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這么一本書,1982年在國內首次出版,就震動了整個史學界。 問世42年,仍舊高居熱銷書榜首。 王朔說,這本書徹底改變了他對歷史的看法。 王小波說,看完這本書,知識分子能更了解現實社會,收起心中的狂妄之氣。 路遙評價道,此書把中國歷史研究得很是精到和透辟,達到了難以企及的程度。 這本書,就是《萬歷十五年》。 作者黃仁宇以萬歷十五年為時間節點,講述了在明末國家動蕩的背景下,6個關鍵歷史人物的坎坷命運。 書中有忠臣良將,也有小人奸佞;有權謀算計,也有人間溫情。 看過這本書你就會明白: 歷史的循環,本質上是人性的循環。 那些看似復雜的抉擇背后,都有著一致的動機和原因。 摸不透人性,就會重蹈前人的失敗。 反復閱讀此書,你也能站在更宏觀的角度理解社會、洞察人心,在復雜的世界里活得風生水起。 1
東野圭吾說過:“世上有兩樣東西不可直視,一是太陽,二是人心?!?/span> 人這一輩子,總要經歷幾次欺騙和背叛。 在書中我們能看到,即使是身居高位的萬歷皇帝也不例外。 1572年,隆慶帝突然駕崩,年僅10歲的萬歷被推上了龍椅。 然而此時的老首輔高拱,仗著自己的資歷,說萬歷是無知小兒,要換個人來當皇帝。 這一舉動,讓小萬歷和其母提心吊膽。 張居正宛如救星一般挺身而出,他想方設法把高拱趕下臺,保住了這對孤兒寡母。 慈圣太后便把兒子全權交由張居正管教。 在接下來的日子里,小皇帝與張居正朝夕相處。 張居正不僅親自編寫教材、授課,陪練書法,還教他治國理政之術,勸導他做一個明君。 在小萬歷的心中,張居正是恩師、亦是偶像。 其一言一行,都是自己學習的榜樣。 當時即使有人上書狀告張居正有不法之舉,他也選擇相信了老師,對外界的聲音不予理會。 直到張居正去世之后,他才發現了驚人的真相。 在朝臣們鋪天蓋地的奏折中,他看到了張居正貪婪、狠厲的另一面。 原來,一直教導自己要勵精圖治、以天下為己任的老師,背地里居然帶頭犯法,貪污受賄。 多年的信仰倒塌,他感覺自己受到了蒙騙,憤恨不已。 他下令徹底清算張居正的罪過,查抄其家產,還差點將其刨棺戮尸。 自此以后,萬歷再也不相信任何人了,變得越發多疑和頹廢。 《增廣賢文》有云,入山不怕虎傷人,只怕人心兩面刀。 深淵無底,人心無量。 你永遠不知道他人的皮囊之下,隱藏著怎樣的黑暗與狼藉。 可能前一秒還和你訴說衷腸的人,后一秒可能就會利用你的軟肋,肆無忌憚地傷害你。 所以永遠不要毫無保留地相信一個人。 太信賴別人,只會被現實的冰冷刺傷。 睜大眼睛,保持自己的判斷力,才能活得清醒而透徹。 2
政治家馬基雅維利曾說過:“要知道,沒有什么比偉大事業更需要運用心狠手辣了。” 能在社會中混得開的人,往往都是一半君子,一半小人。 既具備過人的智慧,也兼有雷霆手段。 張居正就是一個典型。 他擔任首輔時,大明王朝積弊已久:政治上綱紀廢弛、貪污盛行,經濟上入不敷出、國困民窮。 面對這樣的時局,張居正毅然挑起了大梁。 他以雷厲風行的魄力,開啟了一場大刀闊斧的改革。 其中最有影響力的舉措,就是調整了官員的俸祿。 當時的大明國庫每年收入只有二百五十萬兩,但支出卻至少要四百萬兩。 萬歷元年,張居正便推出了:“胡椒蘇木折俸?!?/span> 具體來說,就是把所有在京公職人員的薪資,一律換成了太倉里堆積如山的藥材。 明朝俸祿本來就少,此舉更是引發了很多官員的不滿。 他們聯合起來,準備在京城舉行示威游行,狀告張居正,向皇帝施壓。 就在他們準備游行的當天,聚集地卻忽然起了一場火災。 這場大火,就是張居正下令所為。 火災現場一片混亂,幾名官員喪命黃泉,游行也就此作罷。 不僅如此,事后張居正還以聚眾鬧事為由,把此次行動的領頭人全部貶到了京外。 這樣的鐵腕手段,徹底震懾了政敵。 張居正穩坐高位,把改革繼續推行下去。 腐朽衰微的大明王朝,也在他的力挽狂瀾下,多延續了幾十年的壽命。 正所謂:“慈不帶兵,義不行賈?!?/span> 能在社會里混出頭的人,往往都心狠手辣,殺伐果斷。 因為心太軟,是成事的大忌。 你總想著忍讓他人,處處留情,便無法披荊斬棘,干出一番成績。 有了雷霆手段,才能應付各路鬼怪。 想要出人頭地,智商與手段缺一不可。 雙重人格,是強者最好的鐵布衫。 3
我們印象中的海瑞,是歷史上罕見的清官,是為百姓做主的海青天。 然而在此書中,卻能看到他不為人知的另一面。 作者黃仁宇用了四個字評價他:志大才疏。 在做父母官方面,海瑞無可指摘。 明朝俸祿極低,官員們收受賄賂,疏通人情都是再平常不過的事情。 然而海瑞卻不這樣。 他在出任縣令時,就堅持自己耕種,養活家人。 對于百姓的訴訟,他也事無巨細,親力親為,真正做到了一心為公。 但對于官場之道,海瑞一竅不通。 他為人拘泥禮法,脾氣執拗,也因此辦錯了不少事,得罪了不少人。 曾經有一位高層的教育官員前來地方巡查,旁人都紛紛跪下拜見。 海瑞卻直挺挺地站著,稱按照法規不必下跪,鬧得別人下不來臺。 嘉靖四十五年,他甚至上書直諫皇帝。 在奏疏中,他大罵嘉靖皇帝沉迷長生,不務政事,使得法令失度,社稷不穩。 嘉靖皇帝暴怒,如果不是當時有人說了好話,海瑞可能早就沒命了。 正因過于耿直魯莽,海瑞一生兩次被罷官入獄。 不懂陰陽調和,也不會以權術御人,這些特質,注定了海瑞仕途的不順。 這注定了他可以傲霜雪,而不可任棟梁。 所以,他可以被捧到臺面上,作為官場中的道德模范,卻始終不能得到真正的重用。 海瑞,像極了初入社會的我們: 有原則、有脾氣、有銳氣,就是不懂得委婉、柔和的智慧。 《說苑·建本》里有言:“魚乘于水,草木乘于時。” 魚借助水的力量才能游動,草木借著季節的變化才能夠生長。 很多事情,只靠個人的力量,是難以實現的。 只有學會審時度勢,察言觀色,才能進退有度,游刃有余。 4
要說《萬歷十五年》中最特立獨行的人物,應當是李贄。 早在12歲時,他就“口出狂言”,把孔子的某些言論挖苦了一番,轟動鄉里。 成年之后,他更是離經叛道。 他批判程朱理學,強調人有欲望天經地義; 他反對特權社會,主張男女平等,婚姻自由,在那個保守的時代,還和女弟子往來研學; 他痛批統治者魚肉百姓的暴行,提倡以人為本,為底層人民謀福。他一次次地揭穿了那些道學家、偽君子的假面。 而這些言論,也為他招來了禍患。 當儒學正統遭到挑戰,文人們便將他歸為社會的“異端”。 有人在他居住的芝佛院縱火,把院子燒成一片廢墟,后來還以“惑世誣民”的罪名,把他關入大牢。 沒過多久,李贄就在獄中凄慘自盡了。 羅翔曾說過:“人性,就是不喜歡被別人批評?!?/span> 李贄在反抗傳統禮教的同時,也挑戰了別人的生存哲學。 很多人諱疾忌醫,喜歡虛飾的太平,勝過痛苦的真相,喜歡穩定的現狀,而不愿冒改變的風險。 所以,當你提出異議的時候,就挑戰了別人的底線。 當你鶴立雞群,自然就會引來雞群的仇恨與報復。 不是人人都喜歡聽真話。 你想做真理的捍衛者,就必然要承受相應的代價。 小心保持沉默,適當緘口,為人處世,外圓內方,才是長久的生存之道。 5
明朝時期,倭寇時常侵擾我國東南沿海一帶,殺人越貨,無惡不作。 朝廷出于安全考慮,派了戚繼光前去除寇。 接下來的日子里,戚繼光大殺四方。 他率領著戚家軍四處征戰,與倭寇交手幾十次,斬敵兩萬余人,為社稷穩定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朝廷下達重賞,讓他連升幾級,官至總兵。 兩浙百姓也奉他為戰神,自發為他修了生祠。 一時間,戚繼光可謂風光無限。 然而這一切,在掃除倭患后都發生了轉變。 許多官員接連上書彈劾戚繼光,說他功高蓋主,結黨營私。 萬歷皇帝也借此機會,罷免了他的官職,讓他滾回老家。 昔日威風凜凜的大將軍,就這樣淪為平民。 回到家鄉后,戚繼光入不敷出,生活越發拮據,甚至兩鬢斑白之際,連治病買藥的錢都拿不出來。 萬歷十六年,戚繼光病死。 沒過幾年,戚家軍也變得孤立無援,最終被朝廷剿滅。 一代名將,最終慘淡收場。 戚繼光的故事,初聽不禁令人嘆惋,細想卻又是意料之中。 作家馬伯庸說過:“人性從來都是趨利避害的,可以背叛忠義仁德,但絕不會背叛利益?!?/span> 很多時候,一個人的價值高低,決定了別人對你的態度如何。 有用的時候你就是功臣,沒用的時候你就是小卒。 所以,與人相處最好保持一顆平常心。 被人巴結奉承時,不必沾沾自喜;別人冷漠疏遠你時,也不必生氣沮喪。 來,是有利可圖;去,是利盡人散。 歸根結底,都說人性使然。 別低估惡意,別高估關系,你才能在這個粗鄙的世界里保護好自己。 6
在《萬歷十五年》中,大多數權臣都不得善終,但唯有一人能從紛爭中全身而退。 這個人,就是申時行。 張居正病逝后,申時行臨危受命擔任首輔。 起初,大家并沒有把他放在眼里。 因為與張居正的高調狠厲相比,申時行顯得過于軟弱,他個性溫和,從不與任何人起正面沖突。 但其實,申時行早已從上任的悲慘下場里,悟出了為官的真諦: 唯我獨尊的做派,只會冒犯他人,惹禍上身。 想要為國效力,同時保全自己,需得溫潤圓滑,兼顧多方利益。 因此,在八年首輔生涯中,他始終謹慎行事、寬厚待人。 有人上書彈劾他時,他沒有心生報復,反而在官員考核中對其網開一面。 萬歷皇帝不上早朝后,他也竭力在君臣之間周旋,一次次化解了危機。 正是這一系列中庸的做法,讓他總能化敵為友,平息紛爭。 漸漸地,群臣敬重他,皇帝認可他,各方勢力在他的調和下暫時休戰。 大明王朝,也獲得了休養生息的機會。 這份寬厚通融,為他博得了一個好結局。 他得以功成身退,并且活到了八十歲,壽終正寢。 《中庸》一書中寫道:“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span> 話說得太滿,易招來禍患;事做得太絕,會喪失人心。 中庸,才是最高級的處世方式。 不走極端,不唱高調,中和待人,寬容處世。 收起多余的棱角,懂得以柔克剛,才能永遠為自己贏得有利的局面。 ▽ 知乎上有個提問:“為什么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 有個高贊回答是:“因為人性從未改變?!?/span> 仔細讀過這些故事,你就會發現: 每一個決策背后都隱藏著對利益的追逐,每一樁事件的演變都是人性的博弈。 理解歷史人物,就是理解現在,理解自己和他人,預測當下和未來。 當你洞悉了人性,也能掌握世界運行的底層邏輯,闖出一條屬于自己的人生之路來。 點個贊吧 ,與朋友們共勉。 作者:洞見MK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