的。這是一個人文主義者的悲劇。 另外,性格決定命運,哈姆雷特的悲劇性格為他的悲劇命運埋下了伏筆。 客觀:他所處的時代還沒有提供先進分子必然勝利的條件,敵我力量的對比還過于懸殊,這就造成了“歷史的必然要求和這個要求的實際上不可能實現之間的悲劇性的沖突。”因此,這是一個時代的悲劇。 ◆哈姆萊特身上寄托著資產階級的人文主義理想。 2、哈姆雷特復仇的悲劇結局的有什么意義? 1、揭示了新舊交替時代尖銳的社會矛盾,反映了新興資產階級與封建勢力之間斗爭的殘酷性; 語言特點 ① 運用長篇內心獨白來揭示人物復雜而隱秘的內心世界。表現哈姆萊特感情灼熱、憂郁彷徨的長篇獨白,在揭示他內心矛盾的同時,展示了莎士比亞詞匯的豐富和生動。如哈姆萊特關于生死問題的著名獨白,就展示了他復仇過程中痛苦的心靈沖撞。 ② 運用人物之間強烈的對比性語言,來突出人物形象。有正反面形象之間的對比,也有正面同類人物之間的對比。如哈姆萊特的激情、深沉與克勞狄斯的陰沉、邪惡,哈姆萊特的矛盾、優柔寡斷和奧菲利婭的單純、深情惋惜都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他們的語言都適合各自的身份地位及個性特點,真可謂各如其人,各有個性。?③ 運用比喻、隱喻等形象化的語言,有效地突出了人物的性格特征,揭示了人物的內心世界和感情的變化。如奧菲利婭在談到哈姆萊特的變化時,就用了一連串的比喻句,她說:“我是一切婦女中間最傷心而不幸的,我曾經從他音樂一般的盟誓中吮吸芬芳的甘蜜,現在卻眼看著他的高貴無上的理智,像一串美妙的銀鈴失去了諧和的音調,無比的青春美貌,在瘋狂中凋謝!”這段語言就極富抒情性和形象性。 本文小結 課文節選的這場戲主要表現奧菲利婭與哈姆萊特之間因無法溝通而產生誤解后的沖突,以及哈姆萊特內心關于生存還是毀滅問題的矛盾。一方面作者通過不知內情的奧菲利婭的傷心欲絕,表達了對哈姆萊特的贊美之情。另一方面,又通過哈姆萊特內心的獨白,揭示了他內心的矛盾與痛苦。從表面看來,沖突是在一對戀人之間展開的,但表現的卻是對人生的思索。 以下為課件預覽,共20張ppt: ![]() ![]() ![]() ![]() ![]() ![]() ![]() ![]() ![]() ![]() ![]() ![]() |
|
來自: 昵稱503199 > 《微信高考語文必備攻略-統編語文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