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公考面試中越來越多的省份,開始采用結構化面試,2024年,廣東省考也從無領導面試改為結構化面試。 雖然很多人大V都在講面試,但不客氣的講,沒有幾個懂為什么要這樣改。同時很多人報了某圖、某公、某筆的高價面試課,然后面試成績還是不好,不明白為什么。今天,一篇文章說清楚。 采用結構化面試和結構化面試的改革方向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為了考察考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結構化面試的最大優勢就是可以完整的考察考生面對實際問題的解決思路和方式,題目場景設計更加靈活,情節更加具體,方法更加針對。這對于吃老本的培訓機構來說,簡直就是毀滅性的改革,原先的教學套路完全無法應對這種題目,并且招聘和培訓具備解答這種題目能力的老師極為困難。所以,目前機構應對不來這種。 舉個例子! (2023年河南省考面試真題)企業給環衛工人提供免費午餐。有環衛工人說,收工以后飯菜都涼了,吃不到熱的;還有喜歡自己帶飯的工人說不如直接給錢來得公平;同時企業還反映浪費現象比較嚴重。對于以上問題,請你選一個關鍵問題,并說說你會怎么解決。 如果按照多數機構的思路:一調查了解,二分情況解決,三總結反思。 題目要你選一個關鍵問題,這個結構就答不出來,考試大多數會說:“我認為,題目中的關鍵問題是前期的了解過程,或者最后的總結反思。”乍聽,有點道理,細一想驢唇不對馬嘴。 這個題目的核心問題只有一個,如何擺平環衛工人的心態失衡問題。題目所描述的現象,本質上都是一個不患寡而患不均的問題,覺得別人吃熱的,我吃涼的;別人吃到了,我沒吃到;別人省錢了,我沒省錢。這樣的一個心態失衡問題,自然而然也會出現浪費嚴重的情況。 這個思路,絕不是結構的模板能夠思考出的,這必須基于對實際場景的深入了解和思考。而實際上,考官評分的細則中恰恰這個就是關鍵。自然機構就拿不到高分,甚至都拿不到均分。 如果你能想到前面的關鍵問題,對策自然也就脫口而出,比如:采用自費與補貼結合的方式,十塊收一塊,既能避免浪費,又能平衡心態。類似:學校和機關里的食堂。然后在隨便補充點,教育引導啊,監督管理啊之類的對策。題目的針對性、可行性和高度就一下子提高很多。評分自然就好很多。但是!這個機構教不了。 第二,弱化對考生的理論知識考察! 除去個別中央部委和發達城市的面試,越來越多的地區在公考面試的題目中,大比例的采用社會現象、社區治理、民生保障、醫療養老、教育就業等方向作為題目的背景,很少會考國家政策,宏觀方向,發展規劃等內容。因為,組織部門不想招一堆夸夸其談者,更希望招一批能夠扎根基層,有情商,會辦事的干部。說白了,筆試考智商,面試考情商。面試要弱化智商考察,加強情商考察。 智商很簡單,背誦、閱讀、積累、灌輸都可以解決。情商不可以,這只能經過不斷的思考和鍛煉。這種面試方式,機構就又不會教了。 還是舉個例子,還是真題! 領導安排你負責一項工作,由小王配合你。但小王認為在上次評選評優中,你沒有投他的票。因此,不配合你。你怎么辦? 機構思路:一、反思自己,承認錯誤;二、溝通交流,勇于改正;三懲前毖后,避免在次發生。 又是驢唇不對馬嘴,題目的情況,你是負責人,他是配合人員,相當于你是上級,他是下級。你跟他認什么錯?另外,題目中,你也沒有錯誤,反思什么? 正常辦事邏輯,應該是:一、跟他強調工作的重要性;二、向他說明,對他沒有評上的惋惜,自己個人十分認可他的能力。因此,領導安排這項工作的時候,第一時間就想到了他,認為只有他能配合好,而且也希望借這個機會,向大家和領導證明他的能力;三、敲打一下,自己會多多向領導說明他在工作中的表和付出,主動匯報他在工作中的重要作用。(潛臺詞,你愛干不愛,不干我也會跟領導說。) 這里我只是一個思路,具體答題,意思差不多,但不會說出來不好聽,杠精網友噴的時候請注意。! 最后,我想說的是,如果你能冷靜的去看題目中的問題,你就會發現,現在的真題,根本沒辦套用機構的套路。如果你報過機構的培訓班,你把你練的題目去網上搜搜,大多會有一道對應的真題,而機構讓你練的明顯經過簡化。 那么,你如何敢幻想,這樣的練習和學習,能應對真正的考試呢?歡迎大家討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