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永樂十三年正月十三日,錦衣衛統領紀綱向明成祖朱棣呈上了死囚名單。朱棣隨便翻看著名單,突然眼睛被一個熟悉的名字吸引住了。他指指上面的名字,問道:“此人還沒死么?”紀綱心領神會,回去就將這人灌醉后埋到了雪地里,這人當場而亡。想當初,此人也深得朱棣信任,但結果卻落了個這樣的結局。真是令人唏噓。此人是誰呢?他就是明朝大才子解縉。 解縉,字大紳,號春雨,1369年出生于江西吉安府吉水縣的一個書香門第。自幼聰穎過人,有過目不忘之能,被譽為“神童”。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解縉中進士,官至內閣首輔、右春坊大學士,參預機務,成為明朝第一位內閣首輔。 解縉的才華得到了明太祖朱元璋的賞識,他曾被召至御前,與皇帝共論國事。朱元璋曾言:“我和你從道義上是君臣,而從恩情上如同父子,你應當知無不言。”解縉不負所望,呈上了《太平十策》,展現了他的政治智慧和遠見。 解縉最為人所知的成就,莫過于主持編纂了《永樂大典》。這部巨著是中國古代最大的一部百科全書,涵蓋了當時幾乎所有的知識領域,對后世的學術研究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解縉以其博學多才,成功地組織了數千人的編纂團隊,完成了這一歷史性的文化工程。 然而,解縉的仕途并非一帆風順。他的直言不諱和堅持己見,在當時的朝廷中引起了不小的爭議。特別是在朱棣即位后,解縉在處理朝政事務時,堅持自己的立場,不迎合朱棣的意志,這使得他逐漸失去了皇帝的信任。 在朱棣考慮立太子的問題上,解縉堅持立長子朱高熾,這與朱棣的意愿相悖。朱棣對此感到不悅,解縉的政治地位開始動搖。隨后,解縉因被漢王朱高煦誣陷,被指控“無人臣禮”,最終在永樂九年六月二十九日(1411年7月19日)被逮捕入獄。 原本朱棣已經忘記了解縉的存在,但在永樂十三年正月十三日,錦衣衛指揮使紀綱向朱棣獻上死囚名單時,朱棣意外發現解縉還活著。對于這樣一個不喜的人,朱棣自然不會讓他安穩的在監獄中活下去。故問道:“解縉還在世么?”紀綱作為朱棣的心腹,自然知道主子是啥意思,回去就命人給解縉灌酒,然后將他埋在雪里。解縉被當場凍死,終年四十七歲。朝廷查抄他的家產,他的妻子和兒子也被流放到了遼東。 直到朱棣死后,明仁宗朱高熾上位,這才下令將解縉的妻子和兒子接了回來。后來解縉的兒子家貧,請求朝廷歸還家產,明英宗朱祁鎮才下令歸還了查抄的家產。解縉的死,堪稱明朝歷史上的一大悲劇。 解縉的一生,是才華與悲劇的交織。他的學術成就和政治貢獻,為明朝乃至整個中國歷史留下了寶貴的財富。然而,他的直言不諱和堅持原則,最終導致了他的悲慘結局。解縉的故事,提醒著后人,在權力的游戲中,才華固然重要,但政治智慧和審時度勢同樣不可或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