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對來說,最容易的是陷陣,其次先登,再次奪旗,最難的是斬將。 能做到這四個中的任何一個都算是猛將了,如果四個都能做到,那就是一流猛將。 一、陷陣所謂的陷陣指的是攻入敵人的營壘、陣地、城池,有可能第一個攻入,也有可能最后一個攻入。 先登也算陷陣,但陷陣不算先登,先登比陷陣要難多了,第一個攻入敵陣和最后一個攻入敵陣能一樣嗎?
對于猛將來說,先登與陷陣往往是連在一起的,比如酈商和樊噲,都有“先登陷陣”之功。 對于陷陣之功來說,也要把先登之功記上,總體來說,還是樊噲最多,酈商次之,曹參第三,周勃第四。 只要沖入敵陣就算陷陣,不管先后順序的,因此比較簡單,這個甚至都不能算功勞,只是一種描述,只有陷陣建功之后,才算功勞,很多這種情況,史書都懶得記載。
關于三國時期的將領陷陣,主要有呂布、張遼、文鴦、黃忠等人。 呂布與其親近的將領成廉、魏越等人一起沖鋒陷陣,攻入敵人的軍陣,反復沖殺,終于擊敗黑山軍。 張遼在合肥之戰中表現尤其英勇,率領800人沖入孫權中軍大帳,張遼是第一個沖入敵陣,也就是先登+陷陣,殺數十名士兵,斬殺兩名將領。 文鴦率領驍勇騎士十余人一沖鋒陷陣,沖入司馬班數千軍隊的陣營中,所向披靡,無人能擋,然后又輕松離開。 黃忠在隨劉備攻打劉璋時,常常先登陷陣,跟張遼一樣,是第一個沖入敵人的陣營,他的勇猛是全軍第一。
最勇猛的還算唐朝名將李君羨,他打仗每一次必定是單槍匹馬沖鋒陷陣,先登與陷陣在李君羨這里是家常便飯,最為關鍵的是,他在唐朝平定天下的所有戰爭中,活了下來。
金國晚期有一名猛將叫完顏陳和尚,他統領一支軍隊叫忠孝軍,打仗時,每一戰,陳和尚都是第一個沖入敵陣,也是先登+陷陣,陳和尚曾經以四百騎破八千多蒙古兵,是金國后期為數不多能夠以少勝多擊敗蒙古人的將領。
明朝有一個叫鄧愈的開國名將,16歲時就接手父兄的軍隊,率軍打仗,他打每一戰都是一定要先登加陷陣,軍隊中都佩服他的勇猛。 二、先登所謂的先登,就是第一個沖入敵陣,或者第一個爬上敵人的城池。 先登是陷陣的一種特殊形式,陷陣只是攻入敵人陣地,先登是第一個攻入敵人陣地,這是他們之間的區別。 古代打仗,沖在最前面的人,往往傷亡比較大,要面對敵人的箭夭,還要面對敵人最猛烈的抵抗。 能夠在不斷的先登之戰中存活下來,勇猛是必須的,還得有頭腦和運氣好,能夠在歷史上留名先登的,都是活下來的,更多先登者是死在了戰場之上。
以秦末漢初為例,劉邦手下的將領有先登之功的,主要就是曹參、周勃、樊噲、酈商4個人,連灌嬰都沒有。 曹參有1次先登,酈商有2次先登,周勃有3次先登,而樊噲有4次先登,所以這4人中,數樊噲最勇猛。 這四人中,只有酈商和樊噲有過以將軍身份而先登的戰功,其他2人都是當將軍之前先登的,隨著官職越升越高,先登就越來越少。 畢竟當了將軍之后,就不再適合先登了,否則將軍萬一戰死,軍隊也就潰敗了,但也有例外的,比如酈商。 有過多次先登的將領,基本上是同時代最優秀的那一批將領。 三國時期有過先登的將領包括:孫堅、張遼、麹義、鄧艾、關羽、李通、黃忠等等,這都是以勇猛著稱的將領。 先登是指第一個沖入敵陣或者爬上敵人的城池,因此先登之時,戰爭有可能并未決出勝負,或者處于膠著狀態,或者戰況未知,但至少進攻這一方占了優勢。 一般來說,只要突破了敵人的箭陣,就能沖入敵陣,接下來就是短兵交接了,因此難度是最低的,即使如此,歷史上有先登之功的人也并不多。 三、奪旗奪旗是指兩軍交戰時,奪走了敵人的旗幟,一般是將旗或者帥旗。 第一個沖入敵人陣營后,并不一定能奪取敵人的旗幟,能奪取敵人的旗幟的,一般都接近擊敗敵人,或者已經擊敗敵人。 奪取了敵人的旗幟,意味著敵人已經戰敗,主將或者逃走,或者被殺,旗幟是軍隊主將存在的象征,奪旗的功勞僅次于斬將。
吳楚七國之亂時,李廣擔任驍騎都尉,跟隨太尉周亞夫一起討伐吳楚軍隊,在昌邑城下奪取敵人旗幟,立功。 本來奪旗是顯赫的功勞,可以封侯的,但李廣私下接受了梁王的賞賜,漢景帝就沒有賞賜李廣,李廣是漢文帝到漢武帝時期的一員猛將,但終生沒有被封侯,原因就是沒有戰功。
韓信背水一戰時,趙軍攻打水邊列陣的漢軍,爭相奪取漢軍的旗幟,因為奪旗就是功勞。 韓信另外派出兩千輕騎兵,沖入趙軍空的營壘之中,拔出所有趙軍旗幟,插上漢軍的紅色旗幟,不久,趙軍見營壘旗幟全部沒了,于是大敗。 在冷兵器的戰爭中,旗幟沒了,意味著戰爭的失敗,這是決定戰爭勝負的一個因素,因此顯得格外重要。 想奪敵人的旗,必須先打敗敵人,這是有一定難度,比先登和陷陣都要難。 四、斬將斬將就是斬殺敵人的將領,這是難度最高的。 很多時候打敗敵人,并不一定能夠斬殺敵人的將領,斬將靠的就是膽大心細,勇猛善戰。 斬將有幾種形式,一是被自己的軍隊在亂軍中斬殺敵將,具體誰殺的,也不知道。 另一種是親手斬殺敵人的將領,亂軍之中或者混戰之中親手斬殺敵人將領。 第一種是指揮能力的體現,第二種則是勇猛。
斬將最厲害的應該是項羽吧,他一個人沖入漢軍陣營,隨隨便便就斬殺一名漢將,然后又沖入漢陣,又斬殺漢軍一都尉,還斬殺了數十百名士卒。
樊噲則是漢軍中斬將最多的將領,他親手斬殺一名侯爵的貴族,都尉一人,縣令丞各一人。 樊噲手下的軍隊則斬殺韓王信,斬殺將軍趙既,俘虜丞相馮梁、守孫奮、大將王黃、將軍、太仆解福等十人,斬殺與俘虜是同等的功勞。
白馬之戰,張遼與關羽同為曹操的前鋒,關羽望見顏良的車蓋,就騎馬在眾目睽睽之下斬殺顏良,將他的首級斬下,然后返回,袁紹的將領們沒有能抵擋他的,就解了白馬之圍。 關羽這一戰績也是他作為三國時期唯二萬人敵的的證明。 三國時期斬將并不多,廖廖無幾,親手斬殺將領的更少,張遼在合肥之戰中斬殺兩名吳將、 五子良將中,斬將最多的是樂進,官渡之戰,樂進斬殺袁紹的部將淳于瓊,黎陽之戰,樂進斬殺袁譚大將嚴敬。 馬超部將龐德在戰場上親手斬殺敵將郭援,他還不知道所殺的是敵人的主將。 黃忠斬殺夏侯淵則屬于在亂軍之中殺死對方主將,還有張遼在白狼山之戰中斬殺烏桓單于蹋頓,也是亂軍之中殺的。
斬將與奪旗往往是連在一起的,三國時期的東吳將領丁奉,年少時因驍勇做了小將,隸屬于甘寧、陸遜、潘璋等人部下。他多次跟隨他們征戰,戰場上常常勇冠全軍。每每斬將拔旗,身受創傷。
安史之亂時,睢陽保衛戰爆發,張巡派南霽云打開城門直沖叛軍尹子琦,斬將拔旗。 斬殺了敵人的將領,才能奪取敵人的旗幟,所以斬將的難度大于拔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