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芪湯治便秘的加減方 夏昆鵬 副主任醫師 審核 浙江康復醫療中心 黃芪湯具有益氣潤腸的功效,臨床可用于氣虛便秘的治療。根據臨床辨證可以適當加減,如乏力汗出者可以加白術、黨參;氣息低微、少氣懶言者可以加生脈散;脘腹(腹部)痞滿(胃部脹滿不適)可以加用白扁豆、薏苡仁等。 1.黃芪湯:該方為治療氣虛便秘的常用方,主要由黃芪、麻仁、陳皮等組成,具有益氣潤腸的功效,臨床可用于氣虛便秘的治療,癥見大便不干難排出、用力努掙則汗出氣短、便后乏力、面白神疲(精神不振)、肢體倦怠等。 在使用黃芪湯時應注意服用期間忌食辛辣刺激的食物。 2.方劑加減:如出現乏力、出汗多,提示中氣不足(脾胃氣機虛弱),可以加用白術、黨參等健脾益氣;如出現氣短、乏力、懶動等癥狀,提示肺氣虛,可加用生脈 通大腸降肺氣的中成藥 夏昆鵬 副主任醫師 審核 浙江康復醫療中心 具有通大腸降肺氣作用的中成藥有木香順氣丸、當歸龍薈丸等。 1.木香順氣丸:由木香、砂仁、厚樸等藥物組成,具有行氣化濕,健脾和胃的功效。主治濕濁中阻、脾胃不和所致的胸膈痞悶、脘腹(腹部)脹痛、嘔吐惡心、噯氣(打飽嗝)納呆(沒有食欲,食量減少)等。服用期間忌生冷油膩食物,孕婦慎用。 2.當歸龍薈丸:由當歸、龍膽、黃連等藥物組成,具有瀉火通便的功效。主治肝膽實火,頭痛而赤,目赤暈眩,胸脅(胸部和肋骨部位的統稱)疼痛,驚悸抽搐,便秘尿赤,或肝火犯肺之咳嗽等。注意,孕婦禁用本品。 上述中成藥需在專業醫師辨證指導下使用,切勿自行盲目用藥,以免造成不良后果。 小承氣湯主治的病癥有什么 白雪 副主任醫師 審核 天津中醫藥大學第二附屬醫院 三甲 小承氣湯主治陽明腑實證,癥見譫語(胡言亂語),便秘,潮熱(一陣一陣地發熱),胸腹痞滿(胃部脹滿不適),舌苔老黃,脈滑而疾;或痢疾初起,腹中脹痛,里急后重(里急指便意急迫,后重指排便后仍感不爽)等。 小承氣湯由大黃、厚樸、枳實三味藥組成,方中大黃瀉下攻積,清熱瀉火(清除體內熱邪和火邪),厚樸燥濕行氣,消積平喘,枳實破氣消積,化痰散痞,以上諸藥合用,共奏輕下熱結,除滿消痞之效。 六腑以通為用,胃氣以下降為順,此方輕下熱結,使腑氣得降,熱結得通,故得名。 注意,此方瀉下功能較強,年老體弱、脾胃虛弱者用藥宜謹慎,便通熱解即可,不可過服、久服。藥物的具體服用請在專業醫生指導下進行。 潤腸通便的中藥有哪些 王燕 主任醫師 審核 中日友好醫院 三甲 潤腸通便的常用中藥有麻子仁丸、濟川煎等,不同藥物對應不同證型。 1.若出現大便干結,還伴有腹脹、小便頻數、心煩、口臭口干、舌苔微黃少津等癥狀時,辨證為胃腸燥熱、腸道津液枯燥,以致大便艱澀難出,即脾約便秘,治宜使用麻子仁丸以潤腸泄熱、行氣通便。此藥年老體虛及精虧血少者忌用。 2.若出現大便秘結,還伴有頭暈目眩、腰膝酸軟(腰部和膝部酸軟無力的感覺)、小便清長、舌苔白、脈沉遲等癥狀者,辨證為腎陽虛弱、津液不足,即腎虛便秘,治宜使用濟川煎以溫腎益精、潤腸通便。此藥熱邪傷津(由于熱邪太過導致水液虧虛)及陰虛者忌用。 出現便秘癥狀后應及時就醫,在醫生指導下選擇藥物治療,不可自行用藥。 腸道熱氣可以吃什么調理 腸道熱氣,即中醫學中的大腸結熱證,可以在醫生的辨證指導下吃番瀉葉、麻子仁、芍藥、枳實、大黃、厚樸、杏仁等中藥來治療。 大腸結熱證是指邪熱結于大腸所表現出的實熱證候,多表現為大便干結、身熱口渴、腹部脹滿、拒按疼痛、日晡熱甚、口舌生瘡、尿赤等一系列癥狀,需要及時去醫院就診,在專業醫生的指導下,使用中藥進行調理。 臨床上可以使用的中藥有很多,可以在醫生的辨證指導下使用番瀉葉、麻子仁、芍藥、枳實、大黃、厚樸、杏仁等藥物清熱瀉火、潤腸通便,若津液已傷,可加生地、玄參、麥冬養陰生津。此外,也可以使用中成藥加味香連丸清熱祛濕、止痛。 上述藥物及中藥材需在醫師指導下合理應用,切勿自行使用,以免造成機體的損傷。 治療小腸氣的方子 治療小腸氣的方子有當歸茯苓湯、茯苓白術桂枝湯、二圣丸等。 小腸氣為疝氣的一種,需要及時就醫,在醫生的指導下進行治療,也可以選用中藥來輔助調理治療。例如當歸茯苓湯能起到活血益氣、溫經散寒、補腎益肝的功效,對于小腸氣患者的不適癥狀有一定的緩解作用。 此外茯苓白術桂枝湯與二圣丸也是很好的選擇。氣郁宜疏、氣滯宜破,中藥當歸茯苓湯,可以起到很好的活血、益氣作用,對于氣機郁結導致的疝氣患者,較為合適。源自《小兒藥證直訣》的方劑二圣丸,則適合臟腑不調、泄瀉的小腸氣患者。 若出現不適癥狀,建議及時就醫,以免延誤病情。 補氣潤腸通大便中成藥有哪些 白雪 副主任醫師 審核 天津中醫藥大學第二附屬醫院 三甲 補氣潤腸通大便的中成藥有芪蓉潤腸口服液、牛黃上清丸、麻仁潤腸丸等。 芪蓉潤腸口服液主要用于治療由于氣陰虛弱、脾腎虧損、大腸失于濡潤導致的便秘癥狀。 芪蓉潤腸口服液的不良反應尚不明確。但需注意實熱病的患者禁用,感冒發熱的患者需停用,孕婦慎用。 牛黃上清丸主要用于治療熱毒內盛、風火上攻導致的頭痛、頭暈、耳鳴、咽痛、口瘡、牙痛、大便燥結等癥狀。 麻仁潤腸丸主要用于治療腸胃積熱、腹脹、大便秘結等癥狀。 牛黃上清丸與麻仁潤腸丸的不良反應與禁忌癥尚不明確。但注意服藥期間需要忌煙、忌酒、忌辛辣的食物,禁止與滋補性中藥合用,孕婦及哺乳期婦女、兒童、老年人慎用,患有高血壓、心臟病、肝病、糖尿病、腎病等嚴重慢性疾 中醫有什么調理腸胃的中藥方 王素梅 副主任醫師 審核 中國中醫科學院廣安門醫院 三甲 中醫調理腸胃的中藥方有益胃湯、健脾丸、芍藥湯等。 1.益胃湯具有益胃養陰的作用,該方是由沙參、麥冬、生地、冰糖、玉竹組成的,常用于治療胃陰不足(胃中陰液不足)證,臨床表現有不思飲食或饑不欲食,大便干結,舌紅少津,脈細等。 2.健脾丸具有健脾和胃、消食止瀉的作用,該方由白術、茯苓、木香、甘草、黃連、神曲、人參、山藥、山楂、肉豆蔻等組成,常用于治療脾虛食積(食物消化不良而停積在胃里)證,臨床表現有食少難消,脘腹(胃脘和腹部)痞悶,大便溏薄,倦怠乏力等。 3.芍藥湯具有清熱燥濕,調氣和血的作用,該方由白芍、大黃、黃芩等組成,常用于治療濕熱痢疾(因濕熱邪氣導致的痢疾),臨床表現有腹痛,便膿血,赤白相兼 小承氣湯配方及功效 李霞 副主任醫師 審核 濟南市中心醫院 三甲 小承氣湯由大黃、厚樸、枳實組成;功效為輕下熱結,除滿消痞。 小承氣湯,主要用于治療非表證和非里虛證下,病人有腹部脹滿、大便不通、心煩、譫語(胡言亂語)等情況。孕婦、年老體弱、血虛津虧者不宜服用,不良反應尚不明確。 方中大黃瀉熱通便,厚樸行氣消滿,枳實破氣消痞,諸藥合用,可以輕下熱結,除滿消痞。 如惡心嘔吐,加陳皮、姜半夏;胃腸濕熱,加黃連、黃芩;嘈雜(胃部有類似饑餓、空虛伴灼熱的感覺)泛酸, 胃腸濕熱,加黃連、黃芩;嘈雜泛酸,加煅瓦楞;腹脹較重,加萊菔子、木香、砂仁;黃疸,加山梔、茵陳。 若需服用小承氣湯,建議咨詢專業醫生。如有不適,建議及時就醫治療。 治黃痰咳嗽的經方 治黃痰咳嗽的經方有清肺化痰湯、竹瀝達痰丸、清金化痰湯以及定喘湯等。 1.清肺化痰湯:主治火熱乘肺,咽喉干痛,鼻出熱氣,咳喘上壅,甚則風嘶咯血,其痰咳而難出,色黃且濃。 2.竹瀝達痰丸:由黃芩、半夏、大黃、橘紅、甘草以及沉香等組成,具有豁除頑痰的功效,還有清火順氣的功效,可以用于痰熱上壅、咳喘痰多、大便干燥、頑痰膠結、癲狂等病癥。 3.清金化痰湯:具有清肺化痰的功效,主治咳嗽、咽喉干痛、面赤、鼻出熱氣、其痰嗽而難出、色黃且濃、或帶血絲或出腥臭。 4.定喘湯:具有宣降肺氣的功效,清熱化痰的功效,主治風寒外束,痰熱內蘊證,癥見咳喘痰多氣急、質稠色黃、或微惡風寒等病癥,臨床上用于治療支氣管哮喘、慢性支 治療痢疾的經方有什么 俞麗華 副主任醫師 審核 北京中醫藥大學第三附屬醫院 三甲 痢疾,癥見腹痛、里急后重(下腹部不舒服,很想解大便,便后有排便不盡感)、大便赤白膿血等,臨床上常用的經方有芍藥湯、白頭翁湯和駐車丸等,具體用藥請遵醫囑。 1.芍藥湯:由芍藥、當歸、黃連、檳榔等組成,有清熱燥濕、調氣和血的功效,主治濕熱痢疾(因濕熱邪氣導致的痢疾),癥見腹痛、便膿血、大便赤白相兼、里急后重、肛門灼熱、小便短赤(小便量少,顏色深黃)等。虛寒致腹痛、泄瀉等慎用,不良反應尚不明確。 2.白頭翁湯:由白頭翁、黃柏、黃連、秦皮組成,可清熱解毒、涼血止痢(清熱涼血,消除痢疾等),主治熱毒痢疾,癥見下痢膿血(腹瀉,糞便有膿血)、大便赤多白少、腹痛、里急后重、肛門灼熱、渴欲飲水等。虛寒瀉痢忌服, 便秘中藥方 曹璽 副主任醫師 審核 遼寧中醫藥大學附屬第二醫院 三甲 便秘根據證型的不同,可以使用麻子仁丸,六磨湯,黃芪湯等。 熱秘的表現為大便干結,口干口臭,小便短赤(小便量少,顏色深黃)等,可以使用麻子仁丸。 氣秘的表現為大便干結,欲便不得出,噯氣(打嗝)頻作等,可以使用六磨湯。 冷秘的表現為大便艱澀,手足不溫等,可以使用溫脾湯合用半硫丸。 血虛秘的表現為大便干結,頭暈目眩等,可以使用潤腸丸。 氣虛秘的表現為大便干或不干,雖然想排便,但是排除困難,便后乏力,肢倦懶言等,可以使用黃芪湯。 陰虛秘的表現為大便干結,兩顴紅(兩頰顴骨部顏色泛紅)赤,潮熱盜汗(入睡后汗出異常,醒來后汗出停止)等,可以使用增液湯。 陽虛秘的表現為大便干或不干,排出困難,腹中冷痛等,可以 清大腸火的中藥方劑 趙天豫 副主任醫師 審核 中日友好醫院 三甲 熱邪聚集大腸,易出現便秘、便干,脈數、苔黃等癥狀,治宜清熱解毒。可選用清大腸火的中藥方劑有大承氣湯、小承氣湯、調胃承氣湯、麻子仁丸等。 1.大承氣湯。是由厚樸、大黃、枳實、芒硝組成,具有清大腸積熱、破積的功效,可用于治療大腸積熱較重引起的腹脹、腹痛、煩躁不安、潮熱等病癥。 2.小承氣湯。是由大黃、厚樸、枳實三味藥物組成,具有清大腸熱的功效,可用于治療大腸積熱輕證引起的大便不通、腹部脹滿等病癥。 3.調胃承氣湯。是由大黃、炙甘草、芒硝組成,具有緩下熱結、清大腸熱的功效,可用于治療大腸積熱引起的大便不通、口渴心煩等病癥。 以上藥物的不良反應及禁忌尚不明確。如有不適癥狀,需在專業醫師的指導下正確服藥 紫蘇子的功效與作用 張東 主任醫師 審核 中國中醫科學院西苑醫院 三甲 疏理肺氣、化痰、止咳、平喘,潤腸通便。 紫蘇子是一種常見中藥,同時也用作食物,味辛。紫蘇子能夠疏理肺氣、化痰,止咳、平喘,潤腸通便。臨床上用于治療痰液壅阻肺道引起的咳嗽、氣喘和腸道內津液不足引起的便秘等。 紫蘇子又叫作蘇子、黑蘇子、鐵蘇子等,是唇形科植物紫蘇的干燥成熟果實。現代研究發現,紫蘇子具有鎮咳、平喘、祛痰、降血脂、降血壓、抗氧化、改善記憶力、抑菌、抗炎、抗過敏及增強免疫力等作用。 注意事項: 適宜人群:紫蘇子配合其他藥物或治療手段,可用于慢性阻塞性肺氣腫、慢性呼吸衰竭、肺心病心力衰竭、慢性支氣管炎急性發作等人群。 禁忌人群:脾胃功能虛弱出現大便不成形的人群慎用。 用法用量:治療用藥時, 什么茶潤腸通便最有效 王自輝 副主任醫師 審核 河北醫科大學第二醫院 三甲 日常使用的茶無法起到潤腸通便的效果,潤腸通便可以使用麻仁潤腸丸、蓯蓉通便口服液、五仁潤腸丸等中成藥。 1.麻仁潤腸丸:由火麻仁和白芍等中藥組成,可以潤腸通便,因此用于治療腸胃積熱和胸腹脹滿以及大便秘結等病癥。使用時注意孕婦忌服,胸腹脹滿嚴重者應至正規醫療機構就診。 2.蓯蓉通便口服液:由肉蓯蓉和蜂蜜等中藥組成。可以潤腸通便,用于治療老年便秘以及產后便秘。使用時注意肝功能不全者、孕婦、已知有本品或組方藥物肝損傷個人史的患者不宜使用。 3.五仁潤腸丸:由地黃和松子仁等中藥組成。可以潤腸通便,因此可以用于治療老年體弱便秘等相關病癥。使用時注意若出現大便稀溏時應立即停服。 服用上述藥物之前,需要由醫生 宣白承氣湯配方是什么 張東 主任醫師 審核 中國中醫科學院西苑醫院 三甲 宣白承氣湯配方是生石膏、杏仁粉、生大黃、瓜蔞皮。 宣白承氣湯中,生石膏清肺胃熱,杏仁粉、瓜蔞皮化痰定喘、宣降肺氣,生大黃攻下腑實、瀉熱通便(祛除熱邪,疏通大便),諸藥相輔相成,共奏通降腑氣、清宣肺熱之功,可用于治療陽明溫病,肺氣不降所致的大便閉結、喘促(喘息氣促)不寧等癥。 本方的不良反應尚不明確,但對生石膏、生大黃等中藥過敏者禁用,過敏體質者慎用;用藥期間若出現大便閉結、喘促等癥狀加重,或有其他癥狀如脘腹(腹部)劇烈疼痛等出現,應及時去醫院。 服用宣白承氣湯前,需請中醫進行辨證,并在專業中醫師的指導下使用本品進行規范治療。 麻仁滋脾丸怎么樣 劉海麗 副主任醫師 審核 遼寧省中醫藥大學附屬第四醫院 三甲 麻仁滋脾丸可以起到潤腸通便(滋潤腸道以通利大便),消化食物,導滯的功效,對于胃腸熾熱、腸燥津傷所致的大便秘結,胸腹脹滿,飲食無味,煩躁不寧,舌紅少津等癥療效較為可觀。 麻仁滋脾丸是一種由大黃、白芍、火麻仁、郁李仁、當歸、苦杏仁、厚樸、枳實組成的中成藥。服藥期間忌食生冷、辛辣油膩食物。孕婦禁用,對本品過敏者禁用,過敏體質者慎用。且需注意,不可直接整丸吞服,建議嚼服或掰碎后吞服。 如需要服用藥物,請至正規醫院就診,在專業醫生的指導下服藥,請勿自行服藥。 潤腸通便一味藥,是真的嗎 張慶山 副主任醫師 審核 河北醫科大學第三醫院 三甲 潤腸通便一味藥,這種說法是不科學的,便秘患者可遵醫囑選擇麻仁潤腸丸、首薈通便膠囊等中成藥進行潤腸通便的治療。 1.麻仁潤腸丸:由火麻仁、苦杏仁、木香、陳皮、白芍等組成,具有潤腸通便的功效。用于治療腸胃積熱、胸腹脹滿、大便秘結等癥狀。過敏者、孕婦等禁止使用,兒童、哺乳期婦女、高血壓、心臟病、肝病等慢性病患者慎用。 2.首薈通便膠囊:是由何首烏、枸杞子、阿膠、蘆薈、決明子、人參等組成的。 具有養陰益氣、瀉濁通便的功效,用于治療便秘、腹脹、口燥咽干、神疲乏力(精神疲憊,身體乏力)、五心煩熱(兩手心和兩足心發熱,并自覺心胸煩熱),舌質紅嫩或淡、舌苔白或白膩等。肝損傷患者、孕婦及哺乳期婦女禁用,服用后可 胃強脾弱濕氣重該如何調理 胃強脾弱、濕氣重的患者可在醫生的指導下使用麻子仁丸、四苓散、參苓白術散等進行調理。 1.麻子仁丸:本方又名脾約丸,是由麻子仁、芍藥、枳實、厚樸、杏仁等中藥配伍而成,功用潤腸泄熱、行氣通便,主治胃腸燥熱,脾約便秘證。適合大便干結、小便頻數、脘腹脹痛、舌苔黃膩的患者使用。 2.四苓散加減:本方是由中藥白術、茯苓、豬苓、澤瀉配伍組成,具有利水滲濕、健脾的功效,若濕邪偏盛,還可加蒼術、薏苡仁,另加大黃、枳實、厚樸等輕下熱結。 3.參苓白術散加減:本方是由人參、白術、茯苓、蓮子、扁豆、砂仁、桔梗、甘草、大棗等組成,功效健脾、益氣、滲濕、止瀉,另加大黃以輕下熱結。適用于胃強脾弱所致的多食難化、肥胖臃腫、神 清肺排毒湯袪白痰嗎 周繼樸 主任醫師 審核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中醫醫院 三甲 清肺排毒湯可以祛白痰。 此湯藥來源于中醫經典方劑合并而成,包括麻杏石甘湯、射干麻黃湯、小柴胡湯、五苓散。由麻黃、炙甘草、桂枝、白術等多種中草藥組成。 此湯秉持內外兼治的原則,既外治邪毒之氣又內祛痰濕之邪,兼顧護陽氣。有散寒祛濕,理肺排毒的功效。用于感受寒濕疫毒所致的疫病。癥狀有發熱且怕冷、周身酸痛、咳嗽少痰、氣促、口淡無味、惡心嘔吐及大便不爽等。 注意孕婦、哺乳期婦女、嬰幼兒禁用。 本方藥由多種藥材組成,建議患者咨詢醫師或藥師確定服用劑量,若用藥后感覺不適,需及時告知醫生,醫生會根據不良反應的輕重判斷是否應停藥或采取措施,避免加重病情。不可自行用藥,以免造成機體損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