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課堂的三大遺憾 作者:李廣生 教了但沒學,學了但沒會,會了但沒用,以上是典型的課堂的三大遺憾。三大遺憾存在遞進關系,均與體驗有關。 我把體驗描述為“身之行”“心之思”和“情之動”。“身之行”強調實踐體驗,“心之思”強調反思體驗,“情之動”強調情感體驗。三者在互動中達成統一,即行為、認知和情感的統一。 造成三大遺憾的原因可以解釋為:因為缺少實踐體驗,知識不能轉化為經驗,可能導致教了但沒學;因為缺少反思體驗,經驗不能內化為認知,可能導致學了但沒會;因為缺少情感體驗,認知不能深化為熱情,可能導致會了但沒用。 為了理解這三大遺憾或是說理解體驗在課堂中的重要作用,我們可以簡單模擬一個學習過程:鳥的認識。 僅僅告訴學生鳥的概念是“脊椎動物的一類,溫血卵生,用肺呼吸,幾乎全身有羽毛,后肢能行走,前肢變為翅,大多數能飛”,是沒有任何意義的。即便把鳥的生物學特征進行系統總結,結構化為一個個知識點,毫無保留的告訴他們,如身體呈流線型、胸肌發達、直腸短、食量大消化快、體溫恒定等等;哪怕是要求他們熟練的背誦,也會很快忘得一干二凈。如果學習沒有給人留下任何記憶,沒有給他帶來任何轉變,又怎么證明他學了呢?這就是教了但沒學。 學習的本質是把知識轉化經驗。知識和經驗的最大區別在于,知識是客觀的而經驗是主觀的。學習是把客觀知識轉化為主觀經驗的過程,也可以說是建構屬于自己的知識的過程。經驗來自于經歷,在形成經驗的過程中,身體參與的實踐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幸好很多教師都深諳這一點。他們會設計各種實踐活動,調動學生多感官參與學習,如觀察鳥的標本、觸摸鳥的羽毛、傾聽鳥的鳴叫,或是飼養鳥、解剖鳥等。有了在這些活動中的親身經歷,學生形成了經驗,對鳥的認識更深入、記憶更持久。學習因此發生。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差不多所有教師都清楚身體參與學習的重要性,但可能會忽視反思內化的重要性。通過觀察、觸摸、飼養、解剖等各種活動,學生把鳥的知識轉化為自己的經驗。但這些經驗都是較為具體的知識,也是一些碎片化的知識,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因此很難在其他場景以及后續學習中發揮作用。如,他們擁有了鳥的知識,但可能無法識別善于奔跑的鴕鳥和善于飛翔的蝙蝠是不是鳥,也可能無法把鳥的知識運用到鳥的保護中。他們確實學了,也學到了,但沒有學會。 我們需要重新定義“學會”。如果把“學”的本質定義為知識轉化為經驗,那么“學會”的本質則可以定義為經驗內化為認知。認知不是具體的知識而是獲得知識的方法和組織知識的方式。經驗很難遷移,因為經驗是具體的、情景化的,脫離具體的環境和條件,經驗可能變得毫無價值,就像你會開汽車但不一定能開飛機一樣。但是,如果你是一個有心人,對開汽車的經驗進行深入反思,讓具體的經驗變成抽象的認知,如啟動發動機、觀察儀表、控制速度、判斷路況等,則有助于更好的掌握飛機駕駛技術。學會是把經驗內化為認知從而實現遷移,而不僅僅是對知識的記憶和復現。 認識鳥的經歷讓學生獲得了鳥的知識,這只能證明他們學了并且學到了,但如果只能認識鳥,而不能把認識鳥的方法遷移到認識昆蟲或其他動物上,不能把鳥的知識用到對鳥的保護,則意味著他們并沒有學會。很多課堂存在這樣的遺憾。設計了很多活動,開展了很多項目,熱熱鬧鬧也忙忙碌碌,雖然讓學生獲得很多經驗,但缺乏深刻的反思,這些經驗便只能停留在經驗的層面上,并未內化為認知,所以很難形成遷移,學了但沒學會。 “身之行”必須結合“心之思”才能構成完整的體驗。在組織了觀察、觸摸、飼養、解剖等各種實踐活動后,必須設計一個反思的環節。在這個環節里,學生要總結、思考、交流如下內容:關于鳥的知識我知道了哪些,我是如何知道的,知道這些知識對我意味著什么,這些知識還可以應用到別的地方嗎,等等。這些關于知識的知識便是認知,表現為人們觀察事物的角度、思考問題的方式和解決問題的思路。反思的目的是讓學生獲得關于知識的知識,利用這些知識觀察研究其他生物,從而更好的認識大自然和整個世界。事實上這些認知還可以遷移到對人類社會的理解。這才叫學會。如果說教是為了不教,學則是為了學會。 實踐加反思構成完整的體驗,學生既學到了知識也學會了認知,是不是就完美了呢?更大的遺憾還在后面。相關研究顯示,有這樣一些學生,雖然擅長但不熱愛。在某一領域,他們表現出較高的學業水平,但并不愿意從事相關工作,更不要說投入畢生的努力了。2015年PISS測試結果顯示,中國學生在科學領域的表現遙遙領先,但希望從事科學工作的人數比例落后于一些國家。這一領域知識和認知只是他們獲得高分的工具,也是他們逃離這一領域的手段。這便是會了但沒用。 情感體驗的缺失是造成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身之行”和“心之思”的結合如果少了“情之動”的體驗,將會造就一批有知識,有能力但沒有激情和熱情,沒有勇氣和熱愛的人。這才是教育的最大遺憾,也可以稱之為教育的悲哀。 認識鳥的課程中需要滲透對鳥的欣賞和保護,但不能以說教的方式完成。在情感態度價值觀培養中,說教是最糟糕的方式,也是最低效的方式,雖然備受人們青睞。過度依賴說教,不但不能促進積極的情感態度,反而會帶來消極的激情態度,不但不能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反而會導致價值觀扭曲。培養對鳥的興趣、情感以及對鳥的態度,必須通過真實的體驗來完成。情感體驗可以融入在實踐體驗和反思體驗中,也可以單獨進行。即便單獨進行也不能孤立的實施,要借助實踐和反思的力量。詩歌、繪畫、音樂、電影、民間故事等,都是極好的素材;實地考察、影像記錄、愛鳥宣傳、護鳥活動等,都是極好的方式。同時還要關注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情緒感受,盡量創造輕松愉悅、包容支持的環境。這是上一個專題“令人向往的課堂”討論的主要內容。 情感體驗主要目的不是豐富知識和認知,而是深化情感、激發興趣和熱情。熱愛是最好的老師,也是創新和創造的源泉。沒有熱愛,學多少都沒用。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