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劇《我的阿勒泰》一夜爆紅大受追捧,原生態的美治愈都市人的心靈。 ??該劇的原作散文集已出版15年,作者李娟也早已是圈內的傳奇。與電視劇相比,原作所呈現的生活更為豐富,營造的氛圍也更遠離塵囂。 ??我們都向往廣闊的世界,我們都棲身小小的角落。愛上阿勒泰的人們,是在尋找世界上的另一個自己。 “有阿勒泰陪伴的一周,班味都淡了” 5月7日,8集迷你劇《我的阿勒泰》在央視一套和愛奇藝平臺同步開播,立即收獲如潮好評,不僅連續奪得央視收視第1+全網收視榜首,還創下十多個熱搜。 網友們不吝贊美之辭:“這才是真正的'美’劇!”“好像在格子間里吸氧,治愈精神內耗”“不建議大家去看'阿勒泰’,因為太短了,根本看不夠!” 這部短劇的情節很簡單: 19歲女孩李文秀,懷揣著一個文學夢在烏魯木齊打工,卻因讀書不多而被人嘲笑。在搞砸了餐館的一次重要接待之后,文秀回到家鄉阿勒泰,和母親、奶奶一起生活,并結識了熱情鬼馬的哈薩克族少年巴太。 文秀感受著牧民的生活方式,一步步發現了戈壁與草原的壯美、牧民們的淳樸善良與固執,學會了如何去愛和生活。一直沒有放棄寫作夢想的文秀終于出版了作品,并留在出版社工作,與巴太遺憾錯過。四處游歷的她整理自己的見聞陸續寫成書。 又一個三年后,在臨近春節之際,文秀回到彩虹布拉克。在煙花絢爛升空之際,馬蹄聲傳來,循聲望去,摘下帽子的巴太露出了那張熟悉的面孔。 在觀眾眼中,《我的阿勒泰》呈現了一種純粹的、未被污染的生命力,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大家看到了一個與鋼筋水泥的都市生活截然相反的世界,看到了另一個中國的模樣。 電影質感的鏡頭下,戈壁、草地、雪山、荒漠、樹林、湖泊美如油畫,牧民們轉場、叼羊、賽馬、摘木耳、彈琴唱歌,隨性又自由。 對都市人來說,這種生活是妥妥的“詩與遠方”,自然令人無限向往。 整部劇透露著文藝片的平淡、內斂,劇情也相對松散。但制作團隊非常用心,除了娓娓道來牧場故事外,風格上還有意識地營造了輕松幽默的氛圍。 一個經典鏡頭是:在可可托海附近的一個村莊,摩托車店外貼著一張巨大的劉德華代言海報,劉德華帥氣地站在那里,旁邊一頭牛正在津津有味地舔他的臉。 這個鏡頭只有兩秒,但劇組花了很長時間與劉德華團隊協商,要來了劉德華的肖像權。 “很好地去除了五一后連上六天的'班味兒’” “沒有一個打工人不想去阿勒泰”,這部劇就這樣爆火,甚至帶動了阿勒泰地區文旅產業的發展,當地多家文旅部門推出《我的阿勒泰》“文旅合作新生態”,倡導“讀一本好書,看一部好劇,去一個美麗的地方”。 “看一遍就難以忘懷的文字” 《我的阿勒泰》并不是原創劇集,而是改編自作家李娟的同名散文集。雖然電視劇是剛爆火,但在文學圈,無論李娟還是“我的阿勒泰”,都已經是一個傳奇很久了,畢竟這本書出版于2010年。“文學天才”、“暢銷書作家”等稱號在李娟身上已經多年。 視頻號網紅“范大山”曾經講過“一個悲傷的追星故事”: 數年前,22歲的范大山讀到《我的阿勒泰》,無比熱愛,看到序言里寫著“此刻我仍生活在偏遠寂靜的阿克哈拉村”。他居然從北京跑去新疆,想去見李娟一面。 當時他騎自行車從北京到連云港,在連云港把自行車拆成零件裝上火車,乘綠皮火車坐到烏魯木齊,再坐長途汽車去阿勒泰,走過了無人區戈壁灘到了富蘊縣,又到鎮上,這個鎮有多偏僻?“整個鎮沒有人會說漢語”。 見到李娟了嗎? 并沒有!這時候李娟已經搬走兩年了。 范大山說:“回來后我還在微博上給她留言了,她也沒有搭理我!” 的確是一個“悲傷又遺憾”的故事,但足以見出李娟的文字有多么強大的力量,以及擁有多么執著的粉絲。 從1999年寫作至今,李娟已經出版過散文集《九篇雪》《阿勒泰的角落》《我的阿勒泰》《走夜路請放聲歌唱》,非虛構長篇《冬牧場》及“羊道”三部曲、《遙遠的向日葵地》等,幾乎拿遍了中國散文的最高獎:魯迅文學獎、人民文學獎、朱自清散文獎、茅盾文學新人獎…… 這屢“吹向文壇的清新之風”,來自遙遠的大西北。李娟的創作帶有半自傳色彩,所有的作品都沒有離開她所成長和生活的新疆,所以有人說阿勒泰之于李娟,就像撒哈拉之于三毛,北極村之于遲子建,呼蘭河之于蕭紅。 “李娟”這個名字非常普通,她的文字卻十分有辨識度。王安憶曾評價李娟:有些人的文字你看一百遍也記不住,有些人的文字看一遍就難以忘懷。 在作家圈,李娟享有非常高的贊譽:朱天文說 “我在臺北讀到了李娟,真不可思議,我同時就在李娟那唯一無二的新疆” ;陳村說“這樣的文字是教不出來的”;她的伯樂劉亮程則說:“我為讀到這樣的散文感到幸福,因為我們這個時代的作家已經很難寫出這種東西了。” 李娟的文章帶有廣袤無垠的荒野感,流淌著心平氣和的溫柔,自然的凜冽、生活的艱苦與生動有趣的日常細節融合在一起,把世間的美好,若無其事地乘以二呈現給讀者。 但是李娟說,自己不是刻意要制造一個田園牧歌的濾鏡,把很多美好的東西寫出來,不是要讓別人羨慕向往,而是這個東西本身打動了自己。 45歲的李娟現在安靜地生活在新疆,一個人包餃子、遛貓、修理書架、散步……偶爾的直播是“唯一與網友交流的社交方式”。 尋找每個人自己的“阿勒泰” 雖然電視劇《我的阿勒泰》被譽為“文學作品影視化開出的一朵驚艷的花”,但依然有很多人不買賬,特別是一些“原著黨”,對改編后的電視劇有頗多不滿。比如添加母親的戀愛線、把“外婆”改為“奶奶”、把文秀母女的牧民身份認同改為漢族外來者,尤其是以原作中不存在的“文秀與巴太的戀情”為主線,被批評為“打著李娟旗號的牧場戀愛劇”“這個戀愛非談不可嗎?” 也有一些觀眾表示,至少是通過電視劇才知道了李娟的名字并開始讀她的書、散文影視化必然要增加故事情節、此劇的清新與樸素仍是當下無數電視劇望塵莫及的…… 爭議其實是好事,通過電視劇擴大了原作的影響,讓更多人去關注作者更多的作品,更是雙贏。 的確,與追電視劇相比,靜下心來讀李娟的文字更能感受到一種曠遠與沉靜,在文章中總能不經意遇到與心靈相通的文字: ——我出生在新疆,我所了解的這片土地,是一片絕大部分才剛剛開始承載人的活動的廣袤大地。在這里,泥土還不熟悉糧食,道路還不熟悉腳印,水不熟悉井,火不熟悉煤。 ——沒有月亮,外面漆黑一團。但星空華麗,在世界上半部分兀自狂歡。星空的明亮與大地的黑暗斷然分割。 ——這荒野真是不講道理。但慢慢地,這荒野又會讓你覺得自己曾努力去明白的那些道理也許才是真正沒道理的。 ——人是被時間磨損的嗎?不是的。人是被各種各樣的離別磨損的。 作為熱愛生活的人,李娟也講述了很多輕松而饒有趣味的小事,比如自己在烏魯木齊花五塊錢買了一只“金絲熊”帶回家,被媽媽罵:家里到處都是耗子,還花這么多錢又買回來一只! 比如外婆喝一口稀飯:“哎喲!哪個做的飯?煮熟就可以了嘛!哪么煮這么燙?”用筷子在稀飯里攪一攪:“老天爺!清湯寡水的,老子要挽起褲腳跳下去才能撈到幾顆米”。 在新版《阿勒泰的角落》中,李娟寫下一句寄語:“我們都向往廣闊的世界,我們都棲身小小的角落”。 李娟說,牧場有牧場的純真,城市也有城市的純真;鄉村有鄉村的自由,城市也有城市的自由。在某種意義上城市也是我們的故鄉,不要去盲目地追求遠方的生活,也不要覺得只要改變了當下的環境,就可以改變一切。 在格子間、辦公室向往阿勒泰的我們,實際上已經通過文字抵達了阿勒泰。每個人的內心都有著無限廣袤的空間,那是比阿勒泰還要遼闊的世界。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