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快節奏的當下,養生已經不是中老年的專屬,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加入了養生的隊伍。 吃維他命,泡枸杞茶,控糖控油控鹽,早睡早起…… 看起來似乎已經很努力了,但身體并沒有多大起色,動不動就抵抗力告急。 難道養生,是個偽命題? 中醫文化專家曲黎敏說:“凡大病必與情志有關,長期情志不遂、欲而不得,就會積累成大病。所以真正的養生是養人生格局、養情懷。” 控制住嘴巴和身體,只是養其表。養生的盡頭,其實是養格局。 ![]() 有很多人的人生哲學是佛系、躺平。 歲月靜好的時候,不爭不搶,仿佛沒有什么可以撬動他躺下的靈魂。 一旦遇見爛人,佛系與躺平便不復存在,取而代之的是大動干戈。 誠然,爛人著實可恨,但讓自己陷入怒火之中也著實沒必要。 有些人不是你生氣,他就會收斂,但你生氣一定會傷身。 面對生命中常常會出現的小人、爛人,我們需要的是少計較,能遠離就遠離。 既然他們已經選擇降低格局,去做令人厭棄的事情,就已經不在乎名聲與形象了。 你的爭論,你的辯解,在他們眼里毫無作用力,反而掀起他們心底更大的惡意。 如果,你無法做到用小人的方式對待小人,那就像君子一樣,不把他們放在眼里,轉頭離去。 一旦你不計較了,想開了,放過了,就會發現前路一片廣闊,那些不開心的事情實在不值一提。 人生在世,哪里沒有委屈呢?有委屈就要去爭辯,最后苦惱的只剩自己。 不如養大胸懷,去走更遠的路,看更高的山,欣賞更遼闊的風景。 當你能容下得多了,自然云淡風輕,養神養生。 ![]() 很多時候,人之所以感到萎靡不振,狀態不對,多半是因為性情不佳,情緒不穩。 中醫說:怒傷肝,喜傷心,思傷脾,憂傷肺,恐傷腎。 這些情緒的波動,都跟一個人的性情有關。 有的人特別容易受外界的影響,一點風吹草動,就坐立不安。 有的人就特別沉得住氣,風動幡動心不動,所以他過得特別從容淡定。 “心有多靜,福有多深”,說的也是這番道理。 我們的身體無比誠實,你以為昨天的愁緒過去了就沒事了,其實已經在體內埋下了情緒的毒。 它們慢慢堆積,慢慢蠶食,直到有一天引起質變,你的健康便亮起紅燈。 古人常說,要修身養性。 性情養好了,萬物不侵,萬事不懼,永遠以淡然之心對待一切變化。 正所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擁有穩定的內核,是為人生最高境界。 誠然,年輕時難免氣盛,也允許氣盛。 隨著時間的推移,便要慢慢錘煉心性,磨練性情,遇事能靜下來,定下來,沉下來。 當你能控制自己的心緒,也就能控制自己的人生,何愁不能順遂、順利、順意。 ![]() 有位重病患者問曲黎敏:“我不抽煙,不喝酒,為什么還生得這樣的病。” 曲黎敏說:“你常常生活在焦慮中,天天一根弦崩著,時間長了肯定會出問題。” 生活節奏快,工作壓力大,日常煩惱多,很多人心態出現問題,進而影響整個身體機能。 吃藥打針均不見好,也查不出病因,卻有明顯的不適感。 待某一天,出現一件高興的事,心中的憂郁散了,病便不藥而愈。 可見心態在人生長路中的重要性。 心態好的人,遇到挫折,不自怨自艾,而是默默為自己加油打氣,靜待運氣降臨。 心態不好的人,一點挫折就臥床不起,即便峰回路轉,也錯失良機,從此真的無翻身之日。 中國有句古話:“物隨心轉,境由心造。” 一個人的心態,有時比能力、財富更能決定他的命運。 有位心理學家曾講過“心理暗示”的概念: 當你堅信自己很棒,也相信生活會越來越好時,心理上就會不斷強化這種想法,最后結果很可能就如所期待的那般美好。 這種積極的心理暗示,就是好心態的典型。 為什么那些長壽的老人,總是樂呵呵的,并非他們真的過得衣食無憂,而是他們心態好,無事有事總能找到樂事。 一輩子不長,便讓漫長又短暫的一生困于自己的心態。 若你也認同,請點個“贊”與“在看”,感謝閱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