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文說:一個人最大的本事就是學會看人識人。我們吃過很多的虧,受過很多的傷,都是因為看人識人的不準。有的人性格寫在臉上,有的人深不可測,話少的人不一定傻,而嘴甜的人不一定善。 王志文的這句話雖然扎心,卻很現實。事實上,看一個人能不能深交,不能只看他說了什么,更關鍵的是要看他做了什么。口不對心的人到處都是,言行一致的人卻寥寥無幾。如果你還在輕信他人的話,那就一定看不透一個人的真面目。 語言的表達是蒼白無力的,把黑的說成白的,也只要一張嘴。張儀戲楚的故事,就提醒了我們這個道理。 當時,張儀以秦國使者的身份來到楚國,并提出只要楚國與齊國敗盟,秦國就會拿出商於六百里地與楚國聯盟。 楚懷王很相信張儀,也對秦國給的這個條件很滿意,不僅送了很多奇珍異寶給張儀,還直接與齊國撕破了臉。 但當他向張儀討要承諾的時候,張儀卻說,他答應的不是商於六百里地,而是自己的六百里封地。 楚懷王大怒,但此時齊國已經和秦國結盟了。 可見,如果不會識人,那就會被欺騙,被傷害,甚至會做出錯誤的決定,給自己帶來巨大的損失。 更關鍵的是,在復雜的人際關系中,把什么心思都寫在臉上的人,其實是為數不多的。很多人都把心思藏得很深,想要分辨出他們話里話外的真實意圖,或者看清他們到底想的是什么,說來并不容易。 有的人能言善辯,一開口就拉近了你和他之間的距離,讓你覺得他好像是認識了很久的朋友一樣,但當你和他推心置腹了,他就會笑你傻。 有的人寡言少語,看起來冷冰冰不好接近,但有時候和他相處久了,卻會發現他辦事是真的靠譜,對人也是足夠真誠。 要知道,真心不在嘴上,而在心上。看一個人值不值得交往,不要看他語言所表達的,而要看他具體做了什么,這才是他內心的想法。 自古以來,學會看人識人都是人生的必修課。曾國藩就是個能夠透過人性識別人心的高手。 《新世說》中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當時,曾國藩的一個親戚前來投奔曾國藩,想跟著他討個差事做。曾國藩也已經留下了他。但有一天,兩人一起吃完飯后,曾國藩卻突然把路費給了這個親戚,要打發他回家。 親戚很不解,就問曾國藩為什么本來要留下他,現在卻要他走。曾國藩告訴他說:“你平時不富裕,又沒有在外面做過客,放棄種田來我軍營才一個多月,吃飯的時候就把稗子挑掉了才肯吃,我擔心你將來見異思遷,反而使自己受了拖累。” 這個故事也啟示我們,看人識人要關注細節。想要練就識人的本事,就不能浮于表面,而要明察秋毫。 信誓旦旦,不思其反。看清一個人并不容易,但你要相信,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關注一個人的品行而不是口才,就更容易看清一個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