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佛山高促會 技術經紀人雜談×第七期 當好科技成果轉化的“風險翻譯官” 【作者介紹:徐衛彬】 ![]() 經濟學碩士,注冊會計師,經濟師 省科學院佛山產研院戰略風控部部長 佛山市創新創業高層次人才促進會副秘書長 信息不對稱,是科技成果轉化面臨主要的問題之一。簡而言之,就是科學家不懂市場,企業家不懂技術。這并非意味著科學家對市場一無所知,他們只是不知曉或忽略了市場所蘊含的風險罷了。人是有限理性的生物,在進行決策判斷時,往往看到的是決策帶來的“好處”,從而選擇性地忽略好處背后的風險。即使看到風險,人們也會基于偏見進行跟風決策。因為從人性的角度講,人們憎恨的是“損失”而非“風險”。尤其如今,科技成果轉化在全國如火如荼地開展著,科學家們對于科技成果轉化的風險缺乏足夠的認識,如果紛紛盲目跟風實施轉化工作,沒有深入了解轉化過程中的風險,最終將會導致科研成果的轉化失敗。 技術經紀人的任務是傳遞風險信息,讓科學家知曉產品風險、市場風險和法律風險,讓企業家知曉技術研發風險和產品應用風險,按照符合科技成果轉化規律的方式做好風險管理,方能提高科技成果轉化的效率和效益。如何高效“翻譯”和傳達風險信息,當好科技成果轉化的“風險翻譯官”,是當下留給技術經紀人們的重要課題。我們認為,基于信息對稱視角,科技成果轉化要分三個階段考慮: 01 第一階段,注重“保護” ![]() 科技成果轉化與產業化的前期是“有得轉”,由于技術研發供給和產業技術需求存在一定程度上的“脫鉤”,導致可供轉化的高質量成果數量較少。對于轉化前景明確的轉化項目,在科技成果轉化第一階段,技術經紀人要著重偏袒科學家,保護科學家的核心利益不被稀釋,才會實現成果源頭供給的穩定,也使科學家的原始貢獻受到了應有尊重。 為科學家匹配合適的創業伙伴 科學家創業的第一步是找到合適的創業伙伴。雖說“科學家不適合做企業家”,這一觀點并非絕對,因為確實有一些科學家成功轉型為企業家。然而從普遍規律來看,科學家與企業家在職業特性、技能需求和思維模式上存在較大差異,轉換角色要求科學家投入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容易造成社會資源的極大浪費,最高效的方法是為其匹配合適的企業家。 技術經紀人應根據科學家的轉化需求,包括所需的資金、技術、市場資源等,以需求為導向深入了解企業家們的背景和經驗,評估他們的價值觀和目標,關注他們的誠信度和道德觀念,有效識別與項目匹配的企業家(或職業經理人),保障科學家的利益。技術經紀人在成果供給端和產業需求端發揮著“連接兩端”的關鍵性作用,應該為科學家篩選匹配合適的創業伙伴,加強風險信息傳達互通,提高創業項目團隊的契合度。相反,如果技術經紀人在選定項目及團隊撮合階段沒有做好“風險”翻譯和傳達,導致各方創業理念差異較大,甚至導致科學家的權益和功勞被外部資本蠶食,科技成果轉化往往將不可避免地以失敗告終。 02 第二階段,確保“公平” ![]() 科技成果轉化的諸多環節都涉及到利益協調,建立公平的利益分配機制,保障全體股東的合法權益,才會使科技成果“轉得了”和“轉得快”。當為科學家配齊了企業家或經營團隊后,我們需要確保各方股東權益,做到公平不偏袒。如果天平總是無條件地向科學家傾斜,將會削弱各方股東在資源投入方面的積極性。 做到利益捆綁、風險共擔 股權激勵是一種將股東與經營者的利益捆綁在一起的有效方式,科學家和企業家要實現利益捆綁、風險共擔,首先需要在股權上采取一系列措施來確保合作穩定。比如,在股權出資方面,科學家和企業家按照一定比例共同出資,確保雙方的投入是均衡的,體現了風險共擔的原則;在股權激勵方面,可以通過動態股權激勵、優先股份轉讓權、股息紅利分配請求權等激勵,使股東與公司的利益緊密相連。 在責權利分配機制方面,科學家負責提供技術支持、研究成果等,享有知識產權(或發明人署名權)和收益權;企業家負責項目的商業化運作、團隊管理和市場推廣等,享有相應的經營權和收益權;在決策機制方面,確保企業家在經營決策上享有發言權和投票權,同時避免科學家在管理和經營層面擁有過多的一票否決權,這可以確保雙方的利益得到充分考慮,也減少因科學家不懂經營帶來的決策風險。 做到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 科學家的主要任務是進行科學研究,他們通常在實驗室、研究機構或大學中工作,致力于推動科學知識的邊界擴展。他們的專業知識和技能主要集中在科學發現、技術創新和問題解決上。公司的經營涉及到多個方面,包括市場策略、財務管理、人力資源管理等,這些領域需要專業的知識和技能。雖然科學家可以提供有關技術和產品方面的建議,但他們可能并不具備經營公司的全面能力。即使科技成果轉化是因科學家而興起,但并不意味著科學家可以在轉化的過程中始終處于主導地位,科學家創業時的主要精力應該集中在科學發現、技術創新和產品迭代上,企業經營要始終交給企業家或職業經理人來開展,迫使科學家去創業辦公司,讓他們在陌生領域做著陌生的事情,對他們來說其實是不公平的。 03 第三階段,追求“效率” ![]() 科學家、企業家和其他參股股東完成現金、知識產權和其他資產實繳,公司商業模式也得到市場初步驗證時,科技成果轉化要以效率為優先,即避免公司 “一言堂”或“決策均攤”,“一言堂”看似高效實則極大地削弱了決策信息對稱程度,容易造成決策失敗;“決策均攤”使決策過程會變得冗長而復雜,最終使公司錯失市場機會。縱觀那些所謂“轉得好”的科技成果,通常其成功原因并非來自某個科學家或企業家的運籌帷幄,而是其公司的股權結構、治理結構和產品體系順應了市場規律,市場規律往往最重視效率。 注重股權結構、治理結構和產品體系設計 數百年前的經濟學理論就強調了專業化分工對于提高效率的重要性,股權結構設計是專業化分工的前提。股權結構設計是公司最重要的戰略決策之一,它決定了企業的經營權、管理權、監督權和所有權的分配,既要考慮科學家的控股權、利益相關方的參股權,也要考慮資金需求與規劃、業務需求等,不同創始階段公司股權結構的著重點也不一樣。股權結構設計時還要考慮激勵與鞭策機制,即通過股權激勵、獎金等方式,激勵管理層和科學家為公司長期發展做出貢獻,同時建立約束機制,防止股東為追求短期利益而損害公司長期利益。 完成股權結構設計后,便要考慮公司治理結構。公司是法人實體,其存在并不依賴于某個特定個人,包括創始人。在完成公司成立和股東實繳后,其便成為一個獨立的法律主體,具有自己的權利和義務,不受某個人的影響。盡管在公司初創階段,的確存在某個股東貢獻較多的情況,但是從法律和商業的角度來看,公司的運營和發展是基于其自身的戰略目標、管理團隊、經營策略以及市場環境等多種因素的綜合作用,避免將公司與某個特定的人過度綁定。為此,應充分發揮股東會、董事會和經營班子會的作用,把決策權進行細化分權,分權的過程既是分工的過程,也是實現信息對稱的過程,技術經紀人需要引導股東要以公司利益為核心,解決公司發展過程中的規范和運行效率問題。 最后便是公司產品體系的設計。科學家和企業家在產品開發過程中存在觀點差異,差異源于他們各自不同的角色和目標。科學家通常專注于技術本身,注重的是產品的基礎科學原理、技術創新和實驗驗證;企業家更加注重產品的市場需求和商業價值,他們希望產品能夠迅速滿足市場需求并帶來經濟效益,他們關注的是產品的市場定位、目標用戶和市場競爭力。這種差異并不意味著科學家和企業家是對立的,而是反映了他們在產品開發過程中不同的側重點和優先級。追求效率意味著公司首要任務是先活下去,再談發展,通過將初代產品推出市場,不斷試錯和改進來優化產品,實現產品的快速上市和持續迭代,這是企業活下去的根本,切記將公司做成了科學家的另一個“實驗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