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洋軍一個鎮:相當于一個師; 北洋軍一個協:相當于一個旅; 北洋軍一個標:相當于一個團; 1912年9月15日,北洋軍將原來的鎮、協、標依次改為師、旅、團,巡防營改為營,隊改為連,以此類推。 北洋軍的精銳是原來的六鎮新軍,其火炮力量碾壓民國時期的其他師級單位,每個鎮都裝備54門75mm山炮或野炮,這一點可媲美抗戰時期的日軍的一個甲級師團。 北洋常備軍(北洋軍)的編制及官制(1902年) ![]() 袁世凱及北洋諸將 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袁世凱在上奏給清政府的《奏定北洋練兵營制晌章》中,詳細介紹了北洋常備軍(北洋軍)的編制及官制如下。
![]() 北洋常備軍(北洋軍)編制架構圖 各級軍官等配置如下:
此外:
![]() 北洋常備軍(北洋軍)官制 北洋六鎮 變革中的中國軍隊,師從德國和日本 清朝末期,袁世凱與1901年任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以小站練兵而后形成的武衛右軍為基礎,開始建設北洋常備軍,到1905年共有六鎮。北洋軍的基本構成為,鎮、協、標、營、隊、排、棚等,鎮為最大獨立作戰單位,相當于師。 一般認為,北洋軍一鎮兵力約有12000多人,下轄2個步兵協、騎、炮個一標,棚是最小獨立作戰單位,有14人構成,相當于現代化軍隊的班,三鵬為一排,三排為一隊,每隊150人以上,四隊一營,三營一標,標大約相當于步兵團,一般超過1800人,兩標為一步兵協。 因為師從德日,北洋軍建制基本構成與他們幾乎相同,如一戰時期的德軍為每團四營,每營四連,而日軍甲種師團構成為師團下兩旅團,工、騎、炮、輜重各一聯隊,每旅團2個步兵聯隊。 到1912年,北洋六鎮外加20鎮、23鎮共8個鎮改成了8個師,協、標、營為旅、團、營;北洋陸軍師為步兵兩旅、騎兵、炮兵各一團,工程兵、輜重兵各一營,步兵旅為兩團三營四連制,每團外加1個機槍連;由此基本確立現代軍隊建制體制,基本實現了中國舊式軍隊向近代化軍隊發展使命。 北洋新軍每鎮有步兵兩協,鎮的首領叫統制,相當于師長,中將軍銜。步兵之外,各鎮還設有馬隊一標、炮隊一標,人數同步兵標。另設工兵一個營,輜重兵一個營,人員編制同步兵營,一鎮共有12,000多人。 ![]() 每協有兩標,協的首領叫協統,相當于旅長,少將軍銜。 每標有三營,標的首領叫標統,相當于團長,上校軍銜。 每營有四隊,營的首領叫管帶,相當于營長,少校軍銜。 每隊有三排,隊的首領叫隊官,相當于連長,上尉軍銜。 ![]() 每排有三棚,排的首領為排長,中尉軍銜。 棚為最小單位,棚的頭目為正目、副目,相當于正、副班長,正目是中士,副目是下士,每棚有士兵14人。 |
|
來自: 語濹 > 《北洋政府、軍閥時期(1912-1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