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施瑯,相信很多人都會想起清朝康熙帝在位時期,康熙帝曾委派施瑯帶領水師進攻南明鄭氏割據的臺灣,并消滅割據勢力,對臺灣進行統治的歷史事件。不過,多數人關于施瑯,其實也就知道這么多,至于在幫助康熙帝消滅割據勢力以后,施瑯的情況,也就很少被人了解了。 1、施瑯得到康熙帝重用 施瑯早年就曾經跟隨鄭家的水師集團。早在鄭芝龍時代,施瑯就跟隨鄭家集團打天下。并見證了鄭芝龍擁立南明隆武帝,以及背叛隆武帝的歷史。之后施瑯又追隨鄭成功在海上從事反清斗爭。 清軍的優勢在于陸戰,所以對于鄭成功的水師優勢和海戰,清軍短期內無可奈何,于是開始在戰略物資方面封鎖鄭成功。鄭成功也知道想要長期對抗清廷,就得有一塊更大的根據地。鄭成功也知道當時臺灣被荷蘭人占領——早在明朝后期,荷蘭人就利用明朝局勢混亂的機會偷摸占領臺灣,而當時明廷也沒有精力顧及此事。如今鄭成功剛好可以通過收復明朝土地的名義,東征臺灣。在鄭成功收復臺灣的過程中,施瑯也立下了一定的功勞。在鄭經當家時期,施瑯和鄭經關系不睦,并遭遇鄭經迫害,于是施瑯只好投降清朝。 當時清朝處于鰲拜當家時期,所以鄭經這樣的降將也不被重視。之后的施瑯一直處于邊緣化狀態。直到康熙帝粉碎吳三桂的叛亂后,事情出現了變化:第一,吳三桂造反期間,臺灣鄭家一度打算派兵西征大陸,這讓康熙帝覺得憤怒,甚至后怕;第二,是鄭氏雖然主政臺灣,但是旗號卻依舊是南明的旗號——即南明的鄭王爺。所以康熙帝十分擔心鄭氏的南明旗號,會動搖清廷統治下的人心。所以為了根除鄭氏和南明的旗號,康熙帝開始重視施瑯。 施瑯由此得到重用,并在康熙二十二年(西元1683年)率領清朝水師攻下臺灣。 2、施瑯后代的富貴 臺灣被清朝統治以后,康熙帝冊封施瑯為侯爵,并且安排施瑯負責臺灣的地方治理。而施瑯做了臺灣的地方官以后,對臺灣地區也開始橫征暴斂:施瑯通過各種手段奪取臺灣的土地,然后租給當地農民,收取租金。 當然施瑯獲取土地的手段,包括但不限于巧取豪奪以及圈地。畢竟鄭氏被推翻以后,對于新的統治者來說,也意味著可以獲得戰爭紅利。因此施瑯的這種行為在歷史上并不陌生。 在康熙時期,臺灣開發出來的農田,幾乎有一半都到了施瑯手里。因此施瑯家族也被視為臺澎地區的首富。 施瑯去世后,施瑯的后代也依靠這些生產資料,繼續過著富貴的生活,這種生活一直延續到光緒時代。直到甲午戰爭以后,施瑯后代的生活才發生了變化。 可以說,施瑯的后代,依仗這些土地、莊園,打破了富不過三代的說法。有文獻記載認為,施瑯的侯爵,一共傳承了十三代。到了20世紀初,光緒帝在位后期,施瑯家族的爵位才失去傳承,不過數年后清朝也在辛亥事件中被推翻。所以,基本上可以把施瑯家族的爵位,視為一直傳承到清朝滅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