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黑名單》里有句經典臺詞:
所有傷害你的人都是故意的,傷害你的時候他就已經權衡利弊,經過不斷的對比,才在最后選擇傷害你。因為傷害你,他會獲得最大利益,遠超過其他選擇。 你弱的時候,身邊的壞人最多;你強的時候,會發現身邊圍著一群好人。 你有價值的時候,身邊都是笑臉;你沒價值的時候,看到的都是冷臉。 很多時候,壞人之所以會欺負你,是因為你在無意識地向對方散發你好欺負的信號,把欺負你的人吸引過來。 1.被動攻擊 明明你心里很生氣,但是嘴上卻說“沒事”。 但是你表面上的和善和講理,只是一副面具,背后掩蓋了所有不被接納的情緒,這些情緒不會消失, 很多時候會轉化成一股被動攻擊的力量。 比如說, 生悶氣,不理不睬,說反話,冷戰,耍小性子,擺臉子,指桑罵槐等等。 再比如,在討論重要的事情的時候, 你總是說“無所謂”、“隨便你”、“都可以”;總是有意無意地批評、貶低和傷害別人的自尊;把拒人千里當成一種報復的方式…… 這是一種應對機制,當你覺得自己無能為力或者害怕沖突的時候,這個機制就被觸發了。 這種被動攻擊很容易讓對方誤解,使對方摸不著頭腦,猜不到你真正的感受和心思,也不知道你的邊界在哪里,還會繼續試探。 2.壓抑憤怒 壓抑憤怒不僅讓你自己受傷,還讓別人誤以為你沒有底線。 你可能以為忍耐是美德,但在某些人眼中,這只不過是軟弱的表現。 這樣的人,心里想著“你不反抗,那我就繼續”。久而久之,你的忍耐成了對方的肆無忌憚。 我們需要直面內心的憤怒,理解它,接納它,而不是一味壓抑。 憤怒其實是我們的情感在保護我們,它在告訴我們,界限被侵犯了,需要捍衛。 3.沒有底線,沒有原則 你有沒有發現,做事總是沒有底線,沒有原則,其實自己活得特別累? 沒有自我邊界的人,注定要被他人踐踏。 你心里想著要做好人,總是習慣性地退讓。 你退一步,別人就進一步。你沒有原則,別人就覺得你什么都能接受。 邊界, 是保護我們心理健康的關鍵。 有了底線和原則,我們才能維護自己的權益,減少被他人利用的機會。 底線不是自私,而是自我保護,是對自己的尊重。 我們每個人都需要有自己的界限,知道什么可以接受,什么不能接受。只有這樣,才能活得自在,活得有尊嚴。 4.回避沖突 每次一有矛盾就寧愿退讓,總想著“算了吧,別鬧得大家都不開心”。 無論對方說什么都點頭同意,從不提反對意見,哪怕心里有一千個不滿也壓在心底,表面上看似風平浪靜,實際上內心早已波濤洶涌。 事實上,逃避沖突并不會讓問題消失,只會讓問題變得更加復雜和棘手。 若不敢對領導說“不”,結果就是工作壓力會越來越大,心情越來越糟;不敢對同事表達不滿,結果是別人總是把麻煩事推給你。 其實,沖突并不可怕,它是人際關系中的不可避免的一部分,沖突是人際關系中的一部分,是我們表達真實感受和需求的方式。而且也是一種解決問題的途徑。 5.過度妥協 無論遇到什么事,總是想著“算了,退一步海闊天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平時和朋友約飯,從來不主動點自己喜歡吃的菜,總是考慮別人的口味。工作上也是,別人讓幫忙,也從來不拒絕。 每次的退讓,看似是在維持關系和諧,實際上卻是在不斷削弱自己的存在感。 妥協本身并沒有錯,問題在于過度妥協。如果總是無條件地退讓,只會讓自己感到壓抑和無力,別人也不懂得尊重你。 6.討好和順從 總是想著怎么讓別人滿意,生怕自己哪句話說不好,惹別人不高興。乍一看,這樣的人好像人緣很好,但仔細想想,其實這樣過得很憋屈。 過度的順從和討好,只會讓你迷失自我,總是把別人的感受放在第一位,活在別人的期望里,不知道自己的真實需求是什么。 把自己活得像個影子,失去了自己的聲音和立場,沒有底線地迎合別人,別人就會覺得你軟弱好欺。 7.過分坦誠 別人問你什么,都如實相告,哪怕是自己最私密的想法和感覺。 剛開始大家可能會覺得你挺真誠的,但時間一長,問題就來了。有人開始利用你的坦誠,把你的弱點當成了攻擊的目標,時不時地“背刺”你一把。 過度的坦誠和開放,容易讓人失去自我保護的屏障。 把自己最脆弱的一面暴露在外,給了別人可乘之機。 你想通過坦誠來贏得別人的信任和尊重,但現實卻是,別人并不總是珍惜你的坦誠,有時候還會利用你的坦誠來傷害你。 但其實上面這七點歸根到底還是一點就是:不懂人。 人是獸性,人性和靈性的結合,人性也只不過是進化了的獸性。 在每一個文明人的內心深處,都潛藏著一個原始的野獸。 人類行為的每一個細微動作,都是無意識中的獸性和理性之爭的結果。 你不帶鋒芒的善,很容易激發別人的獸性。 我們生活在一個叢林世界里,弱肉強食,趨利避害,欺軟怕硬這就是獸性。 1.弱肉強食 我們生活在這個世界上,每個人都在為自己的生存和利益而斗爭。 人對人如狼。 我們的行為受潛意識中的本能驅動,包括求生、本能欲望以及對力量和控制的渴望。在面對競爭和生存壓力時,我們的本能反應會驅使我們去爭取更多的資源和優勢。這種驅動力讓我們像動物一樣,為了生存和繁衍不擇手段,展現出強者生存的法則。 在職場上,那些敢于表達自己、爭取利益的人,往往能夠得到更多的機會和資源。而那些總是退讓、忍讓的人,反而被視為軟弱,容易被忽視或利用。 2.趨利避害 身邊那些總是被欺負的人,往往是那些看起來最好欺負、不會反抗的人。 這其實也是人類趨利避害本能的一種表現。人總是選擇那些不會讓自己付出太大代價的目標,去試探、去欺負。 比如在單位里,你性格溫和,從不與人爭執。每次有人讓你干活,你總是默默接受,從不抱怨。結果,同事們一有麻煩事就找你,甚至開始欺負你,因為他們知道你不會反抗,也不會讓他們承擔任何后果, 他們不需要付出代價就可以得到一些好處。 再比如,在學校里,霸凌者往往會選擇那些性格內向、孤僻、不敢反抗的同學作為目標。因為他們知道,這些同學不會把事情鬧大,不會讓自己受到懲罰。 我們總是希望通過最小的努力獲得最大的回報,同時避免任何可能的負面后果。 3.欺軟怕硬 人都有慕強心理,老實人總是被欺負,而那些強勢的人反而被人敬畏。 當我們面對一個老實人,潛意識里就會覺得他缺乏反抗能力,因此更容易被操控和利用。欺負老實人,不需要付出太大的代價,還能滿足自己控制他人的欲望。 當我們看到一個人展現出強大的力量和自信,我們會不自覺地感到敬畏,甚至希望靠近他,從他身上獲得某種力量感,這也是源于我們內心對力量和成功的渴望。 這個社會就是這樣殘忍,每個人的內心都有一個野獸,而這個野獸的強弱決定了我們是否能夠在這個世界上生存。 苦難是修行的一部分,有慧根的人才能從痛苦中醒悟,沒有慧根的反而越陷越深。 痛苦是覺醒的藥引子,希望我們能透過痛苦看清生活的真相,找到內心的平靜和力量。 痛過、哭過后, 我們該如何消除身上的“招災信號”呢? 1.要明確自己的需求和感受,不要一味地迎合他人。 一定要學會說“不”,這是一種重要的能力。 它不僅保護了我們的時間和精力,還幫助我們建立起個人的邊界,讓別人知道我們的底線在哪里。 說“不”并不是拒絕幫助他人,而是保護自己的權利和尊嚴。在面對不合理的要求時,我們有權利拒絕。 2.生氣不是壞事,你也不是壞人。 生氣是一種自然的情感反應,是我們內心在表達對某些事情的不滿或不公平。 它就像是身體的一種報警信號,告訴我們需要注意和處理某些問題, 告訴我們什么對我們重要。 生氣的時候,我們的內心其實是在為自己發聲,為自己的權益和尊嚴發聲。 如果一味壓抑憤怒,肚子里老憋著氣,隱忍不發,時間一長,身體開始出現各種小毛病,胃痛、頭疼接踵而來 我們可以表達憤怒,但最好不要憤怒地表達。 表達憤怒的時候, 聊事實, 談感受,講需求就好, 就事論事、不翻舊賬,不人身攻擊。 3.允許沖突的存在,明確而堅定地溝通。 沖突是人際關系中的常態。 沖突不見得會搞得場面失控,也不見得非輸即贏,損失慘重。 之所以對沖突有這樣的恐懼, 是因為看待沖突的態度來源于童年。 如果家人面對沖突,就是大喊大鬧,批評指責和懲罰, 那么經驗就會告訴我們:沖突是危險的。 這背后的拯救是害怕被疏遠、被拋棄、被開除、被離婚等等。 面對沖突, 我們要帶著同理心去傾聽,然后果決地去溝通。 溝通的時候,盡量慢慢說,不要急;說法要具體,不要一概而論上升高度;要聚焦問題,不要跑題;不要假設對方知道你的感受和想法;多用“我xxx”,避免用“你xxx”;以自信的姿態提出你的觀點;堅決果斷不代表霸道和無理。 4.為自己設立明確的界限,并勇敢地維護。 人都有界限,但每個人的界限不一樣, 這些界限是用來保護自己有形的身體以及無形的自我和身份認同的。 健康的界限,能讓我們有安全感,一定有人越界, 我們就會感受到威脅。 5.放下對別人過度的依戀 我們對“依戀”一詞,往往抱有正面的看法。它讓我們想到的是喜歡一個人,享受那個人的陪伴,為那人分憂解難等等,這些都是正面的、良好的感受。 但是,過度依戀是不健康的。 過度投入別人的需求和感受這不是愛, 這是自我犧牲, 這是把自己當成了拯救者。 朋友之間,彼此分憂解難是正常的,但除非緊急情況,否則每個人都應該回到自己的課題上。 寫在最后: 心不死則道不生。 人不單需要幸福,也需要痛苦,這是必需品。 試圖擺脫所有痛苦只追求幸福,就像想甩掉影子一樣徒勞。 特別喜歡一句話:“萬物皆有裂痕,那是光照進來地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