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版《中國高考報告》問世,題海戰術遭到降維打擊?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堅持創新人才培養在我國教育改革事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是理解和把握本輪高考綜合改革和命題改革的核心要旨。新高考綜合改革背景下的高考命題遵照“價值引領、素養導向、能力為重、知識為基”的命制要求,考查內容不再只是針對學生擁有知識的多少及深淺,而是在價值引領和必備知識的基礎上,突出對關鍵能力、思維品質和學科素養的考查,服務人才自主培養質量提升,引導拔尖創新人才培養培育。這是新高考區別于舊高考最大的地方,也是我們準確把握和有效應對新高考的關鍵所在。結合近年來的高考命題實踐以及前文的政策分析,高考命題將呈現以下特點或趨勢:01 不論是全國統一命題還是分省命題,課程標準和高考評價體系是高考試題命制的基本依據和核心指南。這就需要我們深刻理解和認識高考的核心功能,準確把握高考的考查內容和考查要求,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堅持學科素養導向,強化“價值引領、素養導向、能力為重、知識為基”的多維考查模式,實現從“考知識”向“考能力素養”的轉變,實現從“解題”向“解決問題”的轉變。深刻理解和把握課程標準基本要求,貫徹高考評價體系命題理念,加強考教銜接,實現以考促教,積極改進課堂教學,提高課堂質量和備考效率,有效應對高考綜合改革。02 高考命題將繼續落實立德樹人的基本任務,加強價值引領,引導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堅持素養導向,著重考查關鍵能力,服務拔尖創新人才培養和人才自主培養質量提升;進一步優化情境創設,加大試題的開放性、探究性和創新性,注重學用結合,強化思維品質考查。“核心價值金線”“能力素養銀線”“情境載體串聯線”是高考命題的邏輯主線,這在過去幾年的高考命題中得到了充分體現,也將是未來高考命題遵循的基本方向。以“三線”為基礎,高考命題堅持“無價值,不入題;無思維,不命題;無情境,不成題;無任務,不立題”的命題原則。其中,“無價值,不入題”是指高考緊扣時代主題與時代精神,加強對學生理想信念、道德品質、奮斗精神、愛國情懷等方面的引導和考查,將立德樹人融入高考試題中。“無思維,不命題”是指高考突出對學生關鍵能力、思維過程和思維品質的考查要求。“無情境,不成題”是指緊密結合社會熱點問題、經濟社會發展成就、科學技術進步、生產生活實際等創設真實情境,考查學生靈活運用所學知識方法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無任務,不立題”堅持問題導向和任務驅動,以解決實際問題和學科任務為考查目標,要求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調動關鍵能力,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案。在關鍵能力方面,高考命題將注重對信息獲取與加工、邏輯推理與論證、科學探究與思維建模、批判性思維與辯證思維、語言組織與表達等方面的考查。當然,上述五大關鍵能力是相對于所有學科共性而言的,各學科在能力側重點和表現形式上有所差異,而且還需要結合學科屬性和特征,來準確理解和把握各學科的關鍵能力。概而言之,高考試題要通過特定的任務驅動和情境創設,增強試題的開放性、探究性和創新性,考查學生靈活運用所學知識、調動關鍵能力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綜合品質。03 思維品質是人才培養質量提升和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的關鍵指標和核心要素。本輪高考綜合改革將對學生思維品質的考查要求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明確將考查重點放在學生的思維品質以及綜合應用所學知識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上。在思維品質考查形式上,主要包括思維過程化、思維可視化和思維規范化三個方面。思維可視化是指要將思維包括過程、方法和技能清晰準確地呈現出來,讓思維看得見。思維過程化是指要對思維能力尤其是思維過程進行分解,嚴格界定思維的過程形式、關鍵方法與構成要素,讓思維成為有可操作性的實在之物。思維規范化是思維品質的核心構成,要求思維必須是專業的、準確的和規范的,而非混亂的乃至錯誤的思維。思維品質在近年來的高考命題中得到了越來越多的重視,思維過程化、可視化和規范化是思維品質考查的具體形式。我們要通過可視化、過程化和規范化的訓練來提高學生思維品質,有效應對高考綜合改革,提升人才自主培養質量。04 一方面,保持高考命題整體平穩,科學設計試題試卷難度,在考試內容覆蓋上保持平衡,在命題素材選擇上保持平實,在試題設問上保持平和,在試卷結構設計上保持平穩。另一方面,高考改變相對固化的試題形式,科學設計試題設問,優化試題呈現方式,降低學生死記硬背和“機械刷題”的收益,進一步加大對關鍵能力、學科素養和思維品質的考查力度,不斷增強試題的開放性、探究性和創新性,加大試題的區分度,注重培養學生創新精神,讓那些具有科學精神、創新能力和批判性思維的學生脫穎而出,更好實現高考的選拔功能,服務人才自主培養質量提升和拔尖創新人才培養培育。落實課程標準要求,進一步加強考教銜接,以考促教,對基礎教育發揮良好導向作用。05 不少進入新高考省份的考生和教師認為高考試題難度加大了,一時難以適應高考命題內容和考查方式的變化。而這種表面上難度的增加往往來自命題邏輯的變革和試題形式的創新,也即高考命題理念由原來的“學科知識立意”轉向了“學科素養立意”,由原來的“知識技能考查”轉向了“價值引領、素養導向、能力為重、知識為基”的四維考查,同時增加了試題的開放性、探究性和創新性,尤其強調了對思維品質和關鍵能力的考查要求。長期以來,高考復習采用“題型+套路+海量重復練習”的模式,廣大一線師生為了適應新高考付出了很多的努力。有不少學校和師生采用“以不變應萬變”的應對方式,也即依舊采取傳統的備考策略:總結近年高考新題型+提取和歸納解題套路+實施題海戰術。這種“授人以魚”的備考方式從一開始就注定與新高考背道而馳,進入新高考的考生會發現這種“機械刷題”越來越難起作用,題海戰術的收益也越來越低。正如我們反復分析和論證的,關鍵能力、思維品質和學科素養已經成為新高考的考查重心,開放性、探究性和創新性已成為高考命題的一般要求,而傳統的解題套路化和題海戰術在提高學生的關鍵能力、思維品質和學科素養上是低效率的乃至是背道而馳的。所以,有效應對新高考的策略應該是“授人以漁(加強關鍵能力和學科素養的訓練,提升思維品質)”而非“授人以魚(總結解題套路并實施題海戰術)”。這里講到的“授人以漁”是指通過長期、規范、專業的針對性訓練,培養學生一整套可遷移的包括關鍵能力和學科素養在內的高階思維能力。這里提到的關鍵能力包括但不限于信息獲取與加工、邏輯推理與論證、科學探究與思維建模、批判性思維與創新思維、語言組織與表達等。而學科素養是指在一個又一個的真實情境中通過完成特定的學科任務而展現出來或生成的綜合品質,高考命題的“素養導向”就是通過特定的情境創設,考查學生調動、運用必備知識與關鍵能力、思維方法與思維品質、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完成特定學科任務的綜合表現。只有通過系統規范的訓練,掌握這一套關鍵能力和學科素養的“漁”,學生才能更好、更高效地應對新高考。來源|當代教育家傳媒,版權歸原創作者所有。 這段視頻,看著看著就哭了……“教育的意義在此刻具象化了” 看完這段視頻
很多網友如是感嘆 五四青年節前夕 杭州市行知中學的學生們 拍攝了一條“穿越轉場”短視頻 當歷史畫面與今日少年 以轉場形式重現眼前 不禁讓人熱淚盈眶 
其實,早在4月中旬 這群中學生創作的 第一條轉場視頻
就在網上火了 對于視頻爆火 初二(8)班的幾位主創同學 感到十分驚喜 他們沒想到,大家的小創意 竟然帶來了如此巨大的能量 
團隊成員劉梓彤說 大家平時都非常喜歡歷史課 那些歷史瞬間,早已銘記在心 有一次,一位同學看到 有視頻博主嘗試 用轉場的方式剪輯視頻 來銜接現實生活 和歷史事件的影視畫面 “畫面很燃,也很感人 一下子點燃了我們的創作欲 我們想復刻這些轉場 向五四青年節獻禮” 
但將創意變成現實
并非易事 在確定了還原事件后 他們還面臨著 尋找場地、準備道具 彩排練習等一系列難題……
大家將人員分組 利用課余時間逐個突破 為了準備道具 同學們費了不少功夫 家人去東北旅行購買的雷鋒帽 同學的運動眼鏡 中隊旗的旗桿 …… 經過一番搜羅 終于湊齊了道具 
最大的挑戰來自于 看似簡單的轉場畫面 實際上需要花不少心思 為了表演出從樓上向下張望的感覺
他們先后嘗試了食堂、主席臺等多個場地 最后才敲定了圖書館門口的空地 
“日本遞交投降書那一幕 我扮演的是現場的衛兵 站上去的那一刻 我情不自禁地 挺起了胸膛、站得筆直” 團隊成員李金澤恩說 之前是通過課本學習歷史 但在表演的那一刻 自己好像穿越了時空 “身臨其境”地感受到了歷史 表演完,他心生強烈的情感: 只有祖國強大 才能國泰民安 
其實 這不是同學們首次嘗試表演 早在半年前 他們在學校的陶苑節“年度大戲”環節 演繹了《南昌起義》情景劇 團隊成員洪敏杰說 拍攝視頻不僅僅是擺出姿勢 更重要的是把自己 帶入所扮演的角色中去 與先輩們對話 
學生們思想和行為上發生的微妙變化
指導老師劉思佳看在眼里 “他們不再滿足于書本上的知識 而是敢于嘗試、勇于創新 在一次次實踐中 增強了責任感和使命感” 同時,她也看到了孩子們 在團隊協作能力上的進步 “有些同學雖然沒有出鏡機會 但也積極參與其中 制作短片里需要的道具 每個孩子都讓我感動 這才是教育的意義” 這些是畫面的復刻 更是一次次古今對話 這成為大思政課的鮮活載體 也成為拱墅區“大運河思政”品牌 一個良好的展示窗口 
有網友說
孩子們的視頻 第一眼看是創新與酷炫
第二眼看卻已眼含熱淚 在他們的身上 看到了薪火相傳的愛國情懷 在一次次穿越時空的演繹中 這群學生讓我們明白 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淚水 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 …… 本文來源|新華社微信(記者 孔令杭 林光耀 李夢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