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曾在《兵工科技》雜志2024年7期發表) 二戰初期,德國軍隊憑借著“閃擊戰”這種新式戰術,迅速席卷了半個歐洲,甚至一度兵臨莫斯科城下。但是,也正是由于軍隊擴張太快、戰線越拉越長,德軍的武器裝備的供應也成為了問題。 對此,德軍給出的解決方案是,將繳獲的或購買外國的武器裝備給自己,其中主要是準備給國防軍的一些二線部隊,同時黨衛軍早期也接受過一些這類武器。本文就從德軍軍官的手槍說起,盤點一下德軍使用的其他國家手槍。 德國P38自動手槍,德軍在二戰時期的主力手槍
柯爾特M1917轉輪手槍是美國在一戰時期的制式武器之一,當時該槍作為柯爾特M1911A1自動手槍的補充產品裝備美軍。在二戰期間,美國軍隊依然留用了很多柯爾特M1917轉輪手槍,故而德軍也有一定的繳獲。 柯爾特M1917轉輪手槍在整體上采用了常見的側擺式設計,其轉輪彈巢從左側打開,可容納6發槍彈。由于該槍是柯爾特M1911A1自動手槍的補充產品,故而采用的是后者的.45 ACP自動手槍彈。這種槍彈是無凸緣彈,在轉輪手槍上使用的時候需要采用月形夾來輔助定位和退殼。 柯爾特M1917轉輪手槍全槍長270毫米,槍管長140毫米,全槍質量1.14千克,容彈量6發,可進行單動或雙動擊發。德國軍隊將該槍命名為R662(a)轉輪手槍,(R代表轉輪手槍,a代表美國),其主要裝備給斯科爾茲尼的偽裝部隊,讓他們偽裝成美軍進行破壞襲擊。 美國柯爾特M1917轉輪手槍,德軍將其命名為R662(a)轉輪手槍,主要裝備黨衛軍的偽裝特務部隊 2.英國韋伯利MKⅥ轉輪手槍 二戰早期,由于英國和法國采取“綏靖政策”,試圖通過犧牲捷克斯洛伐克等小國家來“息事寧人”,導致德軍的胃口越來越大。最終,丟盔棄甲的英法軍隊被逼到了敦克爾特,史稱“敦克爾特大撤退”。為了保持更多的有生力量,很多的武器裝備就被無情地拋棄了,其中就包括韋伯利MKⅥ轉輪手槍。 從1899年開始,英國軍隊就使用了.455的韋伯利系列轉輪手槍,取代此前的.476恩菲爾德轉輪手槍。其中,韋伯利MKⅥ轉輪手槍是韋伯利系列中最著名的型號。1915年5月,該槍裝備英國軍隊和警察,并在兩次世界大戰期間得以使用。 韋伯利MKⅥ轉輪手槍口徑0.455英寸,發射.455韋伯利轉輪手槍彈,單/雙動擊發,全槍長286毫米,槍管長152毫米,全槍質量1.08千克,容彈量6發。英軍中,該槍裝備給軍官、機槍手、裝甲兵作為自衛武器。德軍將其稱為R655(e)轉輪手槍(其中的e即英國),裝備給德軍的一些二線部隊使用。 英國韋伯利MKⅥ轉輪手槍被德軍稱為R655(e)轉輪手槍,供給二線軍官和特務使用 3.法國M1892轉輪手槍 在二戰期間,法國是一個特殊的存在。由于過分信任馬奇諾防線,卻忽視了阿登山區,導致開戰僅40天法國即告淪陷。 德軍從法國也繳獲了一批武器,其中就包括了M1892轉輪手槍。和美國的柯爾特M1917轉輪手槍一樣,該槍也是一種側擺式轉輪手槍,但是不同的是,該槍的轉輪彈巢是從右側打開,而非常見的左側。這是因為該槍早期是作為法軍騎兵手槍使用,騎兵的右手負責拉韁繩,只能使用左手射擊。 法國M1892轉輪手槍的轉輪彈巢從右側打開 M1892轉輪手槍從1892年投產,1924年停產,生產了35萬支,裝備法國的陸??哲婈犚约案鞯鼐觳块T,甚至一些法國警察在1960年代還在使用該槍。德軍將其稱為R637(f)轉輪手槍(f代表法國),裝備駐法國的守備部隊和維西法國警察。 由于M1892轉輪手槍的裝填方式別扭,而且其發射的8毫米法國轉輪手槍彈槍口動能偏低,只有190J左右,不僅僅比不上瓦爾特P38自動手槍等德國手槍發射的9毫米巴拉貝魯姆手槍彈,甚至只能勉強達到7.65毫米勃朗寧手槍彈的水平,故而德軍并不喜歡使用該槍。 M1982轉輪手槍口徑8毫米,發射8毫米法國轉輪手槍彈,全槍長240毫米,槍管長114毫米,全槍質量0.84千克,單/雙動發射,容彈量6發。 M1892轉輪手槍,該槍是一款設計特殊的“右輪手槍”,德軍命名為R637(f)轉輪手槍,裝備駐法德軍和維西政府偽警察 4.蘇聯納干M1895轉輪手槍 納干M1895轉輪手槍是比利時的納干兄弟為沙俄軍隊設計的一款軍用轉輪手槍,該槍的特色是使用了獨特的閉氣發射系統。在扣動扳機時,該槍的轉輪彈巢會自動前移,頂住槍管尾部,保證火藥燃氣不外泄,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槍彈速度,從而提高了槍彈的動能。 但是,納干M1895轉輪手槍采用了固定轉輪彈巢,從后蓋板上開孔裝填,不僅沒法使用快速裝彈器,甚至退殼也得一發一發退殼。 在二戰時期,蘇聯軍隊將納干M1895轉輪手槍和托卡列夫TT33自動手槍一起裝備使用,作為軍官、機槍手等人員的自衛武器。納干M1895轉輪手槍采用特殊的7.62毫米埋頭式轉輪手槍彈,全槍長235毫米,槍管長114毫米,全槍質量0.8千克,容彈量7發。 德軍將該槍命名為R612(r)轉輪手槍(r代表蘇聯),裝備給在蘇聯境內的部隊。在德軍手中,該槍的命運有些類似柯爾特M1917轉輪手槍,供德軍的偽裝特務使用。 納干M1895轉輪手槍,該槍采用了獨特的閉氣發射系統,德軍將其稱為R612(r)轉輪手槍 5.美國柯爾特M1911A1自動手槍 柯爾特M1911A1自動手槍是美軍在兩次世界大戰期間的主力自動手槍,發射.45 ACP自動手槍彈。該槍的誕生是因為在1892年的美菲戰爭中,美軍的.38轉輪手槍沒法有效制服菲律賓土著士兵。 在二戰期間,柯爾特M1911A1自動手槍是美國海陸軍的制式武器,裝備給軍官、裝甲兵等人員使用。該槍是一種大口徑手槍,采用槍管短后坐自動方式,槍管偏移式閉鎖方式,全槍長216毫米,全槍質量1.075千克,容彈量7+1發。該槍被德軍稱為P660(a)自動手槍(P代表自動手槍),一方面裝備給黨衛軍偽裝部隊,同時一些正經的戰斗部隊也裝備了該槍。 美國柯爾特M1911自動手槍,該槍具有槍口動能大、停止作用強悍的特點,德軍將其命名為P660(a)自動手槍 6.奧地利斯太爾M1912自動手槍 在羅馬尼亞電影《橡樹,十萬火急》中有一個鏡頭,黨衛軍軍官維也納手持一支外觀奇特的自動手槍,該槍的槍身上有一個明顯的凸起。該槍就是奧地利的斯太爾M1912自動手槍,由伽列·科恩卡設計,1914年裝備奧匈帝國軍隊。 羅馬尼亞電影《橡樹,十萬火急》中,黨衛軍軍官維也納手持斯太爾M1912自動手槍 從外形上來看,斯太爾M1912自動手槍別具特色,該槍采用槍管短后坐自動方式和槍管回轉式閉鎖方式,其槍管中部設計螺旋凸起,套筒相應的地方有螺旋槽。當槍彈擊發后,套筒和槍管一起后坐,在凸起和螺旋槽的作用下,槍管旋轉開鎖;隨后套筒復進,槍管反轉,完成閉鎖。 和當時的多數自動手槍不同,斯太爾M1912自動手槍采用了不可卸彈匣供彈。在裝填的時候,射手需要使用橋夾為其裝填;當需要退出槍彈的時候,可通過按下“退彈器”來實現。 1938年,奧地利被納粹德國吞并,蓋世太保將M1912自動手槍列入自己的武器裝備序列,并在1940年將其修改為使用9×19毫米巴拉貝魯姆手槍彈的型號,稱為P12(?)自動手槍(?代表奧地利)。德軍將P12(?)自動手槍原有的生產序號磨掉,在套筒左側打上“08”標記,表示只能使用巴拉貝魯姆手槍彈。 奧地利斯太爾M1912自動手槍,該槍被改造為發射9毫米巴拉貝魯姆手槍彈,供黨衛軍和蓋世太保使用,命名為P12(?)自動手槍 7.波蘭拉多姆M1935自動手槍 在二戰的歷史上,波蘭是一個不得不提的國家。在蘇德兩國的夾擊和英法的不作為下,波蘭迅速亡國。波蘭軍隊的武器裝備,由于和德軍的口徑相同,得到了德軍的認可。 在亡國之前,波蘭軍隊使用的手槍主要是拉多姆M1935自動手槍。該槍由于主要生產廠家是拉多姆兵工廠,故此得名拉多姆M1935自動手槍,德軍將其稱為P35(p)自動手槍(p代表波蘭)。 波蘭拉多姆M1935自動手槍,由于該槍的槍彈和德軍通用,被德軍命名為P645(p)自動手槍 拉多姆M1935自動手槍是設計師威爾內夫斯奇斯和搭檔齊平斯基合作的產物。兩人參考了柯爾特M1911A1自動手槍的經典結構,并融合了FN 勃朗寧M1935自動手槍的一些設計,制造出樣槍,經過改進,命名為拉多姆M1935自動手槍,也稱為VIS35自動手槍(VIS是根據2位開發者的名字首字母命名的,本來應由前者名字的"W"、相當于"AND"的波蘭文"I"、后者名字的"S"組成WIS,但波蘭文"W"的發音近似于"V",用V代W,組成VIS。因為波蘭文VIS與英文威力同義,放在槍名之前,組成VIS手槍,一語雙關)。 由于該槍使用的槍彈和德軍制式槍彈完全一樣,都是9毫米巴拉貝魯姆手槍彈,故而德軍將繳獲的該槍直接裝備部隊,同時要求拉多姆兵工廠為德軍繼續生產該槍。 8.蘇聯托卡列夫TT33自動手槍 作為德國曾經的盟友、后來的死敵,蘇聯軍隊可以說是和德軍打交道最久的軍隊之一。在蘇德戰場上出現了特殊的一幕,兩國士兵紛紛撿起了對方的武器,裝備自己。 托卡列夫TT33自動手槍是蘇聯設計師托卡列夫的作品,用于取代老舊的納干M1895轉輪手槍。該槍參考了美國柯爾特M1903自動手槍,并經過試用和改進,于1933年定型。 蘇聯托卡列夫TT33自動手槍,德軍將命名為P615(r)自動手槍,該槍可以使用德國毛瑟手槍彈 托卡列夫TT33自動手槍的設計相對簡單,全槍只有46個零件,具有體積適中(從軍用手槍角度)、槍口動能強大、使用方便等優點。該槍采用7.62毫米托卡列夫手槍彈,全槍長194毫米,槍管長116毫米,全槍質量0.84千克,容彈量8發,采用槍管短后坐自動方式及槍管偏移式閉鎖方式,可對50m內人員目標進行有效殺傷。 在德軍中,托卡列夫TT33自動手槍被稱為P615(r)自動手槍。值得一提的是,該槍發射的7.62毫米托卡列夫手槍彈和德國毛瑟兵工廠生產的7.63毫米毛瑟手槍彈的尺寸極其接近,具有一定的可通用性(托卡列夫TT33自動手槍能正常使用7.63毫米毛瑟手槍彈,但是反過來,7.63毫米的自動手槍不能安全使用7.62毫米托卡列夫手槍彈,因為后者的膛壓更高)。 在著名的南斯拉夫電影《瓦爾特保衛薩拉熱窩》中,德國黨衛軍上尉比邵夫使用了一支托卡列夫TT33自動手槍。 南斯拉夫電影《瓦爾特保衛薩拉熱窩》中,黨衛軍軍官比邵夫使用一支托卡列夫TT33自動手槍 9.比利時FN 勃朗寧M1935自動手槍 FN 勃朗寧M1935自動手槍是著名設計大師約翰.摩西.勃朗寧和迪羅尼·塞維合作設計的產品。該槍的原型槍是勃朗寧在1922年設計的,但是不幸是,1926年勃朗寧因病去世,改進該槍的任務落在了他的同事迪羅尼·塞維身上。從一定意義而言,該槍是兩人合作的產品,甚至塞維的貢獻不比勃朗寧小。 FN 勃朗寧M1935自動手槍采用槍管短后坐自動方式和槍管偏移式閉鎖方式,這種結構的設計師就是勃朗寧,現在一些資料還將“槍管偏移閉鎖”稱為“勃朗寧閉鎖”。 比利時FN 勃朗寧M1935自動手槍,在二戰時期是少有的雙排彈匣自動手槍,德軍將其命名為P640(b)自動手槍,勒令FN公司為德軍生產 FN 勃朗寧M1935自動手槍之所以被當時的人們喜愛,一方面是其堅固可靠,一方面是其槍口動能大、容彈量高。該槍作為最早使用雙排彈匣的自動手槍之一,其容彈量達到了13+1發。加之該槍同樣使用9毫米巴拉貝魯姆手槍彈,故而德軍將其命名為P640(b)自動手槍(b代表比利時),勒令FN公司為德軍生產。設計師塞維不甘心成為納粹幫兇,毅然出逃加拿大,并幫助加拿大人生產該槍。在我國的抗戰中,加拿大版本的FN 勃朗寧M1935自動手槍得以使用,并被稱為“加拿大擼子”或“加九零手槍”。 10.結語 在二戰期間,德國軍隊的戰線可謂越拉越長,以至于后勤乏力,不得不采用“繳獲補充自己”的方案。事實上,德軍總動員兵力達到了1700萬人,也就是100個德國人里有21個軍人!為了滿足龐大的軍隊的需要,除了德國兵工廠加快生產、動用庫存武器以及“撿裝備”一樣使用其他國家武器外,再也沒有什么辦法了。 1945年5月8日,不可一世的納粹德國正式投降。這也告訴人們一個道理:忘戰必危,好戰必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