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十二章 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xué)也已。”(《學(xué)而》) 子曰:“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八佾》) 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里仁》) 子曰:“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里仁》) 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nèi)自省也。”(《里仁》) 子曰:“質(zhì)勝文則野,文勝質(zhì)則史。文質(zhì)彬彬,然后君子。” (《雍也》)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遠乎?”(《泰伯》) 子曰:“譬如為山,未成一簣;止,吾止也;譬如平地,雖覆一簣,進,吾往也。”(《子罕》)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子罕》) 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fù)禮為仁。一日克己復(fù)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顏淵曰:“請問其目。”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顏淵曰:“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顏淵》) 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衛(wèi)靈公》) “子曰:'小子何莫學(xué)夫《詩》?《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于鳥獸草木之名。’”(《陽貨》) 注釋 如…何:古代常用句式,當(dāng)中一般插入代詞、名詞或其他詞語,意思是“把(對)…怎么樣(怎么辦)”。 喻:通曉,明白。 思:希望,想著。 省:指反省有沒有相同的毛病。 齊:看齊。 賢:德才兼?zhèn)涞娜恕?/p> 焉:句末語氣詞。 質(zhì):質(zhì)樸。 文:文飾。 史:虛浮不實。 彬彬:相雜適中的樣子。 士:有抱負(fù)的人。 弘毅:胸懷寬廣,意志堅強。 毅:剛強,勇毅。 仁:這里指儒家的推己及人,仁愛待人。 已:結(jié)束。 譬如:比如。 簣(kuì):盛土的筐子。 止:中止,停止。 往:前進。 知:聰明;智慧。 憂:憂愁。 懼:害怕,恐懼。 一言:一個字。 行:奉行。 其恕乎:其:大概,也許。恕:用自己的心來推想別人的心,指儒家的推己及人,仁愛待人。 欲:喜歡,想。想要(做的事)。 施:施加。 其:大概。 小子:指學(xué)生們。 觀:觀察力。 怨:諷刺。 邇(ěr):近。 就:靠近。 有道:指有道德的人。 正:匡正、端正。 克己復(fù)禮:克制自己,使自己的行為歸到禮的方面去,即合于禮。 復(fù)禮:歸于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