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我聽到過這樣一個問題:“為什么身邊那些投機取巧的人都賺到錢了,而我們這些老實人反而賺不到錢?” 這樣的一個問題轟動了全網,帶來了大量的網友評論。 有人認為會投機取巧的人人際關系更強,所以更容易賺到錢; 有人認為會投機取巧代表自己的思維能力更強,賺錢自然就快; 有人認為這種賺的錢不持續,早晚會虧掉; 還有的人認為現在的社會都是這樣的人群,越有錢人往往越會抓機會; ...... 為什么同樣的話題,不同的人擁有截然不同的觀點? 歸根結底源于認知不同。 在我們公司內部,一直流傳著一句話:花一秒鐘就看透世界本質的人,注定擁有不凡的人生! 我們發現,人與人最本質的差別,不在于物質上的富足與匱乏,而在于思維和認知上的差異。 認知水平越高,越能看透事物本質,做出理性分析,看得更高,也走得更遠。 而認知水平越低,越是容易困囿于自己的世界,看不到自己的世界之外,還有更廣闊的天地。 因此,一個人的一生,如果自己沒有認知,那所有的認知都是別人的;歸根結底每個人都是在為自己的認知閉環買單。 01 為什么有越來越多的“努力無用論”? 一個應屆生,同樣的起點,多的一個月6000,少的一個月4000,但是十年后,可能差距就多達十倍二十倍,一個月6000的變成了一個月6500,一個月4000的可能變成了35000; 創業道路上同樣如此,十年前在同樣的行業,做同樣的項目;十年后,企業的營業額和利潤差距會多達成百上千倍! 為什么自己一直持之以恒的努力,但是無論怎么樣付出,卻依然得不得想要的結果? 有人認為是自己學歷不夠; 有人認為是自己經驗不足; 有人認為是自己出生不好; 還有人覺得自己努力不夠; ...... 甚至還有人認為“努力無用論”,對于現在身邊的人之所以成功都是因為“踩對了風口”、順應了趨勢,努力其實沒有任何意義。 近年來之所以越來越多的人覺得努力沒用,是因為隨著時代的發展,出現了一個又一個所謂的“風口”,很多人由于跟上了這些“風口”,開始發家致富,于是就讓人覺得,努力對于改變我們人生來說,起不來太大的作用。 但其實,你能不能做出對的選擇,背后也是一種努力。 對于某些人來說,他們出生的家庭背景、接受的教育方式、父母階層的影響和水平,決定了他們能夠抓住某些風口,在對的時間做出對的選擇。 也就是說,如果你現在還處于一條“錯誤的道路”上,那只是你過去經歷的各種外界因素和自身認知所堆積出來的結果。 很多人連高考選什么專業,或者出來社會做什么工作,都沒辦法根據自身的情況做出正確的選擇,又怎么會有能單靠一兩次的選擇,就讓自己走上人生巔峰呢?!?! 其實,我們的人生能夠獲得一個什么樣的高度,取決于我們在面對一次又一次的微小選擇時,能不能有一個明確的方向和統一的目標。而我們為這些微小的選擇所付出的努力,其結果不斷積累起來時,最終才會疊加出一個我們想要的“大成就”。 那大成就在疊加的過程中,所有微小的選擇背后,都有一個本質的根因,就是“認知”。所謂“認知”,就是我們獲得知識的總和,對我們的眼界、觀點、思維所產生的影響。 02 認知的底層邏輯是什么? 神經語言程序學者羅伯特迪爾茨把人的認知分為6個層次: 分別是環境層、行為層、能力層、信念層、身份層與愿景層; 1、認知處于環境層: 處于環境層的人會把一切問題外部歸因化,一切都是別人的原因,都是因為環境不好,才導致如此惡劣的命運; 這樣的人,通常表現為愛抱怨,或者“祥林嫂”,只知怨懟別人,不思進取改變自己。 我相信處于環境層的人在大家身邊一定是最多的。 2、認知處于行為層: 相對于外部歸因,認知處于行為層的人通常把問題,歸咎于自己的行動力不足; 他們比較相信,我現在不夠幸運,是因為行動力不足,我現在還沒幸福,是因為行動還不夠; 每天處于忙忙碌碌當中,依然認為自己行動力差。但是,他們卻始終沒有思考過,怎樣努力才會更有價值。 3、認知處于能力層: 這一層次的人,會覺得自己的問題是能力還不夠,能力不夠的表現是不停地學習新知識,用思維和知識武裝自己。 他們非常擔心自己會落伍,有的時候學習到了一個新的觀點往往就如同如視珍寶一般珍惜。 但是,他們卻每天忙于為自己補缺補漏,沒有真正理解什么是高效的學習。 4、認知處于信念層: 就會思考什么是對自己重要的事情,他們專門做對的事情。 處在這一層,遇到問題時,他們會思考: 是什么原因導致了這個問題?這個原因又是因為什么產生的? 在這個問題中對他來說什么才是最重要的? 哪些問題需要被解決?哪些問題根本就不是問題? 因此,明確了什么是最重要的之后,在解決問題時就不止是把事情做對,而是選擇做對的事。 5、認知處于身份層: 他們會更多關注內心最本質的問題:“我是誰,我想成為什么樣的人。” 思考清楚這個問題,他們會為自己配備相應的思考模式和行動模式。 能夠堅定自己選擇的人,他們對自己理想中的身份有一個清晰的概念,他們知道自己想要成為什么樣的人,并且愿意為之付出。 而“不知道想成為一個什么樣的人”的人就不清楚自己要的是什么,也就無法知道該如何選擇才能不后悔。 所以,明確了自己的身份后,也就有了選擇的方向,“我選擇……,是因為我需要……”。 6、認知處于愿景層: 他們更多地會去思考“我與這個世界的關系是什么樣的?我如何能改變世界?” 處于這一認知水平的人,關注的是人類愿景這樣宏大的命題,他們的工作就是為人類大部分人服務,幫助大部分人改變命運。 處于這一層次的人,往往都是為做出突出貢獻的人,比如袁隆平,比如張桂梅。他們會思考自己生而為人的意義是什么? 這個問題涉及的就是精神層面的思考,大到你想為這個世界做什么貢獻,深到你認為做了什么事在生命盡頭時會沒有遺憾。 這六種層次,可以說是一個人行為認知的底層邏輯,我們只有了解完底層邏輯,我們才能更好地提升我們的認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