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鄧高如 我的老師兼摯友魏明倫先生辭世,帶著驚世才華和別樣人生絕塵而去,留下他的一副眼角膜和等身著作于世。為追思恩師情誼,重憶先生才華,我將去年春天所作、已由四川文藝出版社出版的《魏明倫楹聯集·跋》重新翻出來再讀,一個場景又浮現眼前:那天,他看過文稿后很激動,電話里對我說:“編輯部大贊跋文!知我者,二三子。高如當領先!” ![]() 魏明倫出身梨園世家,自幼聰慧過人,其父魏楷儒是內江市華勝大戲院的鼓師兼編劇,通曉文墨。魏明倫受家庭和生活環境影響,幼時雖小學沒畢業,但跟隨劇團演研文學藝術不少,藝名九齡童,行當文武生。恰好印證了魯迅先生的名言:“讀書人家子弟熟悉筆墨,木匠的孩子會玩斧鑿,兵家兒早識刀槍,沒有這樣的環境和遺產,是中國的文學青年的先天的不幸?!保斞浮肚医橥るs文二集·不應該那么寫》) 魏明倫先生的大幸正在于此:或許他從娘胎里就聽慣了平平仄仄,或許從幼童時就熟識了昆高胡彈,或許從川劇《太白醉寫》中染了些詩仙的靈性,或許從湯翁《臨川四夢》里習透了歌賦詩文,或許又從其父的劇本編寫中悟出了什么筆墨捷徑??傊晟俚奈好鱾愐驯凰囆g環境熏陶得入骨三分了。 當然,更多的還是后來從演員轉為專職編劇,職務性地編寫各類劇目。從折子戲到大幕戲,從古裝戲到現代戲,一天到晚與音韻唱詞為伴,春夏秋冬與平仄對偶結緣。年久日長后,平仄入心了,對偶入腦了,取象究理入骨入髓了。可以形象地說,他是踩著鼓點學節奏,念著臺詞學平仄,唱著曲牌學音韻,跟著劇情學意象,寫著故事析事理,伴著人生學社會…… ![]() 總而言之,魏明倫是從生存中學藝術,“從戰爭中學戰爭”。是未進藝術學院的藝術戰神,是未拿文學博士的文學大師。他在戲劇、辭賦、雜文、楹聯四大文學領域里所取得的令人矚目的藝術成就,就是最好的驗證。文學大匠之門,已毫不吝惜地向他敞開了;妙聯圣手之冠,也妥妥地戴在他的頭上了;只等小平同志的故鄉——廣安魏明倫楹聯館開館便大放光彩了(莫言題寫館名,正在修建中)。 然而我也常想,像魏明倫這樣從小唱戲,后來走上編劇的作家應當不少,但能取得如此輝煌成就的文學大家、楹聯妙手卻是少之又少,難道就沒有其他更深層的原因值得一探嗎?通過幾十年與他的接觸和觀察,在我看來,除了他在改革開放前經歷了各種人生磨難外,他驚人的記性、超人的悟性和嚇人的聯想,也是至關重要的原因。 1994年夏天,我請他給原成都軍區新聞寫作培訓班講課,他古今詩詞脫口而出,蘇聯文學史、中國新聞史如數家珍,“大躍進”的不實產量報道數目張口就來,魯迅先生許多深刻分析社會病因的論斷成段背誦。他桌前放有稿紙,我們都以為這些資料都寫在講稿上。誰知,兩個多小時的課講完了,他順手拿起桌上的稿紙對著大家一翻說:看看,什么都沒寫!原來桌上放的是幾張白紙,一種“道具”,以表明他不是“信口開河”! 魏明倫不會用電腦,一切寫作都是手工作業,都有手稿留存,資料獲取全靠大腦記憶。因此,成都大邑的魏明倫文學館、內江的魏明倫碑文館、自貢的魏明倫戲劇館以及即將建成的廣安魏明倫楹聯館,才有文稿提供布展。如此驚人的記憶力,信手可向大腦提取庫存的便捷力,是他上述文學成就卓然一家的基礎之基礎、關鍵之關鍵。 更難得的是魏明倫先生在文學包括楹聯創作上的感悟力,在意象上的捕捉力,在析理上的參悟力,在社會問題上的反思力,以及在文字運用上的表現力,每一項都達到了令人驚嘆的程度。自貢名士周祿正先生于1964年認識魏明倫時,讀了魏的劇本《宋襄之仁》,便大膽預言此劇的立意、思想、文采已近全國一流劇作家的水平,斷言日后必成大器。周后來還在全國報刊發表評論魏明倫作品的詩文多達數十篇。 楹聯創作屬微型文學范疇,既有普通文學的共性要求,又有楹聯文學的個性要求。其中平仄、對仗、悟道、究理,就是其創作的七梁八柱,三綱四維。少一項、缺一面都不成。然明倫先生在這些當代人較難把握的關節點上,總是樣樣功力精深,條條奧秘洞解,而且運用得出神入化,這就罕見了。 我隨手選取書中幾副對聯,略作點評。 東方廣場風情長聯 昔年深巷,今日廣場,燈桿仍亮,電視爭輝??此{領白領,擺攤搶灘。靚妹大方購物,老翁小氣買單。吹股市牛經,評圖騰狼性,聚東方人氣,奔西部鵬程。千種時裝,百家土產,四方廣告,八面客流,來這里自由貿易; 現代新潮,當初古井,號子回音,手機交響。集歌迷影迷,茶癮酒癮??顮斆锿迪?,民工苦中尋樂。仿名模貓步,敲網友鼠標,聽超女鶯聲,觀球星虎躍。三圈麻將,一頓夜宵,兩句牢騷,幾番笑話,到此街愉快休閑。 看看,這里市民氣、煙火氣、休閑氣、生財氣、摩登氣,撲面而來,好一幅當今社會的清明上河圖!尤其“老翁小氣買單”“民工苦中尋樂”一聯,取象寫人入木三分。更難得的是這么長的聯句,卻能詞意暢達,文字鮮活,苛刻的平仄、詞性、聲韻的對仗要求,一律弄得中規中矩,實屬不易。 題杜近芳八十八歲華誕 銀幕林娘子,菊圃白娘子,二八佳人登米壽; 沙場穆桂英,漁舟蕭桂英,萬千票友賞梅香。 我讀著此聯,似聞京胡聲,又聽鑼鼓響,梅韻唱腔的華貴、婉轉、淳厚撲面而來。這娘子、那娘子,此桂英、彼桂英的舞臺藝術形象接踵而至。尤其是“登米壽”與“賞梅香”的收口對,又讓人精神大悅,如嚼甘飴,怎能不為先生祝壽祈福呢? 挽蕭卓能 慰李谷一 吟唱戰歌,傾聽情歌,布谷聲聲,成雙到老; 出身望族,不夸貴族,蕭郎默默,從一而終。 李谷一,蕭卓能(開國大將蕭勁光之子),一個歌手,一個高門;一個布谷聲聲,一個蕭郎默默。本當白頭偕老一生,然情郎先她而去,聲聲布谷唱與誰聽?本聯用聲音、神態、情思、慰藉為我們畫出了一幅郎德女才、惺惺相惜的和美圖。本是挽詞,這里卻又成了慰語,谷一何能不節哀?我等何能不欣慰? 海 燕 麥浪無魚,綠柳垂絲空作釣。 海峰有燕,烏云佈陣枉張羅。 一位戲劇同行,在某次頒獎大會上以一副古聯“麥浪無魚,綠柳垂絲空作釣”為上聯,向魏討對。先生沉思片刻即答:“馬蹄有香,黃蜂展翅枉追花?!逼湟饣锰圃姟胺魇鴣砩佬淅?,踏花歸去馬蹄香”,已很妙了。然瞬間又言:“海峰有燕,烏云佈陣枉張羅?!贝司涓?,化用了高爾基長詩《海燕》意境,尤“烏云佈陣”,造句奇險,與詞意飄逸的“綠柳垂絲”配對;“枉張羅”,用語冷諷,與言詞輕謾的“空作釣”為偶,真是絕配,妙對,捷才?。「侵形骱翔?,古今聯姻的典范也! 自 嘲 溢美夸張,三絕文碑戲; 詼諧戲謔,一生鬼狐妖。 魯迅先生曾《自嘲》:“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人稱魏明倫:三絕文碑戲;他卻自謔:一生鬼狐妖。該聯有仙氣,帶妖氣,多骨氣。難得董狐筆,當今強項令。先生書中亦有反思社會、反思人生,提倡說真話、反對說假話的“反諷聯”“麻辣聯”“柳刀聯”“療毒聯”……可敬可佩。 魏明倫的楹聯題材,除少量是詠物寫景外,大多是為朋友、同行、親人、友情而作。先生喜交天下英才,文壇名士,藝苑奇人,曾連任四屆全國政協委員,擔任過央視春晚總體策劃兼總撰稿,又多次率劇團到各地演出,有機會與臺灣的柏楊、李敖、龍應臺,香港的金庸、黃霑、蔡瀾等文化精英結交。 俗話說:“秀才人情半張紙?!比晃好鱾惖陌霃埣?,數行字,卻總是飽含著他對朋友、親人的一片深情,總是帶著體溫或心跳,貴重如山。評書大家劉蘭芳大病一場后,還等著要看魏明倫的那半張紙、數行字呢!他微信囑魏:“趁我健在,請發來挽聯,我過目細賞。否則,跨鶴西游,抱憾泉臺!”魏兄也老實,居然遵囑照辦,兩天后就發去“挽聯”: 一拍驚堂木,如雷貫耳。話說評書,柳敬亭復活。歲當不惑,頻傳捷報,彪炳岳家英烈,楊家英烈; 幾聲短笛腔,似水流年。手敲大鼓,小彩舞再生。年逾古稀,預送挽聯,追思京劇蘭芳,曲藝蘭芳。 此情何等深厚,此聯又是何等絕妙??! 從本書收集的楹聯看,魏明倫并不孤芳自賞,但凡朋友有重要典慶、紅白喜事之類,一旦聞訊,他便會及時發去賀聯或挽聯,以寄情思。正如本書所呈現,這些楹聯,有的憶舊如涓涓流水,有的抒情如和煦春風,有的悲愴如杜鵑滴血,有的說理如醍醐灌頂,多為徹夜不眠之作,更是掏心掏肺之言。 ![]() 值得研究的鬼,沒有白活的人 5月28日晨8點過,接到魏明倫夫人丁本秀大姐電話,告知魏明倫老師剛剛離世。我不禁淚如雨奔! 回想一月前,先生生命垂危之時,竟在重癥監護室先托護士小姐、后托長子魏來兩次撥通我的電話,艱難地與我通話,于我有道別、過獎之詞,并望我能在他辭世后撰聯評說。 鄧高如看望病中的魏明倫 尊此厚意,我誠惶誠恐,謹撰此聯,以悼先師,亦慰家人。如下: 戲劇家,雜文家,辭賦家,三星如斗耀詞府,值得研究之鬼; 早慧者,開創者,大成者,九戲似山屹菊壇,沒有白活的人。 注: ③“值得研究之鬼,沒有白活的人” : 因魏明倫多才多藝,文思敏捷,故被人稱為“巴蜀鬼才”。同時此語也為魏先生生前的口頭語,更是他的遺愿。 |
|