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民國時期,我國雖然經常發生戰亂,但還是有許多城市還是比較繁榮的。接下來北君介紹一下民國十大城市(1948年按照人口排名)。
1、上海——人口:430萬人
最早是一個城鎮級城市,后來升級為縣。鴉片戰爭后,被迫開放。因為是長江的入海口,商運比較發達,成為中西文化的交匯點,被稱為十里洋行。他不僅是中國第一大城市,還是遠東第一大城市,被稱為大上海。
2、天津——人口:171萬人
他是北方最大的城市,他是北京的門戶,而且還是靠海,地理位置優越。工商業發達,紡織、化工、機械制造等方面處于領先地位。并且在民國軍閥爭霸時,一方軍閥失敗下野后,大多數都會寓居天津,這也帶動了天津經濟的發展。
3、北平:——人口:167萬人
作為金元明清的首都,有將近千年的首都文化,并且北洋政府時期也是其首都。是我國的政治中心,全國的人才和資源都匯集于此,各國使館都聚集于此,雖然北伐戰爭后,我國首都遷到南京,但實力仍然不容小覷。
4、沈陽——人口:109萬人
東北第一大城市,滿清入關之前的首都,入關后大量人口遷入內陸,一段時間有所荒涼。隨著闖關東的興起,大量山東、河北、河南等地大量人口涌入東北,加上民國初期張氏父子的經營,使沈陽得到發展。并且近代沈陽并沒有遭到大的戰爭,只有九一八事變發生微弱的戰爭和蘇聯進攻東北時發生點戰爭,這樣也一定程度保護了沈陽這座城市。
5、南京——人口:103萬人
作為國民政府的首都,吸引了大量的文人墨客、商人、政客、各國使館等,為城市發展提供大量人口。不過近代以來,遭到兩次屠城,一次是曾國藩鎮壓太平天國運動,另一次是南京大屠殺。可是這座城市仍然屹立不倒,還是我國前十大城市。如果沒有這么多次的屠城,可能人口還會有更多。
6、重慶——人口:約100萬人
19世紀末期開放的內陸通商口岸,還處于長江和嘉陵江的交界處。抗日戰爭爆發后,國民政府遷都于此,變成陪都,大量工廠、企業、政客遷往這里,促進了商業繁榮。一時成為我國繁華的城市之一。
7、廣州——人口:96萬人
清朝進行閉關鎖國時就開放了廣州,最著名的廣州十三行。鴉片戰爭后被迫開放,并且距離香港較近,工商業繁榮。孫中山先生領導的國民政府所在地最初就是這里,一定程度也促進其發展。
8、青島——人口:76萬人
早年被德國殖民,德國人大力發展城市建設,因此城市發展迅速,紡織業甚是發達。并且地理位置優越,很少遭遇戰爭,促進了城市的發展。
9、大連——人口:72萬人
作為東北重要的港口,使世界各地輪船聚集于此,出口大量糧食。但是不幸的是,該城一直作為殖民地,先是被日本殖民,后來又被蘇聯殖民,甚是可悲。
10、漢口——人口:64萬人
如果把漢陽和武昌算上的話,那么武漢就有百萬人口,最少排在前三,但漢陽和武昌當時并不是很繁榮。1923年還成為我國第一個直轄市。并且辛亥革命第一槍就是在武漢打響的,國民政府北伐后還遷都于此。該城交通發達,不僅有河運,還有鐵路,也一定促進城市的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