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說,北京市昌平區將移除西關環島的李自成塑像,恢復石牌坊至大紅門古神道歷史風貌,再現明十三陵歷史風貌。 李自成何許人?但凡熟知中國歷史的人恐怕都不會陌生。 李自成,明末農民起義領袖,生于1606年。小時候放過羊,后在驛站當馬卒,負責照看馬匹。1627年明末農民起義爆發,李自成從驛站失業后,于1629年參加起義,逐漸成為起義軍領袖。崇禎十七年(1644年)3月19日李自成統帥的大順軍攻入北京,崇禎皇帝吊死煤山,明朝滅亡。 4月底,本已約定投誠的吳三桂引清軍入關對抗李自成,雙方在山海關附近的一片石展開激戰。此役,大順軍精銳被擊潰,退守北京。眼見敵兵將至,李自成決定撤回陜西老家。4月29日,李自成在紫禁城武英殿登基,旋即率部退往西安。 時隔三日,清朝攝政王多爾袞在群臣簇擁之下由朝陽門入京。為了永絕后患,多爾袞立刻派遣自己最信任的兩位同母兄弟靖遠大將軍、和碩英親王阿濟格,定國大將軍、和碩豫親王多鐸統領八旗勁旅追擊,圍殲李自成余部。 在清軍兩路重兵的夾擊下,李自成跳出包圍,輾轉藍田、商洛、鄧州等地,一路向南,抵達襄陽。 雖然在荊襄地區大順軍成功擊潰敵軍,但在武昌,阿濟格統領兵馬追蹤而至,圍城數重。坐守孤城,實非長久之計,于是李自成放棄武昌,率部向江西轉進,其間與敵交鋒數次,皆以失敗告終,被壓制在鄂、皖、贛交界的九江區域附近。 此后,李自成的結局便成為頗為撲朔迷離的一樁歷史疑案。流傳較廣的說法主要有“通山九宮山說”“通城九宮山說”“黔陽羅公山說”“石門夾山說”“鎮遠清溪說”“宿松桑家口說”等等。 1949年3月23日,中國歷史上一個平常卻又特殊的日子。這一天,毛澤東等人將從西柏坡啟程,向北平進發。 出發的前夜,毛澤東只睡了四五個小時。臨行前,他對周恩來說:“今天是進京'趕考’的日子,不睡覺也高興啊。” 周恩來笑著說:“我們應當都能考試及格,不要退回來。” 毛澤東說:“退回去就失敗了,我們決不當李自成。我們都希望考個好成績。” 這段簡潔幽默卻又飽含深意的對話,成為了歷史上著名的“趕考對”。 李自成統帥大順軍進逼北京直搗明朝的首都北京,可以算是其一生最鼎盛最輝煌的時期。 昌平西關環島的李自成塑像,更是這段歷史記憶的具象化表達。這座塑像,馬鬃、馬尾、戰袍和斗蓬都飛舞飄動起來,而李自成則威嚴地端坐馬上,雙目遙望,一 手放 于 腰間,一手緊勒馬繆,馬欲奔突而受遏,在視覺上形成了引而未發的動勢,形成動與靜的有機結合,收與放的矛盾統一。 查資料得知,這座李自成的塑像1994年創作,原名《李自成紀念碑》,高約4米,重約6噸,全部由青銅雕鑄而成,作者張照旭。塑像原放置在北京德勝門外十公里的海淀區小營口,也就是當年李自成向北京城進軍的地方,后來為了修京藏高速公路,就把李自成塑像移到了十三陵門口。 在十三陵陵園的入口,在明朝皇帝的陵寢前樹立一個明朝掘墓人的塑像,確實讓人感到有些尷尬和無奈,多少有點令人啼笑皆非。 這座塑像的移除,或許是對歷史風貌的一種恢復和尊重,但無論如何,李自成這位歷史人物的形象和事跡也將永遠銘刻在中國歷史的長河中。 李自成塑像被搬走了,那段歷史、那些人物、那些故事,歷史留下的余暉將永久成為記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