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可治癌經驗方:攻癌奪命湯(附肺癌淋巴癌甲狀腺癌案例) 李可 心肺血管分會 2020-11-15 07:40 海藻 海藻,味苦,寒。主治癭瘤氣,頸下核,破散結氣,癰腫,癥瘕,堅氣,腹中上下鳴,下十二水腫。 《湯液本草》:《本草》云:主癭瘤氣,頸下核,破散結氣,癰腫癥瘕堅氣,腹中上下鳴,下十二水腫。療皮間積聚,暴頹,留氣熱結,利小便。 得甘草,治瘰疬馬刀。反者并用,其功益烈。配僵蠶,治蛇盤瘰疬。用之不當,令人瘦削。 海藻甘草湯 蘭州十大名醫董靜庵治療瘰癘驗方。 配伍:海藻 甘草 各三錢,全蝎 12只,蜈蚣 1條。 水煎服。 一、李可治癌驗方——“攻癌奪命湯” 攻癌奪命湯是我在50年代后期至60年代中期所創,由漂海藻、生甘草、木鱉子、醋鱉甲、蛇舌草、夏枯草、蚤休、海蛤殼、黃藥子、生半夏、鮮生姜、元參、牡蠣各30g,大貝15g,由茨菇、山豆根各10g,“全蟲(全蝎)12只,蜈蚣4條,明雄黃1克”(研粉吞服),19味藥組成。 本方脫胎于蘭州已故名醫董靜庵先生之驗方“海藻甘草湯”, 原方主治瘰疬,由海藻、甘草各10.5g,全蟲(全蝎,編者注)12只、蜈蚣1條組成,水煎服。 我師董老意,加量3倍,蟲類藥研粉吞服,以加強藥效。 另加鱉甲、消瘰丸(元參、牡蠣、大貝)、夏枯草、生半夏、鮮生姜,大大加強了養陰化痰,攻堅散結之力。 曾治愈甲狀腺腺瘤24例,甲狀腺瘤左鎖骨上凹淋巴結腫大疑惡變5例, 缺碘性甲狀腺腫12例,頸淋巴結核4例,泛發性脂肪瘤5例,腦瘤術后復發1例。 多數在半月內痊愈,無復發。 1961年后加木鱉子、蛇舌草、蚤休、黃藥子、山豆根、明雄黃,基本定型。 經臨床運用40年,用治多種惡性腫瘤,竟獲奇效。 茲選錄驗案數則如下。 ? 元參,又名玄參 元參,味苦微寒。主腹中寒熱積聚,女子產乳余疾,補腎氣,令人目明。一名重臺。生川谷。 吳普曰:元參,一名鬼藏,一名正馬,一名重臺,一名鹿腹,一名端,一名元臺,神農桐君黃帝雷公扁鵲苦無毒,岐伯咸,李氏寒,或生冤朐山陽,二月生葉如梅毛,四四相值似芍藥,黑莖方高四五尺,華赤,生枝間,四月,實黑。(御覽) 名醫曰:一名元臺,一名鹿腸,一名正馬,一名減,一名端,生河間及冤句,三月四月采根,暴干。 案廣雅云:鹿腸,元參也。范子計然云:元參出三輔,青色者善。 二、惡性淋巴癌驗案 景某某,女,65歲。 1977年8月15日初診:頸左側腫物40天,初起如黃豆大,未及1個月,猛長如初生嬰兒頭大,并向下蔓延至左鎖骨上窩,凹凸如巖,堅硬不移。 頸右側及頰車穴下方腫塊6個,大如杏核,連成一串,堅硬不移; 雙腋下,雙腹股溝淋巴結皆腫大如棗,推之不移。 隨腫塊之逐日增大,上則頭痛如破,氣喘痰壅,胸部憋脹,面色灰滯,神識昏糊。下則二便閉結,溲若濃茶。 口臭熏人,苔黃厚膩,中根黑燥,六脈沉滑數實。(后經山西腫瘤醫院病檢,確診為“左頸部彌漫型惡性淋巴瘤混合細胞型”,病理號3054) 辨證屬痰毒彌漫二焦,毒入血分,阻塞氣機,蒙蔽神明重癥。 擬攻癌解毒,滌痰通腑,軟堅散結為治, 以攻癌奪命湯合礞石滾痰丸掃蕩血毒: 漂海藻、生甘草、煅礞石、木鱉子、生半夏、鮮生姜、萊菔子(生炒各半)、黃藥子、鱉甲、生牡蠣、浮海石、海蛤殼、元參、蚤休各30g,大黃、大貝、桃杏仁各15g,山茨菇、山豆根、紅花各10g, 以蛇舌草、夏枯草各120g,煎湯代水煎藥,煎取濃汁600ml,日分3次服,7劑。 另以全蟲12只、蜈蚣4條、明雄黃1.2g研末沖服,每日一劑。 8月23日二診:患者服首次藥后約1刻鐘,突覺滿腹上下翻騰,五臟如焚,欲吐不得,欲瀉不能,煩躁欲死,旋即昏厥。 我急赴病家,患者已醒。 訴剛才出一身臭黏汗,吐出膠黏痰涎半痰盂,胸膈頓覺寬敞,唯覺困乏而已。 診脈和勻,此乃藥病相爭,正勝邪卻之佳兆。 《內經》有“藥不瞑眩,厥疾弗瘳”之記載。一旦出現瞑?,F象,必有非常之效。囑原方續服。 服2~7劑時,每日暢瀉污泥狀夾有膿血、膠黏痰涎,奇臭極熱之大便1~2次,尿已轉清,胸憋氣喘已愈七八,頭已不痛,神識清朗,食納大增,全身腫塊變軟。 囑原方加嫩胡桃枝之扶正化瘤,續服7劑。待大便中無穢物后2日,去大黃。 9月1日三診:服藥14劑,左頸部腫物縮小1/2強,右頸及頰車穴下之腫物消至黃豆大,精神健旺,面色紅潤,稍覺氣怯。 原方去礞石滾痰丸,加野黨參30g,靈脂15g,10劑。 9月13日四診:左頸部腫物已消至雞蛋大,其余已消盡。原方10劑。 11月1日五診:患者帶藥回村,至9月22日,腫物消散如胡桃大, 27日全消。計經治2個月,服藥34劑,臨床緩解。 唯覺干渴氣怯,舌紅無苔,脈沉滑。為疏丸方,峻補元氣,養陰化痰,拔除病根: 全河車2具,白參、靈脂、元參、天冬、山茨菇、川貝、牡蠣、海蛤粉、漂海藻、昆布、黃精各30g,大蜈蚣50g,全蟲120只: 共研細粉,夏枯草1500g熬膏,加煉蜜為丸10g重,早晚各服1丸,生甘草10g,煎湯送下。 俟后,其義子來告,丸方未服,病已康復。至1981年春,遇其女于街頭,詢之,體健逾于往年。因生活困難,丸方終未服用。計已臨床緩解3年半。 ? 夏枯草 夏枯草,味苦辛、寒。 熱瘰疬,鼠瘺,頭創,破癥,散癭,結氣,腳腫,濕痹,輕身。一名夕句,一名乃東。生川谷。 名醫曰:一名燕面,生蜀郡,四月采。 三、甲狀腺癌頸轉移驗案 王某某,女,60歲 1978年6月26日初診:患者高大胖體型,體重80kg。頸部腫塊29年,甲狀軟骨上方腫塊杏子大,下方腫塊約乒乓球大,均質硬,右頸部鵝蛋大腫塊,凹凸不平。 同年3月28日,山西省腫瘤醫院超聲探查診斷:“甲狀腺癌頸轉移”,次日同位素掃描(565號)支持上述診斷。 追詢病史,知患者從8歲起,即抽旱煙,現吸煙量日平均2盒,患支氣管炎30年。 近3年暴喘迫促,兩臂上舉則氣閉暈厥。上廁所走10多步,即暴喘10多分鐘。 痰聲如拽鋸,稠黏難出。目赤,胸、胃燒灼難耐。日食冰棍1桶,水果罐頭無數,始覺爽快,脈沉滑搏堅。 放療后耳聾不聞雷聲。個性暴躁,多疑善怒。 近2個月有血性涕,劇烈右偏頭痛。胸背四肢泛發脂肪瘤,大者如粟子,小者如蠶豆。 據以上脈證,良由吸煙過度,熏灼肺腑,個性暴躁,氣滯于中。 痰氣交阻,日久化火化毒,結于喉間要道。 近來,雖見種種上熱見證,但雙膝獨冷。蓋由高年腎陰大虧,陰不抱陽,龍雷之火上燔。且喘汗頻作,須防暴脫。 先予引火湯,滋陰斂陽,引火歸原: 方1:九地90g,鹽巴戟肉、二冬各30g,云苓15g,五味子6g,上油桂2g(去粗皮研粉小米蒸爛為丸先吞),3劑,此后,凡見上熱無制,即服3劑。 方2:漂海藻、昆布、生半夏、鮮生姜、元參、花粉、海蛤殼、牡蠣、黃藥子、木鱉子、蛇舌草、夏枯草、生苡仁、蚤休各30克,大貝、麥冬、桃杏仁各15g,白參(另燉)、五味子、山茨菇、山豆根各10g,竹瀝2匙上藥煎湯取汁。另以全蟲12只,蜈蚣4條,上沉香1.5g,明雄黃1.2g,研粉吞服,每日一劑。 上方,頭3個月每旬服7劑,無大加減,至9月底,兩方共服70劑,全身脂肪瘤消失,右頸轉移灶縮小2/3,甲狀軟骨上下之腫物亦明顯縮小。 血性涕消失,痰聲漉漉偶見。動則暴喘之狀,可減三四。 服至1979年6月,因天漸熱,停藥3個月,共服百劑。喘息已很輕微,可到鄰家串門。 右頸轉移灶縮小至杏核大。至1980年3月,所有腫物全部消失。計經治18個月,服藥300劑,其中引火湯約占1/4?,F仍健在,已80高齡。 四、重癥肺癌驗案(以下有李可弟子張涵抄方) 本人病重,其女至孝,不遠千里來靈石咨詢,患二期硒肺。07年7月13日,于浙江大學一附院診為左上肺癌,兩肺內轉移,肺門及縱膈、腋窩淋巴結轉移,少量胸腔積液,正在接受化療。食納可,動則喘。余況不明。 07年8月10日一診 恩師囑其停止化療,扶正為主。 處方: 高麗參15g(沖),生半夏45g,生南星30g,兩頭尖45g,漂海藻45g,止痙散3~3(沖),干姜30g,遼細辛45g,白芥子10g(炒研),鹿角霜45g,油桂10g,姜炭10g,熟地30g,麻黃5g,炙草30g,制附片45g,生山萸肉60g,生姜90g 加水2500ml,文火煮取600ml,日分3次服。10劑。 抄方心得: 此癥已屬晚期,所幸食納尚可,胃氣尚在。動則喘,元氣已傷損,故扶正為主。 處方陽和湯合攻癌奪命湯、麻附細辛湯。 陽和湯治療陰疽,溫化寒凝。 雖未見到患者,但推測邪由表內陷,凝阻手太陰之臟。 邪之來路即是邪之出路,故用麻附細辛湯托透伏邪。 彭子益所著《圓運動的古中醫學》中言一切病皆本氣自病,否認伏邪之說,但此例病人患有硒肺,有形之物客居肺臟,亦伏邪也。 我曾就此伏邪問題問過恩師,師言:“雖然,本氣自虛,亦必有外邪引發之”, 我想此即所謂“因緣會合”。“傷風不省便成癆”,外邪內陷,影響了臟腑的正常功能。 譬如外感風寒,若治之不當,誤用清熱解毒,甚或輸液抗生素,此猶自撤藩籬、自毀長城,表癥雖去,而邪已內陷。 若陷入太陰脾則下利腹痛、納差; 若陷入太陰肺則喘咳,外感后遺咳嗽經久不愈者甚多,或氣管炎、肺炎; 若外邪陷入少陰腎則病腎炎; 若外邪內陷入少陰心則病心肌炎等。 所以有許多病是由風寒小病誤治而來。 不能面診而處方,實有很大風險,若能表述清楚還好。 中醫是針對不同的個體進行辨證施治的,須四診合參才能遣方用藥。 恩師慈悲患者家屬焦急的心情與期盼的眼神,盡力施治。 恩師曾教導我們眾弟子“為醫者須有——菩薩心腸、神仙手眼、英雄肝膽、兒女情懷”。 07年08月27日二診 患者仍無法親來面診。其家屬言服藥之后,精神、體力均有好轉。 恩師囑守方。10劑。 10天后患者家屬來電,言服后精神體力持續好轉,因路途遙遠,囑其守方再服10劑。
07年9月22日三診 患者體力改善,已能親來面診。服藥30劑,病情平穩。制附片加倍,側重扶元。 處方: 1.固本散加止痙散、川尖貝各100g,制粉,5g/次,日服3次。 2.曬參30g,五靈脂30g,生半夏45g,生南星30g,麻黃10g,制附片90g,遼細辛45g,干姜90g,白術90g,鹿角霜45g,油桂10g,兩頭尖45g,大貝120g,熟地30g,漂海藻50g,甘草50g,生姜45g 加水2500ml,文火煮取300ml,日分3次服。30劑。 07年10月20日夜11點四診 患者從浙江來到靈石,已是夜里,人住旅館之后即不能行動,喘憋甚。立即與我聯系,見其喘憋幾不能呼吸,知已重度胸水。 我診其脈微細,三五不調,已并發心衰。疑路途中顛簸致腫物破裂出血,壓迫心肺。顧不上恩師年事已高,立即為其聯系,恩師趕赴患者住處。 處方: 炙草120g,干姜90g,高麗參30g,生山萸肉90g,三石各30g,制附片100g,茯苓45g,瓜蔞30g,薤白30g,生半夏50g,白酒150ml 加水2500ml,武火急煮取500ml,小量多次服。1劑。蘇合香丸3丸,3小時1丸。 取藥之后,去我住處煮藥,煮好已是12點10分。 恩師曾教導我們:“古時師父帶徒弟,出師時,師父必送兩只東西,一是雨傘,二是風雨燈。意思很明白,出診之時不避下雨還是黑夜。現在我仍送這兩樣東西給你們?!?/p> 我們知道首先要從師父這里傳承的是德,其次才是術。治病救人,隨處可在,恩師耄耋之年,尚不辭晨昏,不避風雨,給我示范了一次又一次。 恩師于06年曾因案牘勞累而有一次中風,一直未輟應診,身體并沒有恢復。 我有諸多的不忍心,多的是崇敬之情無法言表。 師母告訴我,早些年他們住在一個大院里,經常有一些病人家屬半夜敲門,搞得四鄰睡不安穩,都有意見。 這些年急救多到醫院去了,加之年事已高,夜里敲門的人才不多了。 但還是經常有病人半夜打電話,師父起來接電話有時一個多小時,凍得不行。可是師父卻說,越是夜里的電話越是急癥,必須要接。 我常在早起接到師父在夜里開的處方,用短信發給病人,因為有時師父說了半天,那邊就是聽不懂中藥名。 ? ? 茨菇 茨菇,味淡;性平,歸肝經。 【功能主治】調經;催產;行氣。主月經過多;難產;胸悶;氣脹 【附方】①治月經過多:鮮茨菇草五錢至一兩,葉下花根五錢,煎服。 ②治難產(在胎位、產道正常情況下):茨菇草五錢,卷柏五錢,煎服。 ③治胸悶,氣脹,陽萎:鮮茨菇草五錢至一兩,煎服。 07年10月21日晨五診 服后未能控制胸腔積液,仍憋喘嚴重, 此胸水疑路途中顛簸致腫物破裂出血,方中瓜蔞薤白白酒湯、瓜蔞薤白半夏湯治胸痹,但此胸痹非水而是血,故效不顯。 處方: 守前方1劑,并囑其馬上去醫院抽水。 于太原山西一院,行胸腔鏡微創術,抽出許多血性胸水、黑血塊,并予出血處止血。急則治標,西醫外科非中醫可比,可補中醫外科之不足,靈活整合利用資源,實應不拘中西。
07年10月29日六診: 于太原胸腔鏡微創抽血后性胸水好轉,包裹性胸腔積液,現胸中緊滯。 處方: 制附片100g,干姜75g,高麗參15g(沖),五靈脂30g,蘆根45g,丹參120g,檀降香、砂仁各10g,桂枝45g,桃仁30g,紅花30g,云苓45g,澤瀉30g,炙草60g,葶藶子10g,車前子10g,紫油桂10g,生姜45g,大棗30枚 加水2500ml,文火煮取300m1,日分3次服。30劑。 此方溫陽祛瘀利水。 方中丹參飲活血祛瘀、行氣止痛,瘀血重則重用丹參。 葶藶子主癥瘕積聚結氣,飲食寒熱,破堅逐邪,通利水道。 蘆根、桃仁乃千金葦莖湯意。 桂枝振心陽,油桂溫命門之火以助氣化。云苓、澤瀉、車前子利水。 炙草、高麗參補中氣元氣。因為所有降肺利水藥必依中氣運旋而作用。 07年11月27日電,堅持服中藥,無胸水,情況穩定,病灶未檢查。
08年1月4日七診: 仍有少量胸腔積液。此時服藥120劑,已無病容。 處方: 1.生附子30g,干姜30g,炙草60g,漂海藻45g,曬參30g,生半夏45g,大貝120g,兩頭尖45g,木鱉子30g,遼細辛45g,白芥子10g(炒研)。 2.固本散加守宮、蜂房各50g,川尖貝100g,二杠100g 方1乃攻癌奪命湯變方。身體正氣漸復,故側重于祛邪。生附子有毒,溫通之力過于制附子數倍,必久煮2小時方可。方2乃固本散培補元氣,仍是攻補兼施之意。 08年3月6日電,近期將來靈石就診,病情很穩定。
08年3月9日八診 服藥165劑,已無病象病容,固本消積為治。 處方: 1.炙草90g,生山萸肉60g,烏梅30g,生附子45g,干姜45g,漂海藻50g,曬參30g(搗),生半夏45g,大貝120g,兩頭尖45g,白芥子10g(炒研),油桂10g(后),45劑。 2,固本散加止痙散,守宮、蜂房各50g,川尖貝100g,制粉。
08年5月25日九診 穩步好轉,腋下淋巴、肺門淋巴腫大結節 已消近半,已無病容。方用陽和湯合攻癌奪命湯加減。
08年7月20日十診 腫大淋巴結尚未消盡。
08年9月27日十一診 守方繼續服用。 此腫瘤病治療可謂不易,并不排除還有許多的變數。 請謹遵辨證論治原則,非醫者不可試方,否則后果自負。 歡迎疑難雜癥交流! 作者:李可 文字:張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