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花,自古以來被賦予高雅、清逸、堅韌不屈的象征。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表現出東晉陶淵明的一種閑適、恬淡的隱士情懷。 “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唐代黃巢以菊花盛開時的壯麗景象來表達自己的豪情壯志。 “輕肌弱骨散幽葩,更將金蕊泛流霞”宋代蘇軾則以細膩的筆觸描繪了菊花柔美婉約的風姿。 菊花還常常被用來表達相思、離別、傷感等情感。 “耐寒只有東籬菊,金粟初開曉更清”,唐代白居易的則以菊花之清絕來表達自身的孤傲與高潔。 “東籬把酒黃昏后,有暗香盈袖”,宋代李清照寫出了因思念親人而醉臥東籬的情景。 在這個秋天的柔光里,八首優美的菊花詩,與君共賞。 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后百花殺。 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 ——唐·黃巢《不第后賦菊》 在秋季九月的重陽節,當菊花盛開,其他花朵便開始凋零。菊花散發出濃郁的香氣,彌漫在整個長安城。它們遍地盛開,宛如黃金鎧甲般閃耀,展現出英勇的氣魄和高潔的品格。 這首詠物詩賦予了菊花以英雄風貌和崇高的品質。菊花是廣大民眾的象征,而百花則代表著腐朽的封建統治集團。這里的意境瑰麗磅礴,氣魄雄偉壯觀。 這些菊花在長安城中怒放,與西風抗爭,展現出半寒的霜氣和傲然的英武。它們如同云霞映照著天空,烈火般燃遍了整個長安城! 這首詩以菊花為象征,表達了當時封建社會農民英雄的頌歌,充滿了振奮人心的鼓舞力量。 暗暗淡淡紫,融融冶冶黃。 陶令籬邊色,羅含宅里香。 幾時禁重露,實是怯殘陽。 愿泛金鸚鵡,升君白玉堂。 ——唐·李商隱《菊花》 菊花,其色彩暗暗淡然,卻溫潤而嬌艷,流溢出紫色與黃色的交織。它曾于陶淵明筆下的東籬邊,展現出絕美的色彩。亦曾在羅含的庭院之內,吐露其芬芳。 菊花能夠承受秋天的寒涼,卻害怕夕陽的降臨。夕陽下,它的顏色會顯得更加暗淡。然而,它卻愿意被制成美酒,盛在金鸚鵡杯中,為那些身居白玉堂的明君所用。即使枯萎了,也可以被制成美酒,盛在精巧的鸚鵡杯中,來到高貴的宴席之上。 這首詩是我在贊美你,我的菊花。我在托物言志,我在以你自況。你的雅色與清香,你的傲骨與奉獻,都是我所熱愛的。我在以你的深憂遲暮,來表達我的抱負無法施展、虛度年華的嘆息。我在以你的希望被朝廷賞識,來暗含我自己的期望。你,菊花,雖是花,卻亦是我的寫照。我在贊美你,亦在贊美我自己。 欲訊秋情眾莫知,喃喃負手叩東籬。 孤標傲世偕誰隱,一樣花開為底遲? 圃露庭霜何寂寞,鴻歸蛩病可相思? 休言舉世無談者,解語何妨片語時。 ——清·曹雪芹《問菊》 向秋天打探信息的渴望,眾人皆無動于衷,我背對世界,低吟淺唱地尋問東籬下的菊花。那些遺世獨立的旅人,是否該與同道者共尋歸途?為何你盛開的容顏,比春花更含蓄,更低調? 秋霜初降,庭院如詩如畫,寂靜的詩意如孤獨的畫師。大雁南飛,蟋蟀的歌聲沉寂,你是否在其中尋找你的思念?別說世間無人為你解讀心事,只需你能對我敞開心扉,我自能理解你所有的悲喜。 花開不并百花叢,獨立疏籬趣未窮。 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風中。 ——宋·鄭思肖《寒菊》 寒菊獨立于稀疏的籬笆旁,凋謝枯萎也決不凋零于凜冽北風之中。它堅定地守望著故國,保持著高尚的情操和意趣,寧可犧牲生命也決不屈服于新朝的壓迫。詩人自己也要像寒菊一樣,至死都朝向南方,保持對宋朝的忠誠。這首詩充滿了悲壯的氣息,讓人感受到了詩人對氣節的堅守和無奈。 故園三徑吐幽叢,一夜玄霜墜碧空。 多少天涯未歸客,盡借籬落看秋風。 ——明·唐寅《菊花》 故土小徑旁,菊香盈幽叢。霜降夜未央,白露沾花空。游子天涯遠,望秋心未通。籬笆秋色里,淡然對風中。 這是一首詩,所描繪的意象清新淡雅,甚至淺近直白。詩人以菊花為媒介,含蓄地表達出自己高潔的品格。菊花在故土小徑旁盈滿幽叢,美麗而謙遜,它的開放并不張揚,只是淡淡地散發著香氣,這正是詩人所追求的高貴品質。 詩人從陶淵明以來,便一直將菊花視為隱士、高潔的象征。在這首詩中,他再次借助菊花來表現自己的高潔品格。無論是霜降還是白露,都無法摧殘菊花的美麗和生命力,這正是詩人自身的寫照,他無論身處何種困境,都不會放棄自己的信念和追求。 一夜新霜著瓦輕,芭蕉新折敗荷傾。 耐寒唯有東籬菊,金粟初開曉更清。 ——唐·白居易《詠菊》 寒霜初降,輕輕覆于屋瓦之上,芭蕉和荷葉在風中搖曳。耐寒的東籬菊在晨光中獨放異彩,金黃的花蕊為清冷的早晨增添了一抹清香。 夜幕降臨,寒霜無聲地侵襲,殘破的芭蕉與荷葉在風中蕭瑟,籬笆旁的菊花卻以其金黃的花蕊映照著清晨的陽光,散發出更加艷麗的光彩。 在霜降的時刻,以芭蕉的新折和荷葉的殘敗作為背景,更凸顯了東籬菊的清絕耐寒和逸韻清香。這首詩贊美了菊花的耐寒與美麗,也表達了詩人自己的高潔志向。 滿園花菊郁金黃,中有孤叢色似霜。 還似今朝歌酒席,白頭翁入少年場。 ——唐·白居易《重陽席上賦白菊》 滿園菊花盛開,一片金黃,但其中卻有一朵潔白如霜。這情景就如同今日的歌舞酒席,老人參與了少年的歡聚。 詩人看到金黃菊花中的雪白菊花,滿心歡喜。他把這朵白菊比作參加歌舞酒席的老人,與少年們一道載歌載舞。 這首詩展示了詩人雖然年歲增長,但仍保持青春活力的心情。他以花喻人,描繪出一個獨特的場景,充滿唯美的情致。 “還似今朝歌酒席,白頭翁入少年場。”這是何等絕妙的句子。 即使白菊孤獨如“白頭翁”,但它與眾多“少年”在一起,并不感到孤獨或衰老,仍然充滿青春活力。 詩人從花到人,再聯想到歌舞酒席的情景,既出人意料又合情合理。這體現了詩人對生活的深刻觀察和感受,因此他能夠隨時隨地、信手拈來地將生活融入詩歌。 秋叢繞舍似陶家,遍繞籬邊日漸斜。 不是花中偏愛菊,此花開盡更無花。 ——唐·元稹《菊花》 一叢叢的秋菊環繞著房屋,猶如置身于陶淵明的田園詩境。沿著籬笆欣賞菊花,時間不知不覺已近黃昏。 并非我偏愛菊花,而是因為菊花凋謝之后,再無其他花朵綻放。 盡管菊花并不如牡丹那般華麗,也沒有蘭花那般名貴,但它不畏霜雪,傲然盛開,一直深受人們的鐘愛。 人們贊美菊花堅強的性格,有人欣賞菊花高雅的氣質,而元稹的這首詩,卻以新穎的方式表達了他對菊花的熱愛: 菊花是百花中的最后凋零者,當菊花凋零之后,便無花可賞。因此,人們自然會將所有的愛花之情都傾注于菊花上。 從自然晚景中,我們可以得出一個深刻的道理:為什么人們如此熱愛菊花?菊花歷經風霜后依然美麗動人,它的堅貞品格值得我們去欣賞和贊美。 菊花,秋季,是詩人筆下的寶庫,它們的結合,凝聚了多少情感與哲理。 詩人以菊花為題,寄托了對秋季的深情厚意; 以秋節為題,反映了人生的多姿多彩。 我們呢?在這個秋天里,合適喝茶賞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