換成誰都打不贏。
廉頗還在戰場上的時候,就已經被王龁打得節節敗退,趙軍損兵折將。 四月,長平之戰正式開打,趙國軍隊擊傷了秦軍的偵察兵,秦軍偵察兵斬殺了趙軍的裨將茄。 六月,王龁率軍擊敗廉頗,攻破趙軍陣地,斬殺趙軍四名都尉,攻占趙國的兩個重要據點-光狼城和二樟城。 七月,趙軍開始龜縮在營壘之中,不敢出戰,秦軍強攻,攻占了趙軍西邊的營壘,斬殺趙軍兩名都尉。 廉頗開始固守不戰,秦軍數次挑戰,趙軍就是不出戰。 但是,趙孝成王對廉頗很不滿,數次派人責備廉頗。
趙孝成王對廉頗率軍作戰損失頗多而生氣,廉頗與王龁作戰總是失敗,卻又堅守營壘不敢出戰,再加上趙王聽到許多反間的謠言,于是派趙括代替廉頗率軍攻打秦軍。 秦國的反間計只是誘因,趙孝成王替換廉頗的真正原因是:廉頗總打敗仗,而且堅守不出。 除此之外,趙國還有糧食供應短缺的問題,否則也不必急于催廉頗出戰,趙孝成王用趙括換廉頗,就是因為趙括能夠執行進攻的命令,而廉頗不行。 這就是長平之戰時,趙國所面對的困難。 請問趙孝成王能換誰上長平戰場? 李牧嗎?此時的李牧還沒有出頭,可能還是趙國邊境上的一名軍官,李牧登上歷史舞臺,要到15年之后了。 就算李牧在場,依然無法打贏長平之戰。 首先,秦軍戰斗力強于趙軍。 廉頗在長平戰場上時,數次與秦軍交戰,都以失敗告終,廉頗多次被王龁擊敗,按理來說,廉頗也是戰國四大名將之一,其軍事能力也不弱,但連王龁都打不過, 這并不是廉頗指揮能力不行,而是秦軍戰斗力強于趙軍,秦軍是經商鞅變法之后的虎狼之師,是靠軍功爵位制而打仗的軍隊。 即使李牧上戰場,依靠的也是同樣的趙軍,在秦強趙弱的情況下,李牧也只能固守待援,廉頗雖然損兵折將,但固守不戰的戰略是正確的,不至于像趙括一樣被秦國全殲。 李牧固守的結果跟廉頗固守應該是一樣的,也會損兵折將,但不會傷及主力。 李牧的確有謀略,但秦國將領也不弱,在戰場之上,李牧的謀略如果被秦軍識別,就起不到作用,在絕對的實力面前,趙軍是戰不到便宜的。 其次,秦國實力強于趙國。 打仗打的就是綜合國力,長平之戰維持了三年時間,秦趙雙方數十萬軍隊在前線廝殺,對于后勤是一個巨大的壓力。 趙孝成王數次派人責備廉頗,催促廉頗出戰的原因就是實力不如秦國,再繼續消耗下去,糧食都沒得吃了,還是一樣要失敗。 還不如主動出擊能夠打敗秦國,也許還有一線生機,這是趙孝成王的想法。 前線將領只能服從趙王,不服從趙王,這仗就沒法打,除非能說服趙王。 秦國實力強于趙國這是客觀存在,誰也改變不了。 況且趙國除了廉頗和李牧之外,還有哪員將領能夠對抗白起這樣戰神? 樂乘?田單?這些人還不如李牧。樂乘能力差一點,田單是齊國人,趙王也不會放心。 其他幾乎沒人了,換了別人,一樣打不贏。 能守住營壘,與秦軍打成平手,就相當不容易了。 最后,趙國缺糧。 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幾十萬人沒糧食吃,是相當恐怖的事,輕則兵變,重則全軍覆沒。 這是趙國最擔心的,當時其他諸侯國都不愿意借糧食給趙國,趙國這仗沒法打。 要是按廉頗的方式繼續消耗下去,幾十萬人沒飯吃,想想都恐怖,除非趙國能解決這個問題,而不是換將領。 軍事是政治的延續,戰爭很多時候就是政治問題,除非能夠解決趙孝成王所面對的政治困難,否則換了誰上戰場,趙國也打不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