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圖:石見穿彩圖及標本,均來自網(wǎng)絡) 石見穿 石見穿系唇形科鼠尾草屬華鼠尾草(Salvia chinensis benth.)的干燥地上部分。亦名月下紅、小紅參、小丹參、紫丹參、紫丹花、紅根參、活血草等。廣泛分布于江蘇、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廣東、廣西、四川、云南等地,生于山坡或平地的林蔭處或草叢中,海拔120-500米。 性味歸經(jīng):味苦、辛、平(或涼),歸胃、肝、肺經(jīng)。 功效:清熱解毒,利濕消腫,活血止血,軟堅散結,止痛 臨床應用: 本藥傳統(tǒng)主治噎嗝、瘰疬、癰腫(帶狀皰疹、乳癰、痤瘡)、痰喘;赤白帶、月經(jīng)不調(diào),痛經(jīng),經(jīng)閉,崩漏;濕熱黃疸、便血、熱毒血痢、淋痛;風濕骨痛,麻風,跌打傷腫等癥。近年來廣泛應用于治療惡性腫瘤、 肝炎、胃炎和婦科等疾病,特別是在惡性腫瘤的治療中,許多醫(yī)家辯證應用石見穿,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癌癥 石見穿作為常用的“抗癌中藥’’被廣泛應用于臨床。消化系統(tǒng)腫瘤如食管癌、肝癌、胃癌、結直腸癌等應用研究較多。如:食管癌常用冬凌草60~120 g,石見穿30~60 g,藤梨根30~60 g,白花蛇舌草30~60 g(或半枝蓮6 0g)。錢伯文治療胃癌根據(jù)“化瘀化痰并重“的原則,常以《外科正宗》之海藻玉壺湯和《宣明論方》之三棱湯加減變化,攻痰以海藻、昆布、茯苓、半夏等;逐瘀以三棱、莪術、石見穿、乳香、沒藥等。治療直腸癌”石蓮花湯”:石見穿50g,半枝蓮50g,白花蛇舌草50g。石見穿與貓爪草配成藥對,治療肺癌,實驗研究證實有較好的抗腫瘤及免疫調(diào)節(jié)作用。 2、肝炎 《中藥大辭典》、《全國中草藥匯編》均記載了石見穿、糯稻須根等合用為方,用于治療急、慢性肝炎。 3、婦科疾病 石見穿在婦科疾病治療中得到廣泛應用,除清熱利濕外,還具有活血化瘀、 軟堅散結之功效。因其藥性平和,不燥不寒,故被廣泛應用于因血熱、濕熱所致崩漏、月經(jīng)先期、盆腔炎、子宮內(nèi)膜異位癥、子宮肌瘤、卵巢囊腫、痛經(jīng)等疾病,療效顯著。如:子宮內(nèi)膜異位癥Ⅲ號方:云茯苓12 g、桂枝4.5 g、赤芍、丹皮、桃仁各10 g、皂角刺20 g、鬼箭羽20 g、石見穿15 g。 4、其他 《浙江民間常見草藥》記載紫參根(石見穿)9 g~12 g,羊乳塊根30 g,用于治療淋巴結結核,療效顯著。《浙江藥用植物學》將本品用于治療面神經(jīng)麻痹、乳腺炎、瘡腫等。章進等將石見穿加入蒿芩清膽湯中,治療膽汁反流性胃炎,效果顯著。治療疣狀胃炎(Hp 陽性)的“烏貝消疣散”:烏梅10g,浙貝母10g,丹參10g,黨參10g,黃芪15g,白芍10g,黃連5g,生牡蠣 20g,莪術10g,石見穿15g,土茯苓15g,白花蛇舌草15g,甘草5g。功能:益氣健脾,化瘀消疣。 另外,有人認為石見穿能助雞內(nèi)金攻堅化石,亦能助金錢草通淋排石,所以可以用于膽石癥或尿路結石癥。 藥理研究 現(xiàn)代藥理研究表明,石見穿主要具有抗腫瘤、保肝、抗氧化等作用。從石見穿中分離得到的化學成分經(jīng)文獻報道具有抗腫瘤作用的主要是三萜類化合物,單萜、倍 半萜和二萜類化合物未見有抗腫瘤方面的研究報道。此外,丹參素和山奈酚也具有一定的抗腫瘤作用。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6~15 g;或絞汁。外用:適量,搗敷。 石見穿易混品種考證 石見穿之名始載于《本草綱目》卷二十一草部的有名未用項下,僅日:“主骨痛,大風癰腫”,但未描述其形態(tài)及產(chǎn)地,后此藥多存在同名異種和同種異名的現(xiàn)象。石見穿易混淆品為石打穿,而且在很多地方這兩種植物混用嚴重。根據(jù)謝宗萬老師考證結果,《本草綱目拾遺》始載的石打穿為薔薇科植物龍芽草(仙鶴草),石見穿為菊科植物鬼針草,而不是唇形科植物華鼠尾草。《中國藥典》1977年版(一部)中的石見穿才是華鼠尾草,華鼠尾草是近現(xiàn)代石見穿的新興品種。現(xiàn)代研究所用石見穿均來源于唇形科植物華鼠尾草的干燥地上部分。 |
|
來自: 一元堂中醫(yī)張 > 《單藥—-雞內(nèi)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